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歡 陳靜 尤潔
胡冬益:土專家的香榧夢
徐歡歡 陳靜 尤潔

9月,浙江省寧海縣黃壇鎮的榧坑村滿眼綠色。沿著村中小道,曲折攀登300米左右,便看到了一片香榧林。透過榧林的間隙望去,一位身穿格子襯衣、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正站在香榧樹旁,時不時地看看枝葉、摸摸果實。這位男子,就是獲得國家級“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稱號的胡冬益。
作為榧坑村最早的榧農之一,胡冬益從一名普通農民成長為國家級科普帶頭人,并走出了一條產供銷一體的香榧之路。然而,當初的胡冬益在種植香榧方面卻是十足的“門外漢”。中學畢業后,他和當地其他村民一樣,以毛竹為生,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與香榧“結緣”。“村里有許多自然生長的榧樹,但其結出的果實遠不如香榧,聽說香榧能賺錢,所以就引進了諸暨香榧嫁接苗,將接穗嫁接在當地野生榧樹的樹干上進行試驗。”胡冬益當時買了12株苗,最終成活了6株。
那個時候,胡冬益的主業仍然是毛竹,直到2002年,他才開始重視香榧,將全副心思轉移到了種植香榧上面。種植的香榧在那一年采摘收獲,可以自己培育了。多年的試驗摸索,胡冬益迷上了香榧,于是他將自家的荒地全部利用起來,又種了400多株,真正走上了香榧種植之路。有著敏銳經商頭腦的胡冬益覺得香榧產業大有可為,但由于香榧是一種比較“挑剔”的樹種,對技術要求較高,許多人因此望而卻步。胡冬益卻咬牙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2007年,他牽頭成立了寧海縣東盛林業專業合作社,采用“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帶動當地1000余戶農戶發展香榧產業。
對香榧產業,胡冬益滿腔熱情,但在種植香榧的道路上,他可沒少受挫,尤其是在嫁接方法上。傳統的香榧嫁接方法是劈接,插穗的外皮層必須和砧木的皮層對接才能成活,而且需要好幾年才開花。“劈接的方法不夠理想,能不能改用其他方式呢?”胡冬益突發奇想,并很快付諸行動,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由于國內外研究香榧育苗、栽培技術的資料較少,他只能在專家的指導下邊摸索邊試驗,邊學邊做。起初由于嫁接技術不成熟,許多榧苗沒有成活下來。雖然焦急,但胡冬益卻不氣餒,他翻閱書籍,到諸暨、富陽等地取經,并請教農林專家,不斷用諸暨香榧與當地木榧做嫁接實驗,終于研究出了貼枝接的新嫁接方式。
“這種嫁接方式是將接穗長削面與砧木長削面貼接,再將接穗短削面插入砧木短削口,而接穗僅保留了約1厘米左右的頂芽,縮短了砧木和頂芽之間的距離。”胡冬益說,如此可以增強頂芽的萌芽能力,嫁接成活率高達98%。在他的精心管理呵護下,2008年,嫁接成功的香榧苗長勢很快,而且陸續開花掛果,這讓他喜出望外。經過幾年的積累,如今他已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術,并于去年獲得了發明專利。20多斤、40多斤、300多斤、6000多斤,從2002年收獲以來,胡冬益的香榧果產量“瘋長”。投產期提前,產量提升,大大提高了香榧產業的經濟效益。
多年的摸索,胡冬益總結了“土要翻新、料要淺施”“土坑深挖,樹根淺埋”“適量施肥、修枝得當”等一系列香榧管理方法,顯然已是當地有名的香榧種植“土專家”,不少榧農遇到問題都來請教他。為打出香榧品牌,實現產業發展,其合作社旗下的香榧基地已與當地農戶簽訂了長期收購香榧鮮果的合同,為山區農戶的增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