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開化縣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324300)程四發
浙江省開化縣農業與農村工作辦公室(324300)鄭求紅
化縣扶貧開發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浙江省開化縣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324300)程四發
浙江省開化縣農業與農村工作辦公室(324300)鄭求紅

多年來,浙江省開化縣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市關于扶貧開發的有關文件精神,堅定不移地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提升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2000年開始至今,從“百鄉扶貧攻堅計劃”到“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從“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從“下山脫貧”到“山海協作”等三大發展階段。2000年,該縣扶貧工作重點轉移到貧困鄉、貧困村;2003年,扶貧區域重點鎖定在6個欠發達鄉鎮;2008年,扶貧重點在160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和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農戶(共22276戶、72846人);2013年開始,實施對象為2010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低收入農戶(共31319戶 95292人)和140個扶貧重點村;2015年全省統一實施“摘帽”工程,全縣7514戶低收入農戶、19190人如期完成“消除4600”工作。
(1)健全工作機制,彈好“協奏曲”成立了以縣委書記和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編制了扶貧開發規劃,制定了實施方案,建立了考核機制,明確了部門和鄉鎮的工作職責,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全社會合力的扶貧工作機制。縣扶貧辦在摸清貧困對象底數、落實扶貧措施和向上爭取政策項目資金對接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縣教育局以教育扶貧為主任務,努力消除因貧困而失學和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現象;縣民政局積極做好低收入農戶生活保障“提標擴面”和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縣殘聯做好殘疾人異地就業和托養工作;人力社保局積極做好失地農民、下崗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工作。
(2)強化工作落實,吹好“沖鋒號”一是產業幫扶,增加低收入人員經營性收入。圍繞油茶、清水魚、茶葉等傳統產業,對低收入農戶重點村的所有農業產業扶持補助標準上浮50%。同時,還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業扶貧和金融扶貧,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產業。二是就業幫扶,增加低收入人員工資性收入。通過興建來料加工廠房,積極開展來料加工技能培訓和壯大來料加工經紀人隊伍等形式,推動全縣來料加工業的發展,提高低收入農戶工資性收入占比。通過農家大廚、保姆、月嫂、茶藝師、護工、綠化工、鄉村導游等免費培訓,促進低收入農戶外出就業。通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低收入農戶人員就業。三是異地搬遷幫扶,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和創業發展空間。目前全縣已建成東城、園區、華埠、池淮、馬金等5個縣級安置小區、101個安置小區(點),實現下山異地搬遷5萬余人。為了使他們“下得來,穩得住,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縣里通過來料加工場所建設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平臺,努力拓寬他們的就業門路,增加他們的收入,解其后顧之憂。
(3)筑牢扶貧底線,念好“民生經”一是健全臨時救濟政策體系。制定出臺《開化縣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實施辦法》,對因災、因事故等突發性、臨時性困難導致家庭生活特別貧困的,每人可以按低保標準享受3~6個月的一次性生活補助。同時還實施大病醫療救助,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房屋倒損重建修繕救助等。二是夯實教育扶貧這把“金鑰匙”。出臺專項政策,對錄取高等院校的貧困學生給予就學救助,5000元/人。落實低收入農戶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助學補助政策,給予符合條件的對象補助3000元/年,防止因貧失學、因學致貧。三是完善常態化社會救助機制。加強孤兒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對全縣926名孤兒、重殘或重病兒童、困境家庭兒童等發放基本生活養育補貼和醫療補貼。
(4)搭建資源平臺,唱好“大合唱”一是整合社會慈善事業。二是深化山海協作工程。努力做好與省林業廳、省旅游局、諸暨市的結對幫扶工作,落實好與桐鄉市“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示范區”共建協議,通過深入實施結對幫扶、山海協作項目,帶動生態發展、文化旅游等多領域合作,形成雙贏局面。三是積極推進結對幫扶。全面實施“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機制,借力千名縣鄉機關干部“大抓基層”集中調研活動,組織縣、鄉兩級黨員干部與有一定發展能力和愿望的低收入農戶開展“一對一”掛聯幫扶。
(1)扶貧隊伍上全下缺扶貧隊伍建設從縣級層面看,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各項扶貧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但鄉鎮、村級扶貧隊伍比較薄弱,鄉鎮一級雖然配備了專職扶貧干部,但實際上由其他干部兼職,而且人員變動頻繁,村級層面也沒有專職扶貧人員。相對扶貧開發工作政策性強、工作延續性要求高,沒有一支穩定的扶貧干部隊伍,不利于扶貧工作的正常開展。
(2)精準扶貧脫貧工作任重道遠脫貧是一個反復的動態過程,因病、突發事件等因素致貧現象仍然時有發生,所以在精準扶貧上仍存在困難家庭,需要進一步摸清底數。扶貧辦、民政、教育、殘聯的數據平臺如何實現共享,脫貧后消戶工作應該由哪個部門來負責,扶貧相關政策、資源、資金如何整合,如何確保資源的科學有效發揮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3)扶貧開發短板仍然存在一是基礎設施落后,偏遠山區的交通、衛生、教育等設施仍然不健全,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是人才短缺,能干事、會干事、想干事、干得成事的人才在各個層面都比較欠缺;三是農村改革需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還不明晰,農業的經營體制還不夠靈活;四是鄉村治理體系還需加強,社會群團組織作用發揮不夠。
(1)精準扶貧脫貧,落實好“四個一批”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認真實施好“四個一批”,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至關重要。
(2)精心補齊短板,確保扶貧工作目標任務如期完成一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要完善示范基地作業道、農田機耕路等建設。轉變鄉(村)衛生院(室)機制,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基礎性醫療保障。按照“就近上學和家長、孩子自愿”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鄉村教育布局調整,并加大對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改善邊、遠山區農民生產生活學習條件。二是加強人才引進、培育。一方面需要能干事、會干事、干得成事的技能型人才(如各級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等)服務扶貧開發工作一線。另一方面需要低收入農戶增強“造血”功能,掌握農業適用技能,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成為種養殖大戶、生產能手,實現增收致富。三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要按照“確權、賦權、活權”的要求,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民資產,發展生產。要改進農業的“一家一戶”經營體制,培育農業新興主體,鼓勵農民以土地流轉方式加入各種生產合作社,激發農村生產力。
(3)規范小區建設,提升下山脫貧農民的融合度要按照“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的工作要求,鼓勵邊、遠山區低收入農戶異地搬遷脫貧。要加大對搬遷下來的有條件的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并幫助推薦就業;要創造條件方便下山脫貧農戶子女就近上學;要做好小區“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小區“兩化”(潔化、美化)建設,通過多種方式,教育、改變下山農民一些不良的生產生活習俗,讓搬遷下來的農民安下心來,積極融入當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