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君
(山東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淺析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應用
劉敏君
(山東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本文簡述了會計準則的功能與作用,論述了制定會計準則的原則,包括原則導向、規則導向和目標導向及其優缺點,以及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方法——“基于原則的規則導向”方法,概述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形成、發展與準則體系構成,并針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實施提出了建議。
會計;準則;導向;體系;實施
會計作為社會經濟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職能就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會計的重要性日趨突出。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建立公允、合理、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并有效實施,不僅能夠正確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會計信息,而且能夠有效地調節、指導、控制、監督、考核、評價經濟過程,保證經濟過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減少或杜絕財務欺詐、經濟腐敗等不良行為的發生,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
準則(或標準)一般是指經濟、技術、科學和管理等社會實踐活動中,為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對重復性的事物和概念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性的統一規定。任何標準的制定與應用都要體現標準的功能和實效,都有自己的制定依據或原則,會計準則也是如此。會計準則的制定指導原則有三個:原則導向、規則導向和目標導向。
原則導向主要強調財務報告應反映交易的經濟實質而不是具體形式,具有明確的概念結構、會計目標、操作指南、避免例外和避免外界檢驗[1]的基本特征。但過于原則化的會計準則,容易導致企業操作余地過大、難以就爭議問題達成一致、監管難度大的缺點。規則導向則是在現實需求的推動下對原則導向詳細化、具體化,是對原則導向下的會計準則應用的大量例外和實施細則與指南意見,具有詳細、具體且繁雜的特點。但是,以安然事件為代表的財務與會計丑聞事件爆發,表明規則導向下過于細化的會計準則,企業可能通過交易合約的設計甚至虛構交易,使會計結果不能真實反映經濟交易過程和會計事項。正因如此,美國公認會計準則制定導向經歷了由原則導向到規則導向再到原則導向的轉變過程。目標導向則是一種在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之間達到平衡、既能引導財務會計報告反映交易實質又能為其提供可操作性指導的會計準則,具有以下顯著特征[1]:能夠為各類交易清楚地確立會計目標,給管理當局和審計師提供足夠詳細的會計框架,以使會計準則具有操作性;更強調管理當局和審計師的責任,以保證財務報告反映了會計準則目標;有合理化的會計職業空間,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一致性和及時性。目標導向體現了會計準則由偏重于規則導向向偏重于原則導向逐步調整的價值取向,其導向下的會計準則顯然優于單純的原則導向或規則導向下的會計準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指導下的市場經濟與市場經濟三次重大經濟體制改革。在計劃經濟和計劃經濟指導下的市場經濟時代,由于經濟落后,會計功能簡單,作用不突出,財務管理與會計制度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國也沒有建立起較為系統的會計制度體系。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尤其是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需要,財務管理與會計制度的作用日趨突出,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會計管理制度成為必然,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財務會計領路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為會計制度體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應用基礎。
對于建立適應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會計體系,國內會計理論專家在廣泛深入研究國外會計準則的建立原則、準則體系及其應用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原則的規則導向”方法和會計準則體系的基本要求。“基于原則的規則導向”方法既不同于美國的原則導向,又區別于規則導向,具有強化會計專業發展規律的探索、根據會計專業發展規律和使用者需求確定會計目標、比較完善的會計概念框架體系等顯著特征。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方法和基本要求是建立會計準則體系的前提和依據,為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基礎和方向。
我國真正建立會計準則體系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1986年,財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設想,1992年推動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的誕生,為我國準則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1],并將其劃分為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2]。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準則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基本會計準則是具體準則的概括和總結,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依據和原則。具體準則是基本準則的體現與應用,只有滿足基本準則的要求才能保證各具體準則之間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嚴密性。
會計準則中的基本準則不同于具體準則,是一般指導性準則,主要概括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規定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指導思想、會計目標、基本假設、基本依據、主要規則、一般程序和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要求等內容,確保會計賬務處理程序、方法等符合會計準則體系的基本要求。
會計準則中的具體會計準則是按照基本準則要求,結合各種經濟業務而作出的具體規定,具有對象明確、任務具體、操作性強的特點,可直接組織業務的核算。例如:固定資產會計、投資會計、借款會計的準則等。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創建具體的會計準則。迄今為止,除2006年2月頒布的38項具體準則外,2014年又頒布了3個具體準則。
我國1項基本準則和41項具體準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系統、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義。
會計準則作為財務管理的基本標準,具有規范性、協調性和經濟性[3]等主要功能,而且也確實在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鑒于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立的時間不長,經驗不足,我國正處于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總會存在規范性不夠、執行力度不強、監督監管不力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不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廣泛深入地從事會計理論與應用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形成適合我國將集體體制改革和快速發展的會計基礎理論體系,會計應用創新體系研究更是不足,存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與會計理論應用研究發展不平衡、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易走極端[4]等問題,導致理論不符合實踐或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指導會計事務工作,不能充分發揮會計準則的應有功能。
我國會計具體準則中總是存在不適用或滯后于實際需要的內容。任何一項標準,總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修訂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剛頒布實施,一方面,在制定準則時,由于缺乏應用研究和制定經驗,準則中的部分內容要么超前,要么滯后。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其活動形式不斷多樣化,會計準則的涵義也日益廣泛,涵蓋了人文理性及技術理性兩個方面[5]。這就需要不斷地對我國會計準則體系進行分析、修訂和優化。在這方面,顯然做得不夠。
我國會計準則不能很好地實現與國際接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國際金融與貿易框架正在重新構建,會計格局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盡管在選擇會計準則制定方法和制定會計準則時,也詳盡研究了國際需求和國家差異,但我國基本國情、經濟外向程度、法律體系[6]等諸多客觀條件限制了準則的較多內容,致使這些條款不能滿足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的需要,導致許多方面的自然制約和不平等,限制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需要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選擇適應國情需要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7]。
我國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總是執行不規范,違規違紀現象屢見不鮮。無論是企業單位還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面的違規違紀現象時有發生,例如,資金管理不規范,財務賬目混亂、存在以收抵支現象,固定資產不能及時入賬,設置于賬外[8],弄虛作假、偷稅漏稅騙稅現象等。這些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不僅滋生了腐敗現象,也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一方面表明了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監督監管不到位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法律意識淡薄。
會計準則是國家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從業人員的基本行為規范和監督檢查標準,是保證國家社會經濟監看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據和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不同國家、地區、行業應根據自身管理需要和發展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準則,并隨著改革發展的需要不斷修訂和完善,以充分發揮會計準則應有的功能。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不斷加大,各國應當實現會計準則的趨同化,保證會計制度的公允與合理,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1]魏明海、龔凱頌:會計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Z].2006.
[3]石玲:淺析會計準則的功能[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1).
[4]杜祥彩、夾姝慧、張現芹:當前會計理論研究若干問題的探討[J].會計師,2014(8).
[5]劉春蘭:關于我國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
[6]李琳芳:我國會計準則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制約[J].中國商貿,2014(4).
[7]楊敏、陸建橋、徐華新:當前國際會計趨同形勢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J].會計研究,2011(10).
[8]劉敏杰: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違規違紀問題的思考[J].經濟管理者,2013(9).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