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設計大師徐青: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工程設計
本刊記者 黃雪霜 吳 彪

徐青在查閱材料
專家簡介:
徐青,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研究所重點型號總師。1960年10月生。湖北武漢人。198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他是我國水面戰斗艦艇設計領軍人物之一,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項重點型號的研制。作為總設計師,他主導構建了水面艦艇隱身設計和抗沖擊技術體系。他提出的集成優化設計方法已在艦船研制中普遍應用。
2013年12月2日,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評選的“船舶設計大師”授予徐青等6人。
“船舶設計大師”每兩年評選一次,以表彰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領域做出卓越業績的專業技術人才。而獲得這一榮譽的時候,徐青53歲。30多年藍海筑夢,“船舶設計大師”這一稱謂于他,實至名歸。
從“戰艦搖籃”成長起來的“船舶設計大師”,他和他的團隊所設計的不僅是船舶,更是筑起了一片“流動的國土”“漂浮的城市”,形成了戰斗的堡壘,扮演著和平使者,履行著“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光榮使命。
“海上先鋒”護衛艦是他跨世紀的杰作,參與過我國南海及釣魚島維權、亞丁灣護航、利比亞和也門撤僑、多國聯合軍演等重大任務,贏得國內外廣泛贊譽。
為此,2003年和2005年他先后兩次榮立國防工業型號研制個人一等功,被評為湖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015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6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和2015年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曾獲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艦艇研制事業于他,是一項“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它,它就會向你展現其博大精深、神奇魅力的工作”。
在國際上,艦艇被視為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只遵守本國的法律和公認的國際法。“艦艇開到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國家。”現代艦艇的技術復雜、知識密集,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和科學技術最新成就,是大國地位的象征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
徐青眼中,艦船總體設計是水面戰斗艦艇研制過程中“重要的關鍵環節”。它實際上是“各種知識的大集合體”,囊括了總體布置、建筑美學、航行性能、結構、材料、動力、電力、電子、武器等領域知識;又涉及到圖形學、水動力學、結構力學、機械學、電磁學、信息學、戰術學、人因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它是一個涉及工程領域多、知識面廣的學科,需要綜合運用艦船戰術、戰斗器材、航海性能、結構強度、建造工藝、專用裝備等各有關學科的知識,是典型的綜合性學科。
“艦船總體設計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藝術。她通過艦船建筑造型藝術和色彩美學的綜合應用,仿佛是譜寫著一部海上流動的樂章,傳承著海軍的傳統文化。她使得艦船不僅僅是一種威武的作戰裝備,更是一件凝聚眾多設計師智慧和想象力的藝術品。”徐青總結道。
武漢,九省通衢,滾滾長江,直奔東海。這里的人,常常有著自己對“江與海”的哲學和思辨。徐青就生于斯,長于斯。
1960年,徐青出生于湖北武漢一個普通的家庭。長江邊上,各種船舶往來交織,他喜愛長江邊的生活,常常背著畫板,去采風畫畫……設計師的優良基因伴隨著春風沐雨萌芽成長。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徐青在理科重點班中“系統學習、集中突擊”,終于如愿以償地考取上海交通大學,開啟了他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1982年,徐青順利畢業,且幸運地被分到了位于武漢被譽為“戰艦搖籃”的第七○一研究所(以下簡稱701),肩負著研究設計新型戰艦捍衛國家主權的光榮使命。
入所不到3年,徐青成為當時所里最年輕的科級干部,當年,他才25歲。“遇到問題不犯怵,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工作中學習成長,虛心請教、身體力行,用言行去感染人。這是我走向管理崗位迎接第一挑戰的秘訣”。在接下重任最初的那段時光里,沒有人能夠想象他承擔了多大的壓力,徐青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從那以后我就知道你想讓別人信服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將最困難的部分留給自己,身體力行做給他們看,學而知之,邊學邊成長。用行動作為榜樣去感染人,這樣就沒有人會說分給自己的任務完成不了啦。”。
從攻下第一座“高山”之后,徐青之后長達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雖然時時都有難題,但他已經具備了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坦然面對的勇氣和決心。從方案構思,到概念目標的形成;從關鍵技術的凝練和攻關,再到技術設計,工程實施,一步一步,邊走邊總結。為他之后主持運籌一個又一個國防重大工程設計產品,創下一個又一個記錄,埋下了堅實伏筆。
1996年,年僅36歲的徐青作為總設計師開始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個大型試驗船——993綜合試驗船。
對這條船,徐青用“怪船”來代稱。因為設計目標時設定該船主要用于水聲設備、魚雷發射試驗以及水文和艦船水下輻射噪聲測量等,要把水聲設備的靜態試驗、動態試驗、噪聲測試和魚雷發射等多項試驗在這同一條試驗船上完成。而相關試驗,俄羅斯是使用5條試驗船來完成這些任務的。
為了將幾乎不可能變為可能,徐青和他的團隊開始了他們“巧妙奇特,卻一波三折”的攻堅歷程。為滿足試驗要求,試驗船必須要有一個貫穿主船體直徑達6米多的深井。但造井之后,實驗船航行狀態非常不好,而且阻力很大,很難保持穩定性;而且有很多試驗之間是互相矛盾的。為攻克這一個又一個難題,徐青及其團隊先后嘗試了多種方法,但最終失敗。993綜合試驗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真是一個極度郁悶又糟糕的狀態。”徐青形容當時自己和其他成員的心情。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再尋求方法和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中嘗試轉換其他方向。那段時間,徐青都習慣了帶著問題去工作和生活,無時不刻不在思考著解決問題的方法。終于,一次靈感萌發。“我們一直試圖通過密封的方法去避免水流入井內,想了各種復雜的辦法,但當我看到濾茶的漏斗的時候,恍然大悟,為什么不做一個順流的鏤空蓋,把水導流過去不就完了嘛,這樣就能實現減小阻力,避免船在航行中的海豚運動了。”就這樣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眾人的難題。為此大家戲稱這一設計巧妙的井蓋為“徐青蓋”。
此后徐青又帶領團隊先后解決了綜合試驗船的特殊結構、電磁兼容、噪聲隔離、鈦合金導流罩透聲等關鍵技術問題。1999年,綜合試驗船成功研制交付使用。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的麥道客機CJ6136航班,在大連附近海域失事,在眾多搜索黑匣子的船只中,993綜合試驗船率先定位失事飛機的黑匣子,為分析飛機失事原因立下頭功。
創新需要打破定勢,突破傳統,是一步一步不斷改變,迎來水滴石穿,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過程。
2000年徐青擔任國家重點工程某型護衛艦的總設計師,在這個項目中,他和他的團隊設計鑄造了具有世界水準的護衛艦。他們解決了電特大尺寸船體的雷達波隱身性、電磁兼容性與作戰效能之間的矛盾,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創意船體隱身構型,將上層建筑與射頻設備進行集成設計;通過規劃射頻集成功能和艦船總體資源,構建外觀簡潔、目標特征低的上層建筑,不但獲得了良好的隱身性能,而且提高了綜合作戰能力。這是我國第一代隱身護衛艦。此后我國基本形成了水面艦船隱身技術設計體系。
“這么多年我有一個切身體會,在眾人看來很累人,很枯燥的工程設計工作中找到快樂和幸福感的訣竅就是從中找到藝術美感。就是你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把它當成是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樣去不斷挖掘和享受,你就會對其產生興趣,對這項工作愛不釋手。”說這一席話的時候,徐青翻開自己的手機,找出收藏的帖子,記者發現,這是一個充滿新奇的、美的設計世界:刷爆朋友圈的有關于德國電工將原本亂糟糟的布線圖布置得跟花兒一樣圖景,引來中國工程師的比拼;還有《設計聯》里那些單靠結構也能美出天際的建筑圖集……
“美其實是符合工學原理的。比如遵循黃金分割法、包絡線、鄧恩曲線、力線等原則和方法,能讓我們在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節奏與韻律,尺度與比例間找到最佳的落腳點,從而將美學理念融入到功能設計中。”在徐青眼里,工程設計其實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技術性的創作與創意活動,是典型的創新活動。
在徐青看來這份工作既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執行力。他和團隊所面臨和經歷的,依然是與其他軍工人無異的艱辛攻關。用他的話說:“我們這一行,不僅是個需要奉獻青春智力的事情,還是要流血流汗的事情。”
徐青在同事間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問題大王”,一個是“拼命三郎”。因為他在工作過程當中總喜歡不斷思考、“刨根問底”“深究到底”,工作起來完全不認時間、不認地點。只要遇到問題,不管何時何地一定要立刻解決。
“所以很多年輕人怕碰見我,和我一起干科研感到確實很累,要隨時隨地思考和解決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工作方向。急起來甚至能在凌晨給他們打電話探討問題,遇見我經常是要么中午吃飯的時間沒了,要么晚上休息的時間沒了”。但事實上他又是很多年輕人再苦再累都愿意追隨的導師。從他身上,年輕人總能學到很多他們所看重的閃光點。
艦船研制離不開出海實驗,從普通的科研人員成長到總設計師,徐青沒少參與其中。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洋,一艘宛如城堡的艦船漂浮其中,就算再大,在廣闊未知的大洋面前依然顯得如此微小,艱險難料,而人置身其中,更顯渺小。
這是一部展現人類渺小生命強大生命力的奇妙樂章:為確保實驗的全面性,徐青和他的同事們經常刻意選擇在大風浪的氣候下出海,測試船在大風浪環境下的各項參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測試艦船輻射噪聲以及機械振動特性等。海上環境極其兇險,惡劣海況下,艦船的技術和實驗人員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要堅守崗位,當艦船在風浪中劇烈顛簸時,暈船率極高,吐也要吐在工作崗位上。
“所以我說我們這一行干的其實是一個‘風險性極高’的活兒,一個不小心,哪怕是在某一細節上出錯,就是人命關天,就是整個工程大項目,是整個國家的損失。在風險面前,我們冬戰三九,夏戰三伏地加班加點,通宵熬夜又算得了什么呢?”
用徐青的話來說:“這樣一份事業,工作辛苦,待遇不高,而大家拼的就是一種情懷。”這是一條沒有退路、沒有驛站的國防人生路。而他和他的團隊所能做的,就是用心體會,細心發現,在繁復的工作中找到屬于他們的滿滿成就感和快樂感。

徐青總設計師在試驗現場指導年輕同志工作
“我們的艦艇技術與西方國家相比,可以說從一開始的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如今可以與他們并駕齊驅,同臺競技,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傾注了幾代國防科技人的心血。通過我們的奮斗,已經收獲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徐青口中的改變,不僅有來自祖國海軍的日益強大,還有著他所帶領這支隊伍的日益壯大。改變不僅體現在技術發展上,同時也表現在管理上,包括科研體系建設、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
雖然平時很忙,徐青依然重視培養設計師團隊。據他介紹,團隊里的人才梯隊已經完善,而他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年輕人的帶動上。這支由他帶領的設計師團隊,潛移默化地有著與他一樣的品格:對國防事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善于從枯燥的工作中尋找快樂和追求價值的欲望和能力。
肩負著我國新一代驅逐艦的研制任務,他在不斷學習和創造的過程中,收獲的是豐碩的科研成果,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他說:“未來的十年是我們要跨越的十年,也是關鍵的十年,就像長跑一樣,從追趕到平行到超越,其實超越這一步是最難的,因為你無可借鑒,我希望我們能夠成功跨越這一步,做領跑者。”在他內心深處,位于海洋深處的那個美麗的夢想,讓他內心充實,充滿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