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短波

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高產、抗病、食用型優質黑芝麻新品種“中芝35”,通過江西省芝麻品種認定。“中芝35”于2014—2015年參加我國黑芝麻主產省江西省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76.4千克,比對照金黃麻增產14.8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含油量45.3%以上,粗蛋白質含量16.1%以上。種皮純黑,籽粒大而飽滿,千粒重2.85克。
在江西省芝麻區域試驗中,該品種莖點枯病和枯萎病的發病率比對照顯著降低。夏秋播全生育期84.4天,屬中熟品種,具有較好的抗倒伏和耐漬特性,適合在江西省芝麻產區及鄰近省份種植。
摘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網
最近,山西省林學會與山西省林科院共同完成的“山西省高寒區棗樹設施促成栽培技術研究”,通過山西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該項技術為高寒區棗樹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高寒地區具有廣泛推廣應用前景,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該項目針對高寒區氣候特點,對棗樹栽培設施類型、適宜品種篩選、需冷量和扣棚時間、溫濕度調控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長達4年的研究。揭示了設施內棗樹生長發育規律,確立了高寒區棗樹設施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集成了棗樹設施栽培的豐產技術,實現了早期豐產,經山西大同地區示范推廣,成熟期比適生區露地栽培提前1~3個月。
摘自《中國科學報》
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鑒定稻瘟菌效應蛋白在水稻中靶標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過程中的新機制。
稻瘟病俗稱水稻“癌癥”,往往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然而,稻瘟菌如何引起水稻細胞壞死以及水稻如何抑制稻瘟菌從活體營養階段轉換到死體營養階段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這一研究揭示了寄主R蛋白通過穩定病原菌效應蛋白在寄主中的靶標蛋白,從而抑制效應蛋白介導的細胞壞死的新機制,有望為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摘自《農民日報》
浙江大學團隊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張榨菜全基因圖譜,將對芥菜類蔬菜作物的改良產生重要意義。
菜用芥菜是我國重要的加工蔬菜,榨菜和雪里蕻、大頭菜等都是不同的變種。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結合構建的高密度遺傳圖譜,課題組首次完成了蕓薹屬中異源多倍體榨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并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對榨菜的“家譜”認識。
摘自《農民日報》
最近,河南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等38家單位共同實施的“豬重要疫病的診斷與檢測新技術研究”正式啟動。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我國將建立系統的豬病檢測新技術,并研制系列豬病診斷試劑產品,構建完善的豬病快速診斷、監測和預警技術體系,形成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診斷新產品、發明專利和技術標準,推動診斷試劑產業的科技進步,縮短與發達國家診斷試劑的差距,提升我國在豬病診斷技術領域和診斷產品中的競爭力。
摘自科學網
(本欄編輯: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