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彬++周昊

【摘 要】近年來,電梯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具有不可替代性。電梯使用存在安全距離和安全防護,主要指代電梯和鄰近建筑物這兩者的空間距離、電梯和剩余部件的空間距離。若安全距離不達標,則將對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不管是國家出臺的檢驗規范,還是國家提出的安全標準,均面向井道內表面和轎廂門框等設立了具體的要求,以此來防范電梯墜落。如果電梯檢驗間隙超出標準,則將對維修人員及乘客構成巨大威脅。筆者將結合實踐經驗,重點探究檢驗間隙過大這一問題,希望可促進電梯的正常運行。
【關鍵詞】電梯 檢驗間隙 過大 安全問題
1 檢驗間隙過大帶來的危害
一項調查顯示,因設備故障引發的傷亡事故在總的傷亡事故中占據著較大比重,需引起重視。若電梯運行存在此類安全隱患,則不僅會對維修人員構成威脅,而且會影響乘客,由此所帶來的人員傷亡將非常慘重。若因電梯門無法打開,把人困在內部,此時,乘客可借助某些工具撬開,若出現轎廂地坎和井道壁這兩者的縫隙超標,引發井道墜落,則將帶來慘重的損失。為控制檢驗間隙,防范安全事故,我們應從源頭著手,注重宣傳推廣,強化預防,明確安全隱患,提出可行的整改舉措,并全面落實,熟知井道尺寸,掌握設計標準,認真遵循。
2 間隙過大安全問題探究
剛安裝電梯和正在投入運行的電梯,如果出現安全間隙過大不達標問題,將引發安全事故,本文將深刻剖析間隙問題。
2.1 門間隙過大現有安全問題探究
門系統作為電梯的基本組成系統,其為乘客與貨物的主要進出口,確保層門與轎門真正關閉,方可運行,同時,在層門閉合環節,各個門扇、門扇和立柱這兩者的間隙,對于乘客電梯應小于等于6毫米,而載貨電梯應小于等于8毫米。正常投入使用的載貨電梯對應的間隙值禁止超出10毫米。對于水平移門及折疊門門扇自身的開啟方向,應通過150N人力對于最不利點進行施加,門扇間隙可以增大,然而,旁開門不應超過30毫米,中分門所有的和不允許超過45毫米。
電梯層門和鄰近間隙禁止過大,旨在借此來防范手指等落至間隙中,發生擠壓,并防范異物留至電梯運行區域,制約電梯的穩步運行,若在最不利條件下也不允許大于規定值。綜合來說,電梯層門除能夠保障基本安全,還和建筑物緊密相關。由此可知,其需滿足建筑物,具備美觀性能。若門間隙過大,不可避免地會降低美觀性。
2.2 轎廂和井道壁這兩者的距離現有的危險探究
相關規范明確提出:保證轎廂和井道壁這兩者的間距小于等于0.15米,若局部高度不超過0.5米,且是載貨電梯,則可適當增加間距,一般能夠增加至0.2米;若轎廂配備機械鎖緊的門,同時,門僅僅能在開鎖區范圍打開,便可免受上述間距約束。電梯一定要保證乘客位于樓層上,另外也可位于轎廂中,但不允許位于井道,主要因為井道屬于危險空間,而轎廂和井道壁這兩者的空間距離實際上是安全間隙,可規避乘客的進入,且可保證電梯的正常運行。
現下的曳引電梯,只有一小部分存在鎖緊的門,而很大部分并不存在機械鎖緊裝置。由此可知,轎廂和井道壁這兩者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一般控制在0.15米以內,為規避電梯因故障原因滯留在層站外,強制扒開轎門,進而墜落到井道中存在墜落危險,其間距具體見圖1。
在圖1中,H1代表井道內表面和轎廂地坎這兩者的水平距離,不允許超過0.15米;H2代表井道內表面和轎廂門框架自身最近門口邊緣這兩者的水平距離,不允許超過0.15米;H3代表井道內表面和地坎滑動門自身最近門口邊緣這兩者的水平距離,不允許超過0.15米;H4不允許超過0.2米;H6代表轎廂地坎和層門地坎這兩者的水平距離,不允許超過35毫米。若超出這一標準,則將引發H1偏大,當轎廂開門時,導致乘客通過電梯井道和轎廂地坎這兩者間隙跌落至底坑,引發人員傷亡問題。轎廂和轎廂入口這兩者距離大于0.15米的現象主要發生于轎門折疊門扇。轎廂地坎和層門地坎這兩者的距離大于35毫米是為規避乘客進出轎廂環節,一不小心把腳卡到轎廂和層門地坎中,其為最低標準,若電梯要求提供別樣服務,該間隙需符合特定規范。在上述規定的間距之上,還針對轎門和閉合后層門這兩者的水平距離等進行了規定,要求不允許超過0.12米,以免異物夾至該間隙。
3 結語
電梯事故的頻繁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應重視安全檢驗,深入探索間隙過大問題。通過分析發現,間隙過大引發原因較為多樣,要求我們在具體的生產活動中,認真思量該問題,建議從根源著手,全面應對安全事故,且相關人員需認真落實安全工作,高度負責,以免出現悲劇。
參考文獻:
[1]劉業軍.電梯檢驗間隙過大的安全問題分析[J].中國化工貿易,2016,7(33):205.
[2]張文忠.電梯檢驗間隙過大的安全問題分析[J].中國機械,2015,(7):134-134,135.
[3]楊麗莉,王新輝.電梯檢驗間隙過大的安全問題探討[J].安防科技,2015,(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