張成功 劉曉瑩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國內外泛在學習研究現狀和微信公眾號的特點,在綜合分析大同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面對的學習者、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對海量資料進行了甄選和精心組織與設計,為此泛在學習平臺形成了充分而有序的學習資源。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2-0082-03
一、引言
泛在學習,就是一種適合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何設備,方便的獲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進行學習的方式[1]?;ヂ摼W+和智能設備的發展,為泛在學習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途徑。騰訊公司自2011年1月21日發布微信到目前,注冊的活躍用戶量超過6.5億,微信提供的微信公眾平臺,為泛在學習提供了一種更好的技術支撐平臺。學習者可以利用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功能,隨時在各種場所學習,實現學習場所和空間的無縫融合,做到無縫學習。利用泛在學習實現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有機融合。雖然微信公眾號提供了眾多的功能,但是用于學習的內容資源也必須經過精心設計才能發布到公眾號,供學習者學習。
二、泛在學習研究現狀
由于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差異,各國的科技發展和教育管理體制也有所差異,因而國外泛在學習的開展及其學習平臺的開發也各有特色。美國哈佛大學以學習就像玩游戲一樣為目的,為學習者開發泛在學習環境[2]。MIT的“重溫革命”項目和“沒有圍墻的圖書館”項目,研究的目的都是創設支持泛在學習的資源和環境[3]。日本開發的U-Japan泛在學習平臺是以“利用ICT建設隨時、隨地、任何設備、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4]為目標的。日本德島大學開發的情境感知語言學習支持系統JAMIOLAS,可以在個人計算機上使用,促進了語言的泛在學習[5]。日本東京大學開發了一個基于FRIDs技術的泛在學習系統,人們可以方便的學習各種已被植入標簽的食物、機器和景點等。加拿大亞大巴斯卡大學開發了自適應和個性化學習的泛在學習系統[6]。歐洲Learning in Process項目開發了適合知識密集型組織按需及時學習的在線學習系統,系統中還融入了情境[7]。
國內關于泛在學習的研究相對較晚。自2006年第十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會議上把泛在計算和移動通訊與“無所不在的教育”實踐作為“學習環境設計與開發”部分會議專題以來,國內的學者和專家們也開始對泛在學習展開了相應的研究與發展。研究者們關注和研究的領域不斷涌現,如移動學習與普適學習研究,泛在學習(U-Learning)模式及其應用研究,泛在文化、泛在時代和泛在網絡研究,泛在學習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泛在學習研究關注的主要內容維度、基本概念框架,非正式學習、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的關系研究,情境感知的泛在學習環境、無縫學習等。
三、微信公眾號的特點
微信公眾號有兩種,服務號和訂閱號。服務號和訂閱號都能夠申請自定義菜單。雖然服務號提供了用戶自定義接口,訂閱號沒有提供,但是服務號每個月只能發送4條群發消息,而訂閱號每天能發送1條群發消息。認證的訂閱號提供了更高的權限,能夠推送單條或是專題等更漂亮的圖文信息。相比較而言,訂閱號更適合用于推送泛在學習資源。
微信公眾號管理平臺可以將文字、圖片、語音、音樂、視頻等多種信息加以融合,根據要表達與傳播的內容需要,選擇和使用不同的信息呈現形式,使信息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傳播形態更加立體、生動。
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具有高可靠性特點。平臺推送的信息都是由公眾號的管理者利用素材組織創建并群發推送的。管理者要對信息素材來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素材內容本身的科學性進行審核,因此能保證信息的高可靠性。
消息推送與用戶接收的選擇性比較大。消息下發的渠道有群發消息、自定義回復和自動回復,用戶可以按照需要查看消息。微信訂閱號中的群發消息,是直接推送到微信消息的訂閱號目錄中,不會像微信消息一樣及時提醒,用戶在空閑時,打開微信訂閱號目錄,就可以查看關注的訂閱號是否有新消息,選擇打開查看新消息或歷史消息。如果訂閱號管理設置了自定義回復或自動回復,用戶進入訂閱號將會顯示自定義回復提示,根據自己的需要回復就可以推送相應的消息。
消息傳播途徑廣泛、速度飛快。用戶查看訂閱號推送的消息時,可以進行二次傳播,傳播途徑有轉發給特定的好友、微信聊天群,分享到朋友圈。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論”,任何一個人,只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將消息傳遞給所有人。也就是說,一條消息,只要有六個人接力轉發到聊天群或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機會讓所有微信用戶看到。
四、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的內容設計
學習資源是泛在學習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資源設計是泛在學習的基礎,泛在學習資源應具有生成性、開放性、適應性、智能性和連通性[8]。泛在學習系統中需要重點關注學習資源的本體描述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語義聯系[9]。一個泛在學習系統還應該支持學習過程信息采集和學習認知網絡共享,學習資源應具有可重用特性,可實現自我進化發展的微型化、智能性[10]。泛在學習內容設計應該考慮學習對象、學習環境、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
1.學習對象分析
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的主要學習對象是中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很有興趣了解區域歷史文化,因而學習動機也會比較強。通過不完全調查發現,64.97%的學生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所有家長都允許中學階段的孩子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
2.學習環境分析
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是以微信訂閱號為主進行創建。在微信公眾平臺創建微信訂閱號,并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為訂閱號上傳素材、創建消息,設置關鍵詞回復和自動回復。用戶關注微信訂閱號,瀏覽訂閱號推送的消息。關注微信訂閱號的用戶可以加入特定的微信學習群,瀏覽訂閱號中的消息時,可以轉發到微信群,讓學習者及時收到消息進行學習。
3.學習內容分析
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設計的目標是方便該區域的中小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了解該區域的的歷史變遷,內容紛繁復雜??紤]到微信訂閱號的功能特點,將提供的內容資源分為了三個大類,即大同縱覽、旅游景點和名人民俗。采用與現實生活更加接近的內容和方式介紹大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遷,學習者會對學習內容更感興趣。
4.學習內容設計
大同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以“區域文化泛在學習”訂閱號為基礎,將需要學習的內容分成大同縱覽、旅游景點和名人民俗三個模塊,分別對應訂閱號中的三個一級菜單。
(1)大同縱覽
從大同文化縱覽、古都文化、軍旅文化、宗教文化、長城文化、邊貿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煤炭文化七個方面總體介紹大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遷。
(2)旅游景點
以圖、文、聲、像的形式介紹和展示大同古城的旅游景點。大同旅游景點雖然不多,但比較有名氣,如2001年獲批的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對各大景點已經破損、難以修復的部分,利用數字媒體新技術加以修復和還原,為學習者展示各個景點在每個朝代的樣貌,學習者可以更加直觀的認識景點的歷史文化。在平臺中體現為云岡石窟、恒山、懸空寺、善化寺、上下華嚴寺、古城墻、九龍壁及其它景點。
(3)名人民俗
大同的名人民俗包括好多方面,平臺選擇了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子模塊,分別為文化名人、傳統節日、生活習俗、特色美食、當地特產。各個子模塊的內容如下:
文化名人:介紹對大同文化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如楊門女將佘太君、晉署重慶總兵仁舉、河神大王栗毓美、特級戰斗英雄王福、作家王祥夫等。
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及其它,這個模塊主要介紹關于大同人民傳統節日的風俗。
生活習俗:婚姻、生育、葬禮、壽誕以及禁忌。這個模塊主要介紹關于大同的一些生活習俗,包括嫁娶之類的,都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快被淡忘了,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它們傳承下去。
特色美食:刀削面、銅火鍋、涼粉、羊雜及其它。該模塊主要介紹一些大同當地的美食,大同有很多美食聞名中外。
當地特產:大同煤雕、云岡絹人、陽高杏脯、大同白酒及其它。該模塊主要介紹一些蘊含大同文化的地方特產,通過游客對親朋好友的饋贈使大同文化得以宣傳。
五、結束語
微信公眾號功能強大,使用方便,用戶基數龐大,將微信公眾號用于區域文化泛在學習平臺建設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但是,區域文化紛繁復雜,需要對涉及到的學習內容資源進行甄選和精心設計與組織。文章以大同市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平臺建設為例,對大同市的歷史文化學習內容資源分成了大同縱覽、旅游景點和名人民俗三大類,以適應微信公眾平臺自定義菜單三個一級菜單上限的限制。在三個一級菜單下提供了大量的學習內容資料,所有關注此公眾號的學習者都可以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反饋和學習情況,還可以分專題發布一些有關大同歷史文化發展的動態信息和新近發現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楊孝堂.泛在學習:理論、模式與資源[J].中國遠程教育,2011(6):69-73.
[2]MIT.Hand held Augmented Reality Simulations[DB/OL].http://education.mit.edu/drupal/ar.
[3]Doyle,A..Museum without walls.2006 [EB/OL]. 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006-05-04].
[4]張海,李馨.日本移動學習實踐研究前沿——對話東京大學教育技術首席專家山內祐平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9):1-6.
[5]李舒愫,顧鳳佳,顧小清.U-learning 國際現狀調查與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9(1):98-104.
[6]Graf,S. and Kinshuk(2008). “Adaptivity and Personal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s.” Hci and Usability for Education and Work,Proceedings 5298:331-338.
[7]M.Lytras&A.Naeve.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C].Hershey,PA:Idea Group,lnc:2007.198-215.
[8]龔穎.泛在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115-117.
[9]Su,L. L.,J. J. Ma,et al.. “Semantic-oriented Ubiquitous Learning Objec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netic Intelligent Systems:373-378.
[10]余勝泉,楊現民,程罡.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1):47-53.(編輯:魯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