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2011年,在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多年的陸穎芝決定自己開設工作室,“芝作室”取自她的中文名字,讀上去與“制作室”相像,而Lukstudio則擷自她的英文姓氏。從不起眼的小店空間設計做起,經過五年的發展,芝作室已經積累了一批讓人過目不忘的商業空間作品。無論是上?;春B飞系莫q如精致白色禮盒的Aimé Patisserie甜品旗艦店,還是外灘附近充滿濃郁懷舊工業風的面包烘培店Bakerone,都顛覆了人們對消費商業空間的傳統印象。在商業設計領域的成功并沒有讓芝作室止步不前,如今,陸穎芝帶著她的8人團隊,希望將設計的觸手伸向更加廣闊的領域。
天生大膽的女孩要為空間造夢
用陸穎芝自己的話來說,她出生于香港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全職太太。除了她,家里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小弟弟。身為家中的長女,在學業上,陸穎芝從未懈怠。不過,和很多設計師一樣,她也是個不安分的“好奇寶寶”。
“膽子大、性格樂觀、坐言起行的人,可能更適合成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陸穎芝回憶起兒時在眾人面前不害羞,總是主動結交小朋友的經歷,話里話外都流露出成為設計師是她天性使然的意思。
不過,早先她更鐘情于繪畫,以為自己會成為平面設計師。在英國讀書的時候,陸穎芝卻對三維空間設計萌發了濃厚的興趣,迷上了空間構想和模型制作的游戲,這才有了后來去多倫多大學學習建筑的念頭。
接受五年的建筑科班訓練,陸穎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室和木工房中度過。畫圖紙、制作立體模型,周而往復的生活,并沒有讓她感到厭倦,反而樂在其中,用模型去探索表達概念與設計的手段技巧日漸成熟。由于班上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從年齡到膚色都不盡相同,浸潤在多元文化之中的陸穎芝,很快就學會了尊重和處理有異于自己的觀點,這也為她日后在上海開設工作室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小試牛刀,為吃貨們造一個天堂
或許真的因為天性中的大膽和不安分,在不同的知名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八年后,陸穎芝決定辭去這份穩定的工作。
剛剛起步之時,整個工作室只有陸穎芝一人,朋友為她介紹裝修辦公室和住宅的機會,她忙的腳不沾地。陸穎芝說她很幸運,靠著朋友的推薦,機會就找上門來了。
為芝作室在大眾視線里打響口碑的項目當屬上海Lab酒吧。位于武定路上的Lab,專賣威士忌和雞尾酒,在業內名氣不小。陸穎芝則借助酒瓶和燈光元素,為酒吧的室內空間造足了懷舊氣氛。一樓的主酒吧區,倚墻而立的整面酒架,在客人一進門時就在他們的眼睛里制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各式酒瓶裝滿不同色調的酒,在柔和的背景燈光的映襯下,讓人恍若走入了在酒品實驗室。扶樓而上,她在這里“安插”了一個可以俯瞰整個酒吧的夾層,并刻意保留了未經修飾的斑駁墻面,讓酒吧老板褒揚不已。
正是酒吧老板的認可和推薦,陸穎芝接下了Coquille法式海鮮餐廳的設計項目。此時,芝作室已經有了一支團隊,他們為餐廳打造了富有歐陸風情的背景墻,和大樓本身比較枯燥的紅磚和玻璃外墻做出區隔。而餐廳門頭和百葉窗口設計元素的靈感取自法國北方小鎮,陸穎芝他們通過不復雜的設計處理,就讓餐廳散發出純正的法式風味。
很快,芝作室在上海的餐飲圈子里建立起了聲望?!癇aker one”找到陸穎芝,希望借助她的設計,改變人們對烘焙的傳統印象。這次,她動用了灰色的水泥墻與回收的舊木板,將烘焙店打造成了一個“塞進室內的木舞臺”。獨特的視覺語言,將烘焙店和周邊街景的喧囂繁雜區隔開,也將店鋪的內飾與外觀連接起來。陸穎芝將這個作品稱為典型的“懷舊工業風”。
而在烘焙店內部,整個天花板鋪滿各式烘焙模具,而頂部燈罩則是打蛋器的模樣。陸穎芝坦言,做這些有趣的設計就是從感官上制造吸引力,讓顧客聞著烘焙的香味自覺走進來。
真正讓陸穎芝和芝作室聲名大噪的,是他們為隆小寶設計的“晾面架”。后者希望將邵陽米粉推廣到中國各地,長沙是他們擴張的第一站。陸穎芝這次大膽提出,要將傳統制面工藝引入到空間設計中。經過各種嘗試,一個帶著掛面的巨型“晾面架”出現在門店之中。用現代設計語匯再造中國傳統食物制造工具,再啟用鋼材結構將晾面架體量放大,這種做法不但一改傳統米粉店在人們腦海之中等同于路邊攤的形象,也讓陸穎芝和芝作室走進了大眾的視線。
尋找從空間到心靈的設計跨度
而事實上,陸穎芝希望自己的設計不只能挑動人們的感官,更希望它們能勾起他人的回憶、聯想,從眼前的空間帶到心靈內另一國度。最近,陸穎芝的團隊完成奕歐來outlet的“創x奕”時裝店設計。在設計概念上,他們動用了現代的手法去演繹上海里弄窄巷的元素,在160平米的店面中創作出“屋”內外的層次。這就地取材的空間襯托著新進中國時裝設計師的作品,將現代中式制作的文化內涵淡淡的傳達,是芝作室繼“晾面架”后又一給人帶來驚奇的商鋪體驗。
不過,到現在為止,陸穎芝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她自己設計改造的辦公室。當初,她在鎮寧路的老弄堂里撞見了這座“被遺忘的庭院”,就決定把辦公室搬到這里。小小庭院里有一株臘梅,為了保護樹木和庭院的完整,設計團隊在其周圍搭起了一個L型的工作空間,使得會議室與辦公室圍繞著臘梅。而在室內色調的選擇上,陸穎芝特意選擇淺色系列材質,順勢讓空間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多面投影屏”,隨時隨地捕捉臘梅樹的風姿。庭院里,樹蔭錯落有致,一天中不同時間,陽光射下的角度不斷的變化,樹的形態與光影也隨之而變,不斷改變著工作室的風景。
“工作室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功能性很強?!毕矚g大自然,向往簡樸生活的陸穎芝自豪地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保護了一棵樹,也借助自然的力量,給自己的心靈帶了很多意外的驚喜。”
Q&A
Q:什么事情讓你有了自己開設工作室的想法?
A:這個想法源于我家的裝修工程。當時,我一人分飾甲方、設計師、項目經理三種不同的角色。整個過程就是在不斷換位思考,這番經歷令我獲益良多。當時,我在建筑事務所的工作了8年,參與過很多大中型項目,但是在小小的家裝工程,要直接處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細節,一子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仍然有限。所以,我決定辭退當時穩定的工作,嘗試從小型的項目開始,重新學習和實踐設計,累計切實的制作經驗。
Q:你對成功的設計如何定義?
A:設計基本的任務是提升生活素質。不論是空間,產品或平面設計,要成功都必具挑戰世態和改進現狀的使命,啟發他人思考,帶動更多社會上的創新力量。
Q:最近在做什么項目?
A:手頭同時在進行多個項目,兼具辦公室和咖啡廳的混合空間,帶有戶外庭院的廚房設備展廳,還有Pantrys Best在上海,北京,杭州的新店鋪設計。
Q:芝作室的設計主要集中在餐廳,酒吧,專賣店這類消費場所,這是你的興趣所在嗎?
A:我的興趣是把一些人家認為“都是這樣的啦,還可以怎樣?”的空間,通過思考分析,利用設計讓他們改頭換面。開始做了一連串的餐飲零售空間都是機緣。做了那么多的商業項目,我希望有機會做一些公眾類型的建筑項目。
最近,我看到張雷他們正在農村把老房子改造成書局或社區中心,把新設計融入到村民的生活里,慢慢改變他們的習慣,這非常有意義。如果能夠用設計來改善一些有需要的人,甚至動物的生活,我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想設計不那么商業的空間,比如各種與藝術、文化、教育、非營利組織有關的空間。
Q:在建筑、空間之外,是否有涉足其他設計類型的想法?
A:要為人們帶來一個完整的體驗,空間設計只是硬件的一部分。我自然希望控制一切關于這體驗的細節,但在資源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選擇把握好空間設計這一環。
Q:正在讀的—本書?
A:趙廣超的《不只中國木建筑》。
Q:最近看了什么電影?
A:記錄片《Making a Murderer》,希望Steven Avery與他的家人可以尋冤得雪。
Q: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和藝術家有哪些?
A:澳大利亞的超現實主義雕塑家Ron Mueck的人體雕塑讓我佩服。我也會看著Mona Hatoum的“+and-”而察覺不到時間流逝。
Q:最近關注什么話題?
A:我很留意一些愛護動物的義工團體,如People for Pets的消息。他 們宣揚減少寵物買賣的信息,致力拯救流浪貓狗,照顧治理這些被人遺棄的小動物,更不遺余力的為每頭健康的流浪貓狗找家園。我家有兩頭小狗Dede與Mutmut,其中Mutmut就是我在路上撿回家的土狗,看著他們頑皮與健康的成長,豐富了我和家人的生活。動物給人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領養,不要購買寵物。
Q: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什么?
A:“Architecture appears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sunlight hitsa wall. The sunlight did not know what it was before it hit a wall”-Louis Kahn
Q:每天如何安排時間?
A:早上會去遛兩頭小狗,不用外出開會或者去到工地現場,我就呆在辦公室。
Q:一天中什么時候靈感比較活躍?
A:通常在與團隊討論中出現,有時候也會在我一人步行回家時出現。
Q:喜歡那個國家,城市?
A:香港是我長大的地方,每次回來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Q:你信奉什么樣的價值觀?
A:我沒有信仰,但是我相信因果報應。我認為每個生活的磨練都是修養自己的機會,最終目標是能夠做到隨時隨地釋放正能量的人。
Q:怎么記錄靈感?
A:寫下來,畫下來。
Q:你通過什么方式給自己補養?
A:旅游,接觸大自然,看藝術展,做瑜伽,冥想打坐。
Q:工作中喜歡聽音樂嗎?喜歡聽誰的歌?
A:喜歡有音樂背景,不是重金屬的都可以。
Q:誰是你崇拜的偶像?
A:在設計領域里,我很欣賞Thomas Heatherwick與他的團隊。他們的創作領域是沒有界限的,在分類自己的項目時是以“小、中、大”去形容,而不是建筑、室內、家具的思維。每個作品都有個很直接但是很有趣的概念,而創作與制作基本上分不開的同步進行。如果他們想出來的概念找不到施工團隊的配合,他們往往到最后會排除萬難的自己把項目建造出來。我覺得這種堅持與認真的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
Q:預測一下未來設計發展的趨勢。
A:互聯網的需求經濟可能會改變設計與制作業態,或許真的會有像UBER或AirBNB這種“平臺”出現,幫忙甲方或需要增添成員的設計團隊找合適人選。加上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這些科技會開發更多的設計工具,提高創作效率和制作的準確度。這些都會改變設計界的運作與作品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