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軍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框架探討
郝 軍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本文以“協同理論”出發,分析了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高校內部審計戰略、組織、業務、資源以及技術層面構建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框架,旨在對內部審計服務高校治理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高校治理;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框架
協同治理理論是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的交叉理論。全球治理委員會將“治理”概念界定為 “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協同理論是德國物理學家哈肯首次提出的,主要研究非平衡態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進行物質或能量、信息交換時,如何通過內部協同運作,形成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狀態的規律。高校內部審計是服務高校治理目標實現的監督控制子系統。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就是根據高校內部審計戰略發展目標,通過不同組織、業務、流程之間的協同管理,在內部審計系統各要素之間及與高校治理其他子系統之間建立一種協同運行機制,以獲得內部審計服務高校治理整體效果大于各子系統或各組成部分作用效果之和的協同效應。
1、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的必要性。
(1)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適應高校治理發展新趨勢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要自覺落實這一目標。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在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實現國家現代化,教育要率先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現代化。”隨著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難點和重點已經由外部環境改善,向大學高校內部治理的完善方向轉移。多元參與和相互制衡的協同治理理念逐漸成為高校治理的主流,高校內部審計作為高校治理系統的重要一環,也應主動調動系統內外部的協同因素,適應高校治理發展的新形勢。
(2)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適應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建立以來,在提高資金資產使用效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內部審計不僅要發揮傳統的事后監督職能,更是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接受體制矛盾、主動提出風險預警的“免疫系統”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內部審計面臨內部審計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夠,內部審計資源有限、審計覆蓋率低,業務范圍窄、協同性差,審計結果運用不足,整改不到位等瓶頸問題,制約了內部審計在高校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協同審計具有的整合資源、共享信息等特點, 可以打破傳統審計專業分工造成的專業知識局限性,更好地挖掘審計潛力,彌補了內部審計的高校治理需求與審計力量供給方面的差距,實現自身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的可行性
(1)政府協同審計實踐為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提供了借鑒。協同審計作為一種先進的審計理念,最早出現在政府審計領域。多年來,我國政府審計已經在諸多審計業務領域探索多主體參與,合作監督的的審計組織方式,如多部門聯合開展資源環境審計、多級審計機關聯合開展經濟責任審計、聘請社會中介機構或外部專家參與固定資產投資審計,通過審計公示調動社會力量促進審計目標達成等,這些實踐經驗對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具有很好借鑒意義。事實上,目前很多高校內部已經存在多部門協作的運作機制,如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招標采購領導小組會議制度,紀監審聯合辦案制度等,這些機制的有效運行為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礎。
(2)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隨著我國各領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審計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了契機。從數據的來源看,審計部門除了利用審計單位的數據,還可以對其他來源的可用數據進行審計分析;從數據的獲取看,審計部門不再需要分別獲取各個部門的相關數據,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權限后從各部門網絡平臺直接獲取審計所需的數據,極大地節約審計成本。從數據的處理看,通過利用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建立各種審計分析模型,審計時間將大大減少,審計工作的效率將明顯提高。同時,由于這種跨部門、跨系統、跨平臺的數據協同,高校內部審計可以實現在組織架構、現場管理、數據資源、信息傳遞等多方面的審計協同作業。
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強調內部審計系統各要素之間及與高校治理其他子系統的協調與合作,通過對高校內部審計戰略、組織結構、審計業務、審計資源以及審計技術的協同管理,以獲得內部審計服務高校治理整體效果大于各子系統或各組成部分作用效果之和的協同效應。
1、高校內部審計戰略協同
高校治理目標是高校治理活動最終達成的目的,對高校治理資源分配、治理結構、運作機制等具有引導和控制作用。高校治理目標具有動態性、多層次性、多維性特征。高校治理目標的動態性,是指由于各高校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的發展要求的不同,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發展階段需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不同。高校治理目標的多層次性,是指高校將整體治理目標分解到各不同層次的治理子系統。高校治理目標的多維性,是指高校治理目標可以劃分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高校治理過程中,可能存在治理目標定位不準確、層次劃分不科學導致的治理目標沖突的現象。高校治理戰略是高校治理。目標實現的基礎保障。內部審計作為高校治理的重要監督控制子系統,應在高校各層次戰略管理活動中發揮協同作用。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參與高校戰略管理活動并對其進行綜合、系統和定期的評價,提出戰略改進的意見,為領導作出正確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其次,內部審計部門應當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內部審計戰略要有宏觀性、系統性、協同性,內部審計戰略既要符合教育系統內部審計發展總體戰略,還要與高校自身發展戰略相協同。通過內部審計戰略的協同,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宏觀作用,增強對高校治理活動方向性和全局性控制,促進各職能部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統籌,幫助內部審計獲得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支持與配合;還能為內部審計組織協同、業務協同、管理資源協同、技術協同指明方向。
2、高校內部審計組織結構協同
組織結構是對內部審計治理機構設置和運行管理所作的結構性規定。由于審計治理主體的多元性,高校內部審計組織協同可分為內部組織結構協同和外部組織結構協同兩個方面。內部組織結構協同是指審計部門內部職能科室之間的協同。外部組織結構協同是指系統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高校內部審計要獲得組織協同治理效應,首先要成立相應的協同治理機構,高校內部審計協同治理機構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協同治理機構是具有固定的物理空間、人員定制、業務流程與功能定位的審計組織,如在高校內部審計部門下設綜合審計科室協調各項審計業務。非正式的協同治理機構不一定具有固定的物理空間,可能是臨時性聯席會議或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網絡協同形式,如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高校內部審計管理信息系統等。高校內部審計組織結構協同,通過建立聯動機制,打破傳統審計職能科室間專業分工以及各職能部門利益沖突造成的審計治理困境,保證整體協同效應的持續提升。
3、高校內部審計業務協同
實施審計業務或審計項目是內部審計服務高校治理的具體實現途徑,內部審計治理價值主要體現在內部審計過程治理和審計結果治理兩個方面。內部審計的過程治理和結果治理的承載對象就是各類審計業務。內部審計各類業務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各有側重的。高校內部審計業務協同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業務協同是指戰略管理思維指導下,通過發掘不同業務類型間的協同要素和互補優勢,對各類審計業務進行整合的綜合審計概念。具體來講,就是以預算審計為基礎,以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為主線,將各類常規的審計業務包括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工程審計、專項審計調查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審計系統。微觀審計業務協同是指具體審計項目管理的協同。內部審計項目管理協同的范圍涵蓋于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結果開發利用和審計結果跟蹤等多個環節,協同的內容包括審計目標、審計方案、審計技術、審計經驗、審計線索等多各方面。一般來說,內部審計業務協同的機會存在于相似審計問題、審計對象、審計流程過程中,當某一類審計問題所擁有的技術技能和管理技能可以被具有相似知識需求的審計項目所共享,就應該統籌安排審計項目,以此獲得單獨審計所不具備的協同效應。
4、高校內部審計資源協同
高校審計資源是指為審計治理活動所利用一切直接或間接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質資源等。高校內部審計資源協同是指通過科學合理配置審計資源,實現審計治理成本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內部審計資源協同是解決高校內部審計力量不足與審計治理需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人力資源協同是指通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員的協同工作來完成個人所不能完成的審計任務。人力資源既審計系統內部的人力資源,也包括審計系統外部的人力資源,當系統內部人力資源不足以滿足審計任務要求時,應及時主動尋求外部專家的力量支持。審計信息協同是指審計系統內外部信息的共享與交流。審計信息資源包含審計對象信息和審計過程和審計結束后產生的各類信息和結果,如審計線索信息、審計技術經驗信息、審計報告信息等。有效的審計信息協同有利于消除被審計部門對審計工作的誤解,提高審計結果利用水平,因而高校應該進一步暢通審計信息獲取、溝通渠道,利用網絡技術優勢,構建內部審計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高校內部審計治理功能的發揮不僅需要人力資源、信息資源,還需要物力資源的支持。穩定充分的物力資源是高校內部審計保持獨立性、開展大型審計工作、實現審計技術更新、補充人力資源的前提條件。內部審計應該根據組織治理目標,合理調配物力資源,重點關注治理形勢最迫切、治理效果最明顯的高風險審計領域。
5、高校內部審計技術協同
審計技術是審計人員為審計治理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總稱。在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審計對象的復雜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傳統審計技術方法無法滿足高校治理對審計的需求。審計技術協同要求將傳統的審計技術與現代審計技術相結合。積極探索以風險為導向、以內部控制為主線、以治理為目標和抓重點的科學審計方法,靈活運用交叉審計、聯合審計等方式。加強信息技術在審計實施中的運用,加快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的開發和推廣應用,運用審計軟件系統的強大分析功能對被審單位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與審計分析,查找出審計疑點,提高計算機輔助審計水平。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建立審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內部審計部門與業務部門數據的共享。
[1] 王會金,戚振東,劇杰.基于協同效應的企業管理協同審計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3,02:43-48.
[2] 王會金.協同視角下的政府審計管理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06:12-19.
[3] 王會金.反腐敗視角下政府審計與紀檢監察協同治理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06:3-10.
[4] 李冬.基于協同治理理論的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模式研究[J].會計研究,2012,09:89-95+97.
[5] 胡萍. 內部審計服務高校治理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J]. 財經界(學術版),2015,10:325-326.
[6] 張繼焦,劉仕剛.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幾點思考[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1-5.
(責任編輯:劉 康)
中國教育審計學會科研課題,“基于高校治理的內部協同審計研究”,項目編號:JY2015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