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玲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公共財政領域的思想交鋒
———讀《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
蔣艷玲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馬斯格雷夫,堪稱戰后西方財政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市場存在失靈,主張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馬斯格雷夫財政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即政府是善的。而布坎南是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將經濟學分析方法引入政治決策過程,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論證政治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交易過程,從而得出政府失敗的結論,主張對政府干預市場進行約束和限制,其與馬斯格雷夫政府是善良的觀點形成對比,認為政府是惡的。二者從各自的邏輯出發點圍繞財政學的幾個核心問題展開了討論,為我國的財政理論和實踐發展提供了借鑒。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公共財政;公共選擇
雖然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都承襲維克賽爾的經濟學思想,而且在經濟學某些領域都堪稱是創立者,但是二者由于出身環境的不同以及思想哲學起點的不同,在財政學思想上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道路。馬斯格雷夫奠定了戰后公共經濟學的基礎,布坎南則是公共選擇學派的主要創立者。馬斯格雷夫認為市場存在失靈,主張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來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將政府職能分為配置、分配和穩定,在稅收上主張橫向公平,提倡累進稅率,在論證有效需求不足后提出政府應該供給公共物品從而提出公共產品理論。而布坎南則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堅定擁護者,認為政治人與經濟人一樣都有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他把經濟學分析方法引入政治決策過程得出政府是不被信任的,并從公平觀入手注重規則和結果公平,認為個人的偏好和效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從而反對政府的干預,面對市場失靈和外部性問題要求建立新規則對政府進行憲法限制。二者從政府是“好”還是“壞”的邏輯起點出發在財政學的諸多方面進行了討論。
布坎南和馬斯格雷夫的財政思想都來源于維克賽爾初期對財政學的一些思考,只不過二者承襲了維克賽爾思想的不同方面。
1、出身的不同
布坎南1919年出身于美國,從遺傳角度講他是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混血,在美國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最早定居的就是這些吃苦耐勞的蘇格蘭—愛爾蘭人,具有強烈的獨立精神,為其自由主義立場奠定了基礎。布坎南經歷過美國內戰,作為內戰中戰敗方的一員長大成人,性格方面很大因素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同時布坎南出身在平民主義盛行的家族,早期閱讀過很多宣傳平民主義的小冊子。
布坎南的治學之路更是跌宕起伏,1946年作為一名“自由社會主義者”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堅信對于個人自由的政治性約束應該降到最低。在師從奈特的學習期間,他認識到了市場的作用,這為其成為堅實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擁護者做了鋪墊。也正是在讀研究生的早期,他發現了意大利財政學家馬可的財政學原理,這些早期的思想和態度正好反映了布坎南不愿意接受常規的假設即政府是與人為善的。布坎南在思考怎樣使集體行動獲得集體利益的同時又使自己免受他人的剝削時,遇到了對其思想影響深遠的維克賽爾,維克賽爾發現考察集體決策形成的制度結構即一致同意原則是必要的,這與布坎南的努力是一致的。布坎南后來的思想深受維克賽爾思想的啟發。
馬斯格雷夫1910年出身于德國,他的學術生涯從慕尼黑和海登堡開始。馬斯格雷夫深受魏瑪共和國政治思想的影響具有社會民主思想,其在德國傳統財政學的耳濡目染中長大,瓦格納等前人的思想對其影響深遠。馬斯格雷夫運用私人市場行為的實證模型為政府干預在采用相機決策的政策,特別是在設計稅收和指出法則等方面提供了能導致帕累托改進的規則。
2、思想的邏輯起點不同
布坎南是堅實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擁護者,其立場即政府是惡的。他將交易經濟學分析方法引入政治決策過程,指出政治決策過程是一項群體成員之間的復雜交易和協定過程。布坎南以政治人與經濟人同樣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為基礎論證政府存在失靈,公共選擇理論首次將經濟人假設延伸至投票人或國家機構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上,得出人們在政治生活中行為與在市場上的行為并沒有什么差別,從而進一步論證了需要對政府和公共決策過程進行限制,以引導個人利益去促進整個社會利益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馬斯格雷夫具有社會民主思想,其出發點即政府是好的,與人為善的。面對市場失靈,政府可以進行干預以獲得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政府具備配置、分配和穩定的職能延伸至政府應該供給公共物品。
基于不同的出發點和思想體系,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首先在財政任務上進行了各自觀點的交流。
1、政府的擴張
馬斯格雷夫認為公共部門的擴張是合理的、必要的,他同意阿道夫·瓦格納對政府規模的預言即瓦格納法則。瓦格納關于政府支出增長的三大因素是經濟中的結構性變革、社會的民主化和對社會正義的日益增長的關注。而馬斯格雷夫則認為政府擴張有以下三大原因:多數裁定原則的謬論,權力被自我服務的政治家和官僚篡奪以及財政幻覺;經濟變量;政治權力分配和制度的變化。馬斯格雷夫為20世紀后半葉公共部門的擴張進行了辯護。
布坎南則認為公民作為個人是否想采取聯合行動集體花費他們的資源應該由人們自己決定,他不否認政府的某些作用,但是他主張必須建立合法的框架,為財產和契約提供保護,同時保證貨幣價值的可預測性以及維持市場秩序,也即布坎南贊成保護性國家或保護性政府的存在,但是他反對保護性國家向福利性國家和生產性國家的擴張。他認為集體行動也會過度地侵犯個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
2、公共物品供應
馬斯格雷夫認為政府不僅是支出者同時也是投資者,政府在一個項目無法準確衡量成本收益的時候,在供給與否的決策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即政府能夠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當然也不排除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政府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上則發揮著監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馬斯格雷夫論證了為什么政府要提供私人產品,他以“教育”這樣一種具有明顯外溢性的私人產品為例,提出在政治的決策選擇過程中,政府應該給予考量和提供,也即馬斯格雷夫主張的是政府應該具備“父愛主義”,即政府應該為人們提供政府覺得對人們有好處,但是人們自己不知道的有益物品。
而布坎南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很少,當從公共物品轉到在技術的意義上可分割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公共供應時會出現問題。
3、轉移支付
馬斯格雷夫思想中政府具有三大職能,其中之一是分配。財政的分配即轉移支付,馬斯格雷夫從救濟窮人和社會保險兩種形式來考察財政的轉移支付。
馬斯格雷夫用計算公式簡單論證了救濟窮人的政策必須是選擇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他指出向全社會的人提供等額的補助不僅會導致稅率的增長,而且會出現不需要幫扶的對象也得到了補助的結果。
在社會保險上,馬斯格雷夫強調實施強制性的公共保險的必要性,指出了社會保險規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功能。他認為公共保險可以避免在強制性私人保險體制下的低效率的管制,當然他也指出了社會保險的風險性主要在于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上,并指出醫保中人口老齡化的加深正在進一步加大醫保的成本,所以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支出是有待解決的財政問題之一。
4、稅收
馬斯格雷夫在稅收上持稅收公平理論,主張橫向公平,即境況相同的人受到相同的待遇,他認為按照消費征稅比按照收入征稅更加公平。他在稅收分配調節上更加關注低收入者,主張通過累進稅率將收入從高收入階層轉移到低收入階層。
而布坎南則認為累進稅率會引起階級間的沖突或混亂,不會得到將財富從富人轉向窮人的分配結果。他認為公平應該是在政府機構行動的合法性中得到保證,同時提倡支持統一稅率。他認為國會榨干租金,政府會通過稅收漏洞去獲得自己的收入,而且政府會清除漏洞削減稅率然后在更寬的稅基上立即開始再次提高稅率,這樣國會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增加自己的收入。
總之,在財政任務上,馬斯格雷夫認為公平適當的財政體制是市場和社會的有益補充,相信政府是好的政府,考慮的問題是需要什么,政府能夠做些什么。而布坎南則認為稅收會為政府獲得自己的收益提供尋租機會。
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在評價集體行動的效率方面存在著差異,前者認為集體行動能夠做“好事”,而布坎南則更多地看到集體行動可能做的“壞事”。二者對政府實行立憲約束即在選舉的約束上是不存在差異的,但是在具體的集體行動或者是政府決策上表現出了不同的約束要求。
1、布坎南的程序限制和范圍限制
布坎南主張對政府決策進行約束,他提出限制集體行動的兩大原因:從個人選擇受約束出發引出集體選擇中的限制,是為了限制別人來保護自己不受他人侵害;多數裁定原則下會出現歧視行為,會形成為了獲取自身利益和反對他人獲取這部分利益的兩大利益集團,這兩大利益集團的紛爭容易引發尋租活動,消耗掉社會資源。鑒于此,布坎南提出了對政治權力程序和范圍的約束。
(1)程序約束。在集體決策的程序規則上,維克賽爾主張多數裁定應該向超多數原則轉變,布坎南同樣呼吁決定性的集體行動應該遵循超多數規則。更多數原則肯定會減少可能受到歧視性集體行為傷害的少數人集團的規模。
(2)范圍約束。普遍性的約束消除了針對特定對象的轉移支付和針對特定對象的稅收。具體體現為確保每人等額的支付或者轉移支付,更具體來說是按能支付,普遍性原則不允許任何個人或者集團享有免稅和免征額待遇。對所有人實行單一稅率,可以大大減少為了獲得有利財政待遇或避免不利財政待遇而進行投資的動機,從而能大大降低對社會資源的消耗。
2、馬斯格雷夫的約束規則
在何種程度上對國家和政府進行約束,馬斯格雷夫的思考是對政府和個人進行雙重約束。在布坎南指出多數裁定原則有可能導致歧視引發尋租行為的缺陷后,馬斯格雷夫為多數裁定原則作出了辯護,他認為多數票原則有利也有弊,但是沒有布坎南說的那么糟糕。馬斯格雷夫還指出互投贊成票,不僅會出現布坎南指出的預算過度的結果,還有可能出現預算不足,公共物品無法供給的現象。
在財政是否應該競爭上二者所持觀點相反,馬斯格雷夫認為中央政府應該履行穩定職能、分配職能和執行宏觀經濟政策。同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要求這種供應與這些產品的受益范圍一致。財政上的集權有利于削減稅收帶來的扭曲效應。而布坎南則認為財政之間應該充分競爭以提高效率,政府間的有效競爭必然會對政府施加限制。布坎南認為只有一個聯邦化的政治結構才能有效地以類似于市場過程的方式利用競爭的力量。馬斯格雷夫則反對這一點,他認為競爭會帶來稅基的侵蝕、效率的損失。
對于政府和社會存在的問題,布坎南認為是政府規模過度膨脹,政府面臨著無窮無盡的被人們認為是應該得到的福利要求,而政府無法獲得足夠的稅收收入去滿足這些福利,政府甚至不能滿足最低水平的建設基礎設施的需要。政治機構和政治官員不能獲得公眾的尊敬和信任,尊敬和信任的缺乏,在政治權力的代理機構和代理人中產生了道德墮落現象,這種現象既是內在動機也是自我選擇的過程。布坎南認為我們觀察到的大量道德敗壞現象,究其根源就是相對于整個經濟公共部門規模過度膨脹,如果公共部門的比重能比壓縮至大約與中世紀描繪的國家規模相等的適當份額,就是削減政府規模,他認為這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馬斯格雷夫則對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將所有的問題全部歸咎于政府規模的過大有些牽強,他指出公共部門的擴張正是由于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提高導致了人們需要的改變。
以上即二位大師在財政學領域的一些真知灼見,結合我國公共財政制度的發展現狀,有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都堪稱是經濟學某領域的開創者,二者從不同的邏輯起點出發論證了財政核心問題,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可以說二者的思想給現在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充分的借鑒。
1、對政府的認識
布坎南的思想在指導我們客觀認識政府上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他的政府失靈理論打破了常規的政府是市場失靈的有效補充的認識,從經濟學角度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客觀認識政府的方法。政府的低效率、腐敗現象正是布坎南所指的政府失靈的重要表現。而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這些現象,布坎南的政府失靈理論為我們看待和理解這些現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切入點。
2、公共財政理論正是現今廣泛適用的理論
目前我國的財政理論思想和實踐很大一部分都是和馬斯格雷夫所倡導的公共財政思想貼近的。馬斯格雷夫理論下的政府具有分配、配置和穩定的職能,政府是公共產品供應的主體。現實中我國政府正在做大量的工作充分利用財政政策和財政職能實行分配公平。在稅收上累進稅也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我國對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目的也是實現社會公平。
3、兼收并蓄、指引發展
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點,所以在我國現實的政治生活中更應該結合中國實際去借鑒二者理論的合理部分,我們既要堅持公共財政理論方面的適用思想,也要看到政府的失靈,在承認政府的作用的同時主張借鑒布坎南設計的有利的手段去避免政府失靈所帶來的危害。
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從不同的出發點構建起了自己的財政思想體系,他們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方面,為我們客觀全面地認識政府和實踐提供了有利借鑒。
[1]布坎南、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匡小平、類承曜.充滿睿智的財政思想的交鋒——讀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J].當代財經,2003(5).
[3]陶紅:馬斯格雷夫與布坎南財政思想交鋒——讀《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
[4]劉曄:我國公共財政理論創新與進一步發展[J].當代財經,2006(5).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