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定意義上,警察作為國家“公權力”實施的代表者,由于其被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強制性和暴力性等原因,而往往被推到了普通民眾“私權利”的對立面。突出表現在日常執法過程當中權威受到漠視甚至挑戰。警察執法權來源于憲法,但是也必須“受制”于憲法。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與警察執法權威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對立且統一的。
關鍵詞:憲法學;警察執法;權威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069-02
作者簡介:陳明(1987-),女,漢族,河南禹州人,研究生,河南警察學院治安系,助教,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治安學。
一、警察權存在的憲法基礎
警察執法權威的來源與基礎即是警察權,警察權作為重要的國家權力之一,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服務民眾的重要途徑,且往往被認為是國家公權力的代表。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國家權力通常是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的。
任何一個成熟的憲政國家,都是隨著公權力與私權利不斷博弈,最終找到平衡點的過程而逐漸確立了憲政制度。公權力的過分擴張或者私權利過分張揚,都會使憲法確立下來的民主法治事實化為泡影。所以,從憲政角度來看,警察權與公民權實存在沖突的表征,但實際上卻有著統一的內在。[1]
(一)警察權來源于憲法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對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規定是最高準則,反映了不同時期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發展與變遷。梳理憲政主義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警察與警察權亦隨之不斷發展變化。作為國家公權力的一部分的警察權,是以憲法為根本出發點的。憲政理念的要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神圣的最高法的形式,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二是通過最高法的形式,限制國家公權力的過分擴張。而警察執法,是治理國家、管理社會及服務民眾的基本手段,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和社會之現實必然。國家通過憲法、法律賦予警察一定的權力,通過警察執法活動來體現與落實憲法的精神與價值,尤其是在維護社會秩序與保障公民權利方面,都要依靠警察具體的執法活動。所以如上所述,警察權的來源是與憲法密切相關的,警察權存在的必要性既是維護社會秩序,更是保障公民權利,真正實現憲政的價值與精神。
(二)警察權應受制于憲法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濫用權力是附在權力上的咒語,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亙古不易的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所以,侵略性與擴張性是權力本性的一部分,一旦權力越過應有的界限,就會侵害公民的權利。而警察前自產生之初便是國家公權力天然的一部分。其自然具有“權力的本性”即孟德斯鳩所說的“侵略性與擴張性”。如上所述,警察的存在來源于憲法對于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公權力的限制,其擔負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服務民眾的重任。因此,憲法不僅是警察權的來源與基礎,也必須是警察權的底線和原則。警察執法必須以不侵害公民私權利為根本的底線。這也正是憲法孜孜追求的價值目標。但由于警察權自身的性質及警察這一職業的特殊性,警察執法常常不可避免的要與公民權利產生各種接觸甚至摩擦。
二、警察執法權威弱化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警察執法權威的現狀
《現代漢語詞典》將“權威”定義為“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即使人相信與服從的一種威嚴和聲望。警察執法的權威來源于憲法和法律賦予其的公權力,更需要民眾發自的內心的信服。擁有權力不代表擁有權威,警察只有真正成為了公民權利的保護者,才會被民眾相信并配合甚至服從。較近一段時間來,通過各類媒體的披露,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我國一線民警執法權威呈現出一種弱化的態勢。表現為部分民眾對警察執法不信服,阻撓、干擾執法,辱罵執法民警,甚至暴力襲擊執法民警。
1.違停男子自稱微博大V,辱罵威脅交警。2016年4月25日楊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民警對一違停車輛進行處罰時遭到車主阻撓和威脅。該男子自稱“我是名人,我微博50萬粉絲!”,還不斷辱罵、威脅民警“神經病,腦子壞掉了!……我可以查到你家里人……”[3]
2.三亞醉酒車主向民警索要“執法證”。2016年3月22日,楊某因為飲酒過多,聘請一名代駕將汽車開進了三亞市動車站出租車、公交車專用道,執勤交警發現后及時進行攔截,要求司機出示相關證件,并勸說其將車子立即駛離專用車道。楊某不僅不接受檢查和勸說,還和交警發生拉扯。待民警到場后,楊某還一直堅持讓民警先出示“執法證”,民警出示警察證責令其配合,楊某不但不聽,還高叫道:“錯!那不好使,你沒有權力,執法證拿來我看看。”
據公安部統計,2008年至2012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2204人,因公負傷16821人,年均441名民警因公犧牲、3364名民警因公負傷。據調查分析,暴力襲擊是民警因公負傷的主要原因。從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和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目前警察執法權威已經弱化到了影響警察權正常行使的地步。
(二)警察執法權威弱化的原因
從上文列舉的襲警案例及相關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在當今社會人民警察執法權威的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當前中國正處于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復雜,治安問題頻發,警察執法權威的弱化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種綜合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公民權利意識覺醒,質疑警察執法權威
伴隨著人類法治文明的進步,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和權利需求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公權力與私權利有明確的界限,公民的私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種意識正逐步在民眾當中被認知、認可并被拿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公民面對警察的執法,更多的是考慮警察執法是否規范、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有部分民眾以此為借口,故意阻撓警察正常執法,或希望以此來逃避處罰。上文所述“三亞事件”的當事人楊某正是如此。
2.個別警察執法程序不規范,無法取得公民的信任
為了規范警察權的行使,維護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和人格尊嚴,體現法治的理念,相關法律對警務人員職權行使過程的程序做出了嚴格的規定。警察執法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程序規定。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認識依然根深蒂固,導致一些不必要的警民沖突。比如,應當履行審批手續的不履行,應當告知相對人權利的不告知或者不全面告知,應在法定期限內完結的事項存在隨意拖延等。長此以往,民眾對整個警察群體的認同感就會大打折扣,警察執法就毫無權威可言。
3.過度承諾損害警察執法權威
與某時間特定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背景有關,公安機關向民眾作出“有困難找警察”的莊嚴承諾,但這很容易被誤解為警察“無所不能”。[4]倘若警察對民眾求助的事項因客觀原因或自身能力所限卻無法解決或難以處理,則意味著承諾未兌現,就會損害警察的權威。2015年10月發生在青島的“38元天價蝦”事件就很好的佐證了這一觀點。當顧客遭遇店家“宰客”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報警!讓警察來處理!”但該事件是否屬于警察管轄范圍呢?答案是否定的,消費糾紛本應由物價和工商部門來管轄。但該事件在網上曝光之后,一眾網友對警察口誅筆伐,認為到場警察不作為,目睹公民權益被侵害而無動于衷。警察執法權威與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質疑。在任何一個文明的法治國家,警察執法并不是全能的,“有困難找警察”這類的過度承諾是對警察角色與定位的誤讀,這種誤讀若不糾正,對警察執法的權威無疑是一種損害。
三、重塑警察執法權威的途徑
如前文所述,警察執法承擔著治理國家、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權利的重任。其工作必然要求相對人服從警察命令與警察行為,警察毫無疑問應該享有權威。警察執法權威的弱化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實力,褻瀆了國家憲法、法律的權威,更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路上的絆腳石。需要引起公安機關及警務人員的警醒與重視,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重塑警察執法權威。
(一)加強公民的守法意識
從法所追求的價值層面來看,國家賦予公安機關及警務人員相應的權力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寧與社會秩序的穩定,追求的是一種公共秩序;而公民追求自己的權利實際上是尋求個人自由的體現。但無限的、放縱的個人自由等同于社會混亂。“沒有限制的自由等于沒有自由。”所以從表面看,警察權與公民權是對立的,是存在矛盾沖突的。但實際上警察代表國家行使手中的權力,其目的在于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所以從內在看,警察權力與公民權利是統一的。
因此,全民應該提高法律意識,加強守法、畏法觀念,盡可能的從內心認同、尊重并配合警察執法。相關部門應多渠道、多層次的加強普法宣傳教育,使“警察執法在前,公民持疑在后”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唯有如此,警察執法權威才能真正樹立。
(二)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和人權保護理念
執法為民是憲法中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的具體體現,踐行人權保護理念,要求警察在執法過程中不能以“維護社會治安”為借口隨意侵害公民權利。除了強制性和暴力性,服務性也應該是警察權不言而喻的特征。我國憲法文本中提及“公安”的有六處,其中有兩處涉及公民權利保障問題。[5]我國《人民警察法》第1條:“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規定也體現了這一宗旨,即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要牢牢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和人權保護理念。以這一宗旨檢查和審視自己日常的執法,從根本上遏制失范行為。
(三)深化執法規范化建設,增強警察執法權威
現代民主法治國家要求,警察執法必須符合正當的法律程序。憲法體現的正義不僅是實體的更是程序的。警察執法的過程,是一個完成正義的過程,也是落實正義價值的過程。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4次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的意見》,會議強調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要著眼于完善公安執法權力運行機制,構建完備的執法制度體系、規范的執法辦案體系、系統的執法管理體系、實戰的執法培訓體系、有力的執法保障體系,實現執法隊伍專業化、執法行為標準化、執法管理系統化、執法流程信息化,保障執法質量和執法公信力不斷提高。要增強執法主體依法履職能力,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嚴格執法監督,解決執法突出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活動、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
從警察執法角度來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由文本走向現實正是通過日復一日的文明規范的執法來實現的。警察文明規范執法是重塑警察執法權威的重要手段。只有嚴格執法、文明規范執法,恪守法定程序,讓群眾滿意,增強執法公信力,才能進一步增強警察執法權威。
[ 參 考 文 獻 ]
[1]劉文成.社會法治的一個維度:警察權與公民權的平衡[J].天津法學,2012(2).
[2](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違停男子自稱“大V”威脅交警[EB/OL].http://money.163.com/16/0427/10/BLLET9L400253B0H.html.
[4]鄧國良.預警信號:警察執法公信力危機的省思與應對[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3(9).[5]劉琳璘.警察含義的憲法分析——兼議我國警察權的憲法地位[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