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會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基于能力本位視域下本科會計技能教學改革研究
陳 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會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在國家倡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新形勢下,普通本科院校的會計教育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指出當前本科會計技能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提出改進和完善會計技能教學手段等建議,通過豐富新型本科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專業會計人才。
能力本位;會計技能;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會計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高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會計人才。在當前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的會計教育將面臨經濟環境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挑戰。在我國多層次的會計教育體系下,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體現在大專會計教育與本科會計教育層面。根據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2014-2020)》有關文件,未來我國將有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現代職業教育轉型,這就涉及到有關應用型本科學歷人才的培養,其中會計學科作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轉型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會計職業技能的培養。盡管部分高校會計教師認為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是專科院校的首要目標,本科院校則側重于學生會計綜合能力的培養。然而社會實踐告訴我們,很多會計專業本科生眼高手低,不會做賬,往往需要企業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培訓才能上崗。這些現象不得不讓我們高校會計教師進行反思。關于對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會計技能要求與定位,我國學者李蕓達(2015)做出了詳細的分類和論述。因此,在能力本位視域下,以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會計技能教學,緊跟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創新,讓會計職業更好的服務社會,讓我們的學生也更好的被社會重用(王軍,2006)。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對高素質會計人才需求越來越多,高等學校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主要基地,責無旁貸。對于本科會計教育而言,不能僅僅停留在會計核算階段教學,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使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因此,本文在楊政、殷俊明(2012)的論文“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對本科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進行了總結,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幾種能力:
1、財務綜合分析能力。會計職業技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會計人員的財務綜合分析能力,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在掌握會計核算流程的基礎上,需要進行交叉學科學習,能夠掌握經濟、管理、金融、法律等相關知識,并加以綜合運用。其培養目標要求明顯要高于專科會計學生,當然在本科會計教育培養階段,要避免出現“統統都學,樣樣不精”的尷尬局面。
2、信息處理與職業判斷能力。會計職業技能要求會計人員從繁雜的財務信息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根據我國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在經驗積累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需要運用職業判斷思維對會計事項進行理性判斷。在當前互聯網經濟和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傳統的會計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企業經濟業務往來中的不確定事項也日益增加,比如對或有事項的處理、資產減值的判斷等。近年來會計準則的修訂賦予了會計人員更多的職業判斷空間,需要會計人員以財務數據為基礎,透過數據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財務成果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從而做出準確和敏銳的職業判斷。盡管職業判斷能力有賴于會計經驗的積累,但在本科會計教學階段還是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意識,將有助于會計職業能力的提高。
3、會計綜合實操能力。會計職業技能需要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不僅體現在手工操作層面還是會計電算化層面。在我國多層次的會計職業教育體系中,歷來是中職學校和大專院校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很多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定位基本是“培養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認為會計做賬是專科學生必備的素質,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側重于會計綜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在社會現實中,很多高校的會計本科畢業生并非一出校門進入企業就可以成為高級會計人員,絕大多數還是得從普通的會計員做起。若高校的培養定位弱化了對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做賬能力”的培養,必然導致會計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等社會現象。因此對本科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更要注重其會計綜合實操能力的提高。
4、溝通交流與自主學習能力。會計職業技能要求還涵括了對會計人員的溝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會計工作實踐過程中,會計人員經常需要與客戶、職能部門、銀行以及稅務等部門打交道,從原始憑證到最后形成財務會計報告,會計人員與各利益相關者都有機會進行交流,這就需要其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調查分析能力與交際能力,進而提高辦事效率。當然在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會計準則的最新修訂與會計環境的變化,都需要會計人員加強自主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緊跟潮流,培養自己勇于創新的能力與意識,這對于本科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以能力為導向”的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培養體系下,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會計技能教學面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技能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過我國會計職業教育體系中,有中職、專科、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等多個層次,共同構成了較為完善的會計職業教育體系。筆者翻閱了大量開設會計專業的本科院校相關資料,發現很多高校在本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方面對會計技能教學重視度不夠,普遍認為會計技能是中職、專科等學校的重點培養內容,本科會計培養側重于會計核算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公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是廣東省重要的中職學校師資培訓中心,會計學院在培養學生的會計技能方面算是比較重視,然而筆者在與會計專業畢業生的交流過程中,發現還是有部分學生反映會計技能欠缺,入職后仍需企業進行長時間培訓。因此對于不重視“本科會計技能教學”的部分高校而言,他們培養出的學生將會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專業理論知識不夠研究生扎實,綜合會計素質不如研究生強;另一方面會計實際操作技能又不如一些專科生,從而導致了一些院校的會計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不如專科生等。隨著未來高等教育體系的改革,將有大批量的本科院校面臨向職業教育轉型。因此,要做到未雨綢繆,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我們呼吁本科會計技能教學的回歸,努力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相匹配的會計人才。
2、會計技能教學師資力量缺乏。高校是培養會計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其會計技能的強弱將直接影響會計畢業生質量。目前在我國本科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專任教師基本需要博士研究生,甚至還需要海外留學背景,由于門檻越來越高,將一些具有豐富社會實踐經驗學歷較低的碩士研究生擋在門外,筆者認識一些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同學和朋友,他們都拿到了CPA執業證書,并且從事會計行業多年,會計經驗豐富,然而去高校應聘教師崗位時連通過審核的資格都沒有。盡管我們承認博士研究生或者海歸人才一般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然而大多數新進大學教師從來沒有做過會計,更談不上會計技能嫻熟和實踐經驗豐富,有的老師甚至都不能獨立完成完整套賬務流程,那就只能像學生過多地灌輸會計理論知識,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弱,會計技能掌握不牢固,不能夠被社會認可,這是當前本科會計技能教學面臨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會計技能教學環境欠佳。我國本科會計技能教學環境的不足體現在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方面:第一,在硬環境方面,部分高校的會計專業技能教學設備簡陋,陳舊不堪,在手工會計實操層面,配置的實訓資料如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等已多年沒有更新,在會計準則修訂頻繁的條件下,已經跟不上企業實際賬務處理的節奏;在會計電算化實訓方面,一些會計軟件更新速度慢,可能受到教學設備經費的約束,沒有及時購買市面上最新版本的會計軟件,影響了對學生會計技能的掌握。第二,在軟環境方面,會計實訓課程設計體系與安排有所欠缺,以學科為中心的按照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環節組成的課程體系,沒有擺脫學科教學模式的束縛,依然受知識系統性、學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約。另外會計技能實訓的效果不明顯,學生基本上是按照實訓資料模板進行操作,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若對實訓的內容加以變換,很多學生就會不知所措,結果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掌握會計技能,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在國家倡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未來本科院校會計學科的轉型和發展,在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理念下,離不開會計技能教學的提升,筆者根據前文所述本科會計技能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對今后如何促進會計技能教學提出了一些措施與建議,具體如下所示:
1、轉變觀念,重視會計技能教學,明確培養目標。由于存在多層次的會計職業教育體系,本科院校要摒棄專科生掌握技能、本科生注重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的思想,強調對終身學習所掌握的技能與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認識到會計技能是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培養其綜合素質成為復合型會計人才。從本質上講,本科會計技能的特點仍然是以會計核算為主,屬于業務操作類型,需要其熟練掌握中小企業的業務與成本核算,能夠獨立完成一整套賬務處理流程,還需要掌握常見的中小企業財務軟件,這是本科會計專業最核心的會計技能要求。在人才培養層面定位方面不能含糊,切記好高騖遠。一個目標明確的培養計劃,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當今眾多高校會計專業學生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形勢下,盡管近年以來有陸續有一些高校在重點發展會計特設學科,尋求差異化發展,但是筆者認為無論怎么變化,一個會計技能嫻熟的本科會計專業畢業生,還是會更多地受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重視,而那些眼高手低、空談大道理的畢業生終究會遭到用人單位遺棄。因此,重視會計能教學,明確培養目標對促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會計技能教學質量。教師是高校的教學主體,對于學生的培養影響重大,由于會計技能教學的靈活性、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會計教師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嫻熟的會計技能。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缺乏這種技術應用型教師,在學歷和科研能力為主導的本位思想下,將很多技能型人才擋在門外。在會計實踐中,具有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且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比理論性強的副高職稱會計教師強得多,然而在現行高校的人事管理體制下,師資隊伍建設受到很大的制約,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走不出去”的局面,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的實施與落實,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雙師型”師資建設,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雙師型教師”整個專任教師隊伍的近30%,對于學校的會計學院而言,近年來新進的會計教師基本需要CPA證書,同時也在會計師事務、銀行等單位所挖掘實踐經驗豐富、業務素質高的高管前來學院任教,另外大力推行“校外導師制度”,通過積極創造條件,多渠道、深層次地對本科會計學生展開會計技能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外要鼓勵年輕會計教師參加相關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通過兼職或者脫產方式走進企業和社會,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拓寬自己的視野,通過培訓學習提高綜合應用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為更好的進行會計技能教學準備條件。
3、豐富會計技能教學手段,完善教學環境。提高會計技能教學技巧離不開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教學手段方面,當前的會計教學方法以“講授法” 為主,采用慣用的“粉筆+黑板+PPT”等教學手段,會計學科作為一個實用性較強的學科,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逐漸讓學生失去了興趣,課堂上教師枯燥的講解,講臺下學生不認真聽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會計技能教學側重于實踐教學,需要教師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比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ER沙盤模擬教學、校外實踐教學等,通過充分運用上述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完善教學環境方面,我國大多數本科院校的教學方式仍以校內模擬實習為主,通過建立仿真性強、能全方位模擬會計工作流程和職能崗位的會計模擬實訓室,并配備完整的實驗資料和專職實驗員,保持會計資料“新、全、真”的特點。另外,建立標準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采購社會上主流的財務軟件,能夠根據會計準則的變化及時更新,以滿足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需要。盡管一些高校在這些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會受到資金約束,但是也可以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等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
總之,在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的形勢下,以“能力為導向”本科會計人才培養理念將更多地被社會認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要明確培養目標,轉變傳統的觀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造良好會計技能教學環境,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全面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改變本科會計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讓學生更多的被社會重用。
[1] 李蕓達,陳國平,范麗紅,費金華.2015.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革與創新[J].會計研究,02:87-92.
[2] 楊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J].會計研究,01:25-35.
[3] 花鷗,曾慶琪.2016.供給側結構改革下高職教育發展研究——基于產業和結構的角度[J].職教論壇,06:17-22.
[4] 魯海帆.2016.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07:77-78.
[5] 王京芳.2013.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路徑選擇——基于職業能力需求與協同效應[J].大學教育,01:75-78.
[6] 毛臘梅.2016.基于會計人才需求的本科會計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07:64-66
(責任編輯: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