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近幾年,由于大繭價格比較理想,放養柞蠶已成為我市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是該領域仍面臨一些新問題,影響了柞蠶生產的健康發展。新的時期,需要轉變柞蠶生產發展思路和方式,由掠奪式經營向效益與生態型并重的方向邁進。
1 面臨的新問題
1.1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仍未全面解決
目前,養蠶的經濟效益在蠶農心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他們所做的生產決定仍以高產為中心,一方面是依托多投種多產繭,但往往是事與愿違,沒有考慮蠶場樹葉的擔蠶能力,結果必然導致繭少質差的局面;另一方面對蠶場少投入,不建設治理,滿足現狀,蠶場質量勢必難以改善。
1.2 蠶農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養蠶屬于高效產業范疇,激發了農民養蠶的積極性,有很多新手從事養蠶行業,但技術水平和生產經驗欠缺,所生產的蠶繭產量和質量勢必有所差別;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等原因,各地售繭價格都有偏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蠶繭收入。
1.3 蠶業政策法規宣傳執行不夠
近幾年,由于基層蠶業干部變動頻繁,影響了對蠶業政策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另外相關部門對違反政策法規的現象處理不到位,管理不夠規范,因此該領域的政策法規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蠶場更新方面,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私自砍伐現象仍很普遍,在蠶場建設方面,也鮮有履行政策規定的相應義務。
2 采取的對策
2.1 依托科學建設示范區助推蠶業步入生態放養軌道
鳳城市近幾年認真落實了省級農業科技推廣項目,重點推廣了柞蠶生態放養及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技術。為了更好地完成推廣任務,蠶業主管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制定方案,落實責任,把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重點在柞蠶生產集中、交通便利的沙里寨、邊門、藍旗、東湯等鎮分別建立了核心項目示范區,借助項目的實施,建議縣鄉適當增加投入,建設多處標準蠶場示范點,通過典型的示范作用,帶動全市蠶農加強蠶場建設,真正形成“樹上像把傘、樹下像地毯,水土不流失、養蠶奪高產”的生態柞蠶良性循環模式,促進柞蠶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2.2 依托科技推廣和信息服務促進蠶農增收
柞蠶在野外放養,遭受多種病蟲害及天敵的危害,影響了大繭產量和質量,因此必須實施科技興蠶獲得高產穩產。一是加大力度推廣應用蠶業新技術和新成果,多引進適合本地放養的柞蠶雜交種和柞蠶保護技術,提升我市柞蠶生產的科技含量。二是充分調動蠶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蠶區搞好科技培訓工作,并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指導生產。三是蠶業部門要通過各種媒體報道生產和市場動態,認真檢測及時發布蠶業病蟲害預報信息,注重通過科技和信息服務生產,增加蠶農收入。
2.3 依托科學管理規范蠶業生產正常秩序
柞蠶生產是我市農村經濟中的一項支柱產業,必須加大蠶業科學管理力度,保障穩定發展。一是嚴格執行蠶場更新審批程序。蠶業部門要繼續加大宣傳政策法規力度,使農民了解和遵守相關政策,同時要提高蠶場更新審批工作效率,確保不誤農時。二是加強蠶種質量安全檢查。要在春、秋兩季柞蠶制種期間,對各蠶種生產單位進行嚴格的檢查,不合格的蠶種要禁止投入生產;同時要加大力度打擊非法從事柞蠶種的生產經營活動,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三是要提高制種人員業務水平。蠶種質量是關系到廣大蠶農取得蠶繭豐收的問題,而制種人員的業務素質對所生產的蠶種質量關系很大,一些重要崗位必須持證上崗,對不具備制種技術條件的要取締制種資格。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制種單位的管理力度,加大對制種人員的技術培訓,為全市蠶種生產提供技術保障,確保農民用上優質放心蠶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