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麗
自9月13日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出爐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步伐日益加大、改革力度加速推進、改革領域逐步擴大。回顧這一年可以發現,無論是政策面的鼎力相助,還是地方國資系統的深化改革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此同時,央企間重組整合也拉開大幕。
在今年7月4日舉行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提出“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寶鋼和武鋼重組的傳聞于9月22日得以坐實,至此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數量降至103家。國資委表示,仍有幾組央企重組整合的案例還在醞釀中,預計央企總數在年底前有望減至100家以內。今年以來,央企重組整合大戲不斷上演。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央企并購重組從側面也反映了企業運營模式正不斷成熟,能夠促進企業后續戰略層面更加理性,而非一味地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大。
由于中央企業大多仍分布在傳統產業,主業不突出,行業分布過廣、產業鏈條過長、資源分散、同質化經營、產業組織和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對此,國姿委主任肖亞慶曾表示,推動央企開展產業重組、合作、整合,就是要通過強強聯合、專業化整合、并購重組、創新驅動等手段,推動解決中央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
盡管目前重組在汽車業央企中未見苗頭,但業界一直不乏對一汽、東風合并的諸多傳言和猜想。且隨著其他行業很多“巨無霸”央企的重組,汽車央企間的重組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本輪國企改革態度更堅決、范圍更廣泛,是“全面深化改革”大方針中的重要一步,必將是當前乃至未來幾年的核心主題。我們不認為此輪改革沒有側重點、太全面意味著改革不深入,全面鋪開正表明決策層改革的決心和改革的程度加深。
《意見》對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通過兼并重組、創新合作、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處置低效無效資產等途徑,形成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
隨著新能源行業的大力發展以及綠色發展的剛性需求,傳統石化能源的需求勢必會面臨調整下降的趨勢。財經評論家溫鵬春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也指出,央企重組整合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繼“神車”、“神船”、“神鋼”出現之后,下一個行業目標有望是“神煤”。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對國企改革政策路線有不解。我們認為“做強做優做大”表明先有“強優”而后有“大”,集中做強做優主業與減少重復投資、剝離社會辦職能、減少管理層級等“瘦身健體”措施互補,央企兼并重組符合此政策路線,并可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效益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選擇央企先兼并重組是因為這項改革關乎國民經濟命脈乃至國家戰略,央企之間兼并重組相對更容易,且可成為其他改革深入推進的標桿。
無論國有與否,兼并重組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而正常。本輪央企兼并重組并購模式綜合采用了美國并購史上幾種模式,取長避短。總體可貼上四個標簽: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強主業,國際競爭力,產業鏈優勢互補。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總體而言,今后一段時期內央企聯合重組的力度會加大,步子會加快。這主要是由五方面客觀需求所決定的。首先是“管資本為主”思路的需要。當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分布過散、戰線過長,重復建設甚至惡性競爭普遍存在,亟待加快調整整體結構。其次是兩類資本公司發揮作用的需要。無論是投資公司還是運營公司,作為專業的資本化運作平臺,通過并購重組迅速做強做優做大、調整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都是二者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再次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聯合重組將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出清僵尸企業,調整經濟結構。同時,通過企業重組,還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四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通過企業重組,實現強強聯合,能迅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航母。最后是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功能的需要。通過企業重組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使國有經濟更多地集中在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和關鍵行業,更多集中到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培育未來優勢產業,更多集中到有利于形成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央企重組加速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重要關系。中央要求,國有企業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倘若只是把類型相同的兩個或多個品牌合并在一起,只是改革的“初級半成品”,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可喜的是,當前央企加速重組除了品牌之外,基本均牽涉到體制機制改革和深層次產權改革。可以預見,今后一段時期,以強強聯合為領頭,兼并重組、專業化整合、拆分重組、內部資源整合、并購重組、混合參股、關停并轉、托管與混合經濟等多種方式的組合案例將持續涌現。當然,央企數量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企業影響力的降低。國務院國資委成立13年來,央企由196家減至105家,而資產規模卻擴大了7倍。做好質量數量的“加減法”,才能更好地推動資源整合、行業調整。值得重視的是,實現國企跨地區、跨所有者的兼并重組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如此前遼寧的鞍鋼和本鋼就是一個典型:鞍鋼屬于央企,本鋼屬于遼寧省國企,其重組既跨區域又跨所有者,重組后進行真正的融合,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央企重組整合案例中,除了慣有的央企整合做“減法”外,新組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在央企間的重組整合中罕見地做了一次“加法”。
記者認為,央企重組整合過程中做加法,也是出于調結構的需要。但無論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均有利于國有資產進一步實現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