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鑫
周卓民,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9月20日出生,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孝敬鎮內都村人,大學本科學歷。1964年7月畢業于開封師范學院地理系(今河南大學),畢業后接受國家統一分配,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六中學任教。父親周紹文,母親劉筱溪,均是農民。
1955年,周卓民高小畢業,考入了沁陽中學。這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老平原(?。┦小?,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他在這所學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于1960年考入了開封師范學院地理系。四年的大學生活,對他在思想意識和世界觀的形成等方面有極大的作用。特別是系主任尚世英、肖廷奎、周巴夫、李景琨,以及后來擔任河大校長的李潤田教授那種亦師亦父的風格、淵博的學識都深深影響、激勵著他,讓他覺得“在知識的海洋里,自己永遠都是一個知之甚少的小學生”!
1960年到1963年的上半年,鄭州大學的地理系根據當時省教育廳關于院系調整的意見,合并到了他們系。本著國民經濟發展“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地理系又附設了政治和外語兩個???。除學好原有專業外,每個同學還可自選一科有所側重,作為畢業后應對社會更為寬泛的選擇。他選擇了政治科,每周多幾節《政治經濟學》的課時,教材是經濟學家于光遠編寫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些都為他后來在教學中奠定了知識基礎。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隨即“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高潮迅速在全國掀起。正是在這個高潮中,他第一次向系里的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多次參加系黨總支組織的黨課學習,還參加了院文工團組織的“雷鋒組舞”排練活動。
佳木斯第六中學是他畢業分配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站。當時,與他同時分到這個學校當教師的還有從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北京鋼鐵學院數學系等的學生。他們的到來,給這個東北邊陲的普通中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讓當地的老百姓看到了未來的希望!1966年8月,他和其他一部分老師和學生被學校的黨組織推薦到市里和省里統一組織的“黑龍江省赴京參觀學習團”,在京期間,他榮幸地參加了毛主席第八次在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對廣大紅衛兵師生的接見。毛主席乘敞篷汽車從長安街自西向東緩慢通過,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了毛主席,老人家身著草綠色軍裝,滿面紅光、神采奕奕向排列在道路兩旁的廣大紅衛兵師生頻頻招手致意。接見結束回到駐地后,他心情很久難以平靜。他從北京回到學校后,始終反對無政府主義、山頭主義和派性活動,對那些打砸搶行為更是義憤填膺。他配合后來進校的工宣隊、軍宣隊,宣傳革命的大聯合,堅持復課鬧革命,堅持“抓革命促生產”。
1969年9月,駐校軍代表趙國華對他說:“周老師,你的請調報告正式批復了。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抓緊辦理調回河南的有關手續了?!碑敃r他喜出望外。因為,他覺得,父母已年老體弱,自己又遠離家鄉,若能調回河南老家,在家鄉教書不也可以嗎?一方面給家鄉教育做點貢獻;另一方面還能抽空照顧一下父母。出于這種考慮,1968年年底,他向駐學校的軍宣隊、工宣隊領導遞交了請調報告,沒想到,僅半年多就批復了。他詳細詢問了軍代表情況之后,于當年9月下旬就調回老家博愛縣,到界溝公社縣屬第五中學(高中)任教。
1979年末,他被組織上抽調到縣文委幫助工作,主要負責解決全縣教育戰線部分教職工低工資調整問題。到了1983年,根據省里決定,撤銷新鄉地區行政公署,所轄的14個縣市(區)分屬新鄉市和焦作市代管。他所在的博愛縣歸焦作市代管,同時撤銷縣革命委員會,組建縣人民政府。1984年5月,他被縣委組織部正式調入博愛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任副主任(兼管外事工作)。同年7月,他被組織上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他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達7年之久,先后服務了六任縣長。1990年春,他離開政府辦公室,調至縣科委任主任、黨組書記。當時的科委是一個全縣有名的后進單位,長期以來班子不團結,一盤散沙,職工頻繁上訪告狀。面對這樣的情況,他緊緊依靠黨組織,狠抓班子建設,求同存異,增強團結,深入到單位干部職工中去摸排情況,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摸清上訪告狀人員的想法和要求,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幾個老上訪戶態度很快有了轉變。同時依靠市科委對工作的大力支持,積極向省科委爭取科技項目。三年內,他組織了多個職稱評審專業委員會,開展了對全縣工業、農業、科教文衛、計劃生育等各領域的中級以下技術職稱評定審核工作;解決了一大批中級技術職稱人員的家屬農轉非問題,極大調動了全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他又向縣委組織部推薦了13個鄉鎮的科技副鄉鎮長候備人選名單,經過組織部門的嚴格考核后到各鄉、鎮任職工作。這在當時焦作市轄七縣四區中是唯一的,對周圍各縣區震動很大。此后單位的面貌有了很大變化,人人都明白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作為縣科委的一名工作人員更應該努力抓好自身分管的業務。
他針對不少職工家在城內沒有住房的困難,發動大家集資建房,利用單位院內的空地很快建起了職工的家屬樓,解決了20多戶職工的住房問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眾人拾柴火焰高,就這樣三年時間,一個全縣有名的老大難單位,被省科委評為“先進縣科委”。在科委工作的三年中,根據省、市決定,各縣增設技術監督局,原科委機關中負責標準、計量的科室人員,在多次思想工作后,都愉快地接受組織安排去新的單位,實現了平穩過渡。1993年全縣干部調整,他從縣科委又被調到縣委黨校,任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這個單位是上世紀50年代原縣委、縣政府的招待所改建的,房屋設施陳舊老化,所處位置十分閉塞。他到黨校報到上班,連個像樣的辦公地方都沒有,擠在一間堆滿雜物的小客房里。他不講條件,先開展工作,圍繞各個時期黨的中心工作,對鄉科級干部分期、分批進行理論培訓。他還讓各條戰線上的先進黨員、模范代表,在培訓班上現身說法,提高大家學習理論的積極性,以便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用學到的理論指導實踐。1993年夏季,雨大屋漏,不僅是黨校,職工的住房甚至坍塌,嚴重危及生命安全。他在雨天多次實地察看危房情況,及時向縣委分管領導作匯報,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方法。后來,征得領導的同意,在黨校原址上拆除兩排老式平房,采取職工集資方法,建起了黨校干部職工的家屬樓,解決了二十多戶長期住危房的問題,解除了大家的后顧之憂。他還積極向縣委提出建議,從長遠看,縣委黨校需要搬遷出老城區,重新規劃設計建立新校區,以利事業發展。這一愿望,后來變成現實。
1995年,黨校工作剛有起色,組織上為了啟用年青干部,首次實行在職領導退二線制度。全縣第一批五名正科級干部退居二線,不占編制,他是其中一個。盡管思想上有些想不通,不到退休年齡怎么就退居二線?但黨叫干啥就干啥的習慣,使他順利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退居二線,在家“待命”。
他和老伴共養育了四個子女,兩男兩女。大兒子周斌,中共黨員,1968年生,1990年從部隊退伍回到地方,在縣城管局工作;大兒媳崔繼紅,在縣技術監督局工作;大女兒周君毅,中共黨員,在縣檔案局工作;大女婿楊廣軍,中共黨員,在縣委辦公室工作;二女兒周智毅,中共黨員,在縣交通運輸局工作;二女婿皇繼軍,在中國銀行修武支行工作;二兒子周康,原在縣城建委工作,2013年因病英年早逝;二兒媳龐芳,在縣公安局工作。
編者: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拓寬史志內容,用根親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記述追慕先賢功德,反映一個時代孝文化的歷史足跡,傳承祖輩先賢的良好家風,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時代報告雜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聯合編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叢書。
《百姓史志》主要記載兩方面人物: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樹碑立傳,便于子孫后代了解、追念先輩;為60歲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傳,以彰顯其一生功德、業績。
本期,本刊繼續精選《百姓史志》人物小傳刊發,以激勵、鞭策、啟迪后人。同時,本刊向全社會發出號召,歡迎社會各界提供可入選《百姓史志》的人物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