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首先分析了企業安全生產面臨的法律風險;其次對企業防范安全生產法律風險進行法律經濟分析;再次,提出防范企業安全生產法律風險的措施;最后,提出企業安全生產事故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企業安全生產;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2.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105-02
作者簡介:王兆熊(1973-),女,廣西河池人,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教師,從事勞動法學研究。
一、企業安全生產面臨的法律風險
河池市的化工、建筑、運輸、礦產企業在該市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企業存在曾經發生過一些比較嚴重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其中以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工礦企業事故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最為嚴重。這些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問題主要包括:第一,企業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第二,企業主要負責人沒有做好安全生產的保障工作;第三,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障資金投入不足;第四,企業安全生產的組織保障不符合要求;第五,企業安全生產的教育與培訓管理不符合法律規定;第六,企業違反安全設施建設的“三同時”制度;第七,企業對特殊建設項目沒有進行安全論證和安全評價。
二、企業防范安全生產法律風險的法律經濟分析
按照傳統法學理論的觀點,補償受害人受到的損失應該是侵權責任法的主要目標。但是,法律經濟學所持的觀點并不相同。法律經濟學的觀點認為,法律應該給予侵權人威懾,以便激勵他對尚未發生的侵權事故采取預防措施,這樣就可以將可能由于侵權所造成的實際損失降到最低。就企業而言,如果將來發生重大的安生生產事故,不但企業自身要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將因此而承擔嚴重的法律后果。法律所規定的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責任對于企業構成一種威懾。為了防止企業未來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將企業由安全生產事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企業必須對所面臨的安全生產法律風險采取防范措施,企業為此將付出一定的事故預防成本。
三、防范企業安全生產法律風險的措施
(一)企業防范安全生產法律風險的總要求
企業必須努力做到:
1.明確企業的安全生產指導方針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所有行業和企業必須加以貫徹和落實的指導方針。如果行業和企業所建立的安全生產方針與本行業或本企業不相符,企業職工就無法了解安全工作的具體努力方向,安全工作就會失去方向,員工就無法發揮在安全工作中的積極性。
2.建立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制度
企業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應該包括組織學習和安全生產教育兩個方面。就組織學習來說,企業應該為學習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留出足夠的學習時間,采取多種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企業的外部資源,采取多種考試和考核形式,來提高企業職工的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在就安全宣傳教育來說,企業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進行安全生產教育,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素質。
3.明確企業的安全生產目標
企業的安全生產目標應該包括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符合企業的發展規律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這對于提高企業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推廣企業的安全生產理念
為了讓企業職工真正地理解企業的安全生產理念,企業必須努力推廣企業的安全生產理念。為此,企業必須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各種活動,所有的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企業的安全生產這個主題,以便把企業的安全生產理念深深地植入企業全體員工的心中。
5.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制度
企業可以通過健全并執行系統的目標責任、監督考核和落實系統的目標責任、監督考核和落實兌現保障體系,不斷強化企業管理干部的走動式管理,充分發揮動態管理機制,促進員工在遵守各種安全制度措施和崗位標準上達到行為自覺養成、行動規范標準,從而不斷提高企業安全生產制度的執行力。
(二)企業必須采取的具體安全生產保障防范措施
企業就應當嚴格按照我國《安全生產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確保企業生產安全保障措施和條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1.企業的安全生產條件應當符合要求
《企業安全生產法》第16條對企業的安全生產條件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明確指出只有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才有資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明確禁止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2.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履行其安全生產保障職責
《企業安全生產法》第17條明確規定了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履行的安全生產保障的具體職責。作為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必須要認真學習安全生產的相關法律規定,非常清楚自己應當承擔的安全生產保障的職責,并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采取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具體的安全生產保障措施。
3.企業應當投入足夠的安全生產保障資金
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障工作需要獲得足夠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的用途包括:企業員工的在本單位接受安全生產培訓和教育;聘請有關的專家到企業進行安全生產的指導和培訓方面的費用;企業相關人員出去學習優秀企業的安全生產經驗以及接受相關的安全生產培訓和教育;企業購買安全生產資料、安全生產設備和材料等等方面。
4.按規定建立安全生產的組織管理機構
企業應該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法律要求的的安全生產組織機構,并配備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所配備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并且應該具有比較強的安全生產管理能力。
5.依法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
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分為一般的培訓和專門的培訓。一般的培訓針對企業所有的員工,專門的培訓則針對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設備的對從業人員。這兩種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讓企業的從業人員掌握與本企業相關的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
6.遵守“三同時”原則
法律規定企業必須遵守“三同時”原則,目的就是為了讓企業提前做好安生生產的防范工作,因此,企業不能出于節約生產成本的目的,或者出于僥幸的心理,故意違反此項法律規定。實際上,違反此項法律規定,就等于給自己埋下了安全隱患。
7.加強對危險品的管理
需要使用和保存危險品的企業,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危險品管理的相關規定。否則,危險品就會變成放置在企業里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安全生產的隱患。
四、企業安全生產事故的防范措施
安全生產事故管理法律風險包括安全事故防范的法律風險和安全事故處理法律風險。
(一)企業安全事故管理的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根據月安全生產相關的法律規定,企業防范安全事故防法律風險的措施有:
1.安全警示標志的設立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
法律規定了企業必須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的生產經營場所和設備、設施,企業設置的安全警示標志應該符合相關的規定。
2.安全生產設備的管理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
法律對企業安全生產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和檢測作出了規定,企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專門負責安全生產的員工必須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規定,并應該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做好安全生產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和檢測工作。對于應該淘汰的設備和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設備,必須依法淘汰和拒絕使用。
3.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來管理危險品
法律對危險品的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和處置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必須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企業安全生產需要的危險品管理制度,并嚴格加以執行。
4.按照法律規定管理重大的危險源
法律對企業重大危險源的管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必須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企業需要的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并嚴格加以執行。
5.員工宿舍和生產場所的管理應符合法律的規定
法律不僅對員工宿舍和生產場所在企業內的布局、具體的位置和彼此之間的距離作出了規定,而且還對生產經營場所和員工宿舍的具體建筑設計作出的要求,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整個企業的生產安全和員工的生活安全,企業應該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
6.依法對危險作業進行現場管理
法律對企業進行危險作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如果需要進行危險作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做好相關的安全保障工作。
7.交叉作業的管理應該符合安全生產的要求
法律對交叉作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當相關的企業需要在同一作業區域內進行交叉作業時,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職責,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保障交叉作業的順利進行。
8.項目發包、出租的管理應該符合安全生產的要求
法律對企業的項目發包和出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的相關人員必須熟悉相關的法律規定,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項目發包、出租,不得故意違反相關的法律規定。
9.按照法律的規定提供勞動安全保護
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險法規定了企業的勞動安全保護職責,企業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為企業員工提供的安全保護措施要全面、到位。
10.按照法律規定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法律對企業員工的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和社會保險等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不得故意規避相關的法律規定,逃避企業應該履行的義務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企業安全事故處理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
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企業安全事故處理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有:
1.發生安全事故時,立即組織救援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當企業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必須及時組織搶救,而不能擅自離開工作崗位。
2.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安全事故的報告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后,為了防止事故擴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應該及時報告事故的具體情況,而不能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能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3.接受有關機關的調查處理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后,國家有關機關應馬上成立事故調查組,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發生事故的企業必須配合相關機關的調查。
[ 參 考 文 獻 ]
[1]戴文良.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與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2]路政.企業安全生產法律風險與防范:案例應用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3]郭斌.企業法律風險防控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4]魏建,周林彬.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