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茹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4)
淺議東北地區如何拓展發展新空間
高靜茹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4)
拓展發展新空間是培育發展新動力的前提,通過發展新動力能夠開拓發展新空間,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現代化建設是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拓展發展新空間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速城市現代化建設,提高區域城市化水平。因此,拓展發展新空間是東北地區未來振興老工業基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也是保障東北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東北地區;拓展發展新空間
拓展發展新空間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將拓展發展新空間。第一,拓展發展新空間的新動力效益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發展新空間可以形成新的發展動力,為區域經濟提供新的發展方向;第二,拓展發展新空間能夠促進理念的進步和創新,從而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發展理念來源于經濟需求,經濟需求來源于發展空間。對區域經濟來說,發展新空間是重要的理念來源。第三,發展新空間有一定的空間效應,能夠吸引更多區外技術和資源,通過技術和資源的整合能夠增強區域經濟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第四,拓展發展新空間對區域發展有一定的協調效應,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展新空間不僅是地域空間的拓展,還包括產業、網絡、資源等空間的拓展,通過拓展發展新空間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更加立體,不斷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并具有動態的競爭優勢。
綜上,拓展發展新空間在很多方面夠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此外區域經濟發展也會影響發展新空間的形成,如果區域經濟繁榮,必然有利于拓展發展新空間;如果區域經濟蕭條,將對拓展發展新空間帶來沖擊。
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其中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是其內在要求。具體而言拓展發展新空間主要涵蓋了區域空間、產業空間、基礎設施空間、網絡經濟空間以及藍色經濟空間。
區域發展空間是東北地區總體發展的戰略要求,通過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發展城市群效應,通過城市群效應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產業發展空間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必經之路,發展新興產業,加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挖掘區域產業優勢,提高新技術、新設備的覆蓋率,增強綠色生態經濟意識;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符合國家網絡強國戰略,加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和相關制度規定;網絡經濟空間是東北地區適應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與社會經濟的融合,整合行業上下游發展鏈條,提高互聯網創新水平;藍色經濟空間是東北地區的天然地域優勢,東北地處渤海經濟地帶,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是未來城市規劃的重要方向,開發海洋資源,建設海洋區域優勢是地域發展要求。在中國新常態的今天,東北地區必須將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創新驅動因素、發揮東北地區優勢。
根據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來看,東北地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上是有大幅度提高的,此外國家政府十分支持東北地區的發展,頒布了不少支持政策和措施。本文從東北地區發展空間的優勢和發展空間存在的問題兩個角度出發,對東北地區發展空間的現狀進行分析。
1、東北地區發展空間的優勢分析
東北地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城市體系和現代化建設較為完善。東北地區拓展發展新空間有一定的天然優勢:一是地理優勢,東北地區地處中國東北部,環渤海、黃海,毗鄰朝鮮相望日本、韓國,是歐亞地區的重要陸橋,沿海經濟發展帶是東北地區的突出優勢,港口產業聚集、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是對外開放的先行區。二是資源豐富,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涵蓋石油、化工、冶金、造船等工業、制造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及裝備,同時還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東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拓展發展新空間的能源優勢。三是產業基礎優勢,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重化工產業優勢明顯。一方面東北地區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生產的聚集地,生產工業門類齊全,相應配套設施健全,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東北地區擁有大量成熟且具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產業結構優勢突出,技術人才和科研組織能力也較強,高等院校超過30所,獨立研究機構突破80所,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四是國家政策優勢,東北地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軍事基地,也是重要的經濟地區,我國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對東北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拓展區域發展空間,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東北地區城市群”。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
2、東北地區發展空間存在的問題分析
東北地區盡管有天然的資源、地理和政策優勢,但東北地區受到國家經濟體制的沖擊,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相對緩慢,在工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累積問題,這與地區的協調發展機制以及產業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
(1)區域城市空間發展不協調。東北地區主要是大連、沈陽、哈爾濱以及長春四個核心城市的發展,核心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現代化城市化水平、人口規模等都遠遠高于地區平均水平,區域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也沒有明顯的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帶動輻射效應較弱,東北地區四大核心城市無法輻射帶動東北地區全面經濟優勢,是目前拓展發展空間的主要阻礙因素。此外,由于東北地區核心城市發展水平相當,極少考慮協調效應,缺乏中心地位思維,區域整體無法有效協調,省際間的合作聯系匱乏,產業嚴重同質化,無法形成整體經濟效益和競爭效益,主要表現為中心經濟城市、金融中心城市以及產業中心城市等的不確定。
(2)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東北地區中心城市數量不少,但是重視不夠,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中心城市發展空間越來越受限,尤其是四大核心城市的優勢過于明顯,地區性中心城市發展舉步維艱,中心城市發展緩慢直接弱化城市群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部分地區城市逐漸被邊緣化,人、物、信息、資金以及技術等資源都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步的流動,東北地區城市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聯系,資源的流動無法滿足所有中心城市的需要,因此許多中心城市表現出城市功能的欠缺,中心城市功能是發揮城市群作用的前提條件,而東北地區由于資源流的不穩定、不平衡,造成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嚴重阻礙拓展發展新空間。
(3)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困難。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數目較大,東北包括4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有21個資源枯竭城市,在我國120多個資源型城市中東北大約占了1/3,這些資源型城市不僅將面臨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還需要面對產業機構不合理、社會負擔等結構性問題,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東北地區振興經濟的重要任務。可持續產業經濟發展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發展可持續經濟需要重新定位城市發展方向和發展優勢,在保持傳統性資源優勢的同時,拓展發展空間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升級。目前,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雖然有所發展,但整體來看產業升級規模較小,結構調整不夠全面,綠色經濟模式沒有深入發展,部分資源型城市沒有跟隨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城市經濟萎靡現象突出??傊?,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困難、資源型城市產業鏈拓展方向難把握,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困難。
(4)國際化功能薄弱、邊境城市功能不完善。由于東北地區的天然地理優勢,發展開放性城市空間,構建國際化城市是東北地區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內容,而東北地區核心城市的國際化功能薄弱、邊境城市功能不健全,區域城市空間外向發展滯后,限制了區域經濟的外向性。一方面,核心城市國際化水平普遍較低,沒有全球化的資源配置能力和經濟循環基礎,生產服務業的影響力不足,東北核心城市大連、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的國際化功能不突出,全球經濟地位弱,難以與國際經濟發展相聯系;另一方面,東北地處朝鮮、俄羅斯邊境,但是東北地區邊境城市發展規模普遍較小,城市功能嚴重不足,不利于國際化、外向性城市空間的構建。
1、城市空間逐步功能化、生態化、外向化
增強城市空間功能化,就是通過技術革命的成果,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東北地區必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技術化、知識化發展,同時強化科教實力,保證未來技術的發展空間。城市空間逐步生態化就是需要解決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問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逐步提升東北地區的區域生態保護功能和環境質量。城市空間逐步外向化,就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條件下,促進東北地區地緣性的經濟合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化城市發展空間。
2、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異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縮減區域發展差異,是東北地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通過縮減城鄉發展差異,逐步調整城市發展空間,同時加強落后地區與中心城市的空間聯系,提升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3、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產業結構布局
東北地區的發展需要從傳統工業化模式轉向新型工業化模式,這就需要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加強知識、技術的驅動作用,以最優的資源配置進行城市空間的合理布局,完成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集約型轉向內涵式增長型。
[1]安曉明: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歷程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區域經濟評論,2015(2).
[2]李克強: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J].中國勘察設計,2015(3).
[3]王海蘊、金鳳君:找準東北創新發展新支點[J].財經界,2016(3).
(責任編輯:郭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