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培源曾凌陳宇煌
摘 要:法律全球化是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客觀問題,任何國家的法治構建都離不開自身的傳統,我國已擁有幾千年法律文化,法律全球化將不可避免同法律本土化產生激烈的碰撞,處理好法律全球化與法律文化本土化的關系對我國法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律全球化;法律本土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D9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140-02
作者簡介:顏培源(1990-),男,漢族,福建永春人,法學學士,德化縣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曾凌(1991-),女,漢族,福建德化人,法學學士,德化縣人民法院,書記員;陳宇煌(1991-),男,漢族,福建永春人,法學學士,永春縣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
以WTO為核心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之后,全世界進入了全方位、多元互動、非國家化的新階段,新商人習慣、國際商事活動慣例、國際仲裁法庭等制度在全球化過程應運而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全球化這基礎必然孕育出法律全球化這一上層建筑。因此,新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客觀上要求與之配套的嶄新的世界通用法律規則出現,各國國內法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自成一派系統,相反通過彼此間交流、移植、本土化等方式不斷相互借鑒和相互吸收,各國法律之間的共性越來越趨同。[1]
一、法律全球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沖突
法律全球化表現出來的形式是跨國家、跨政府、跨民族、跨區域性質的一種法律入侵。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都有極大的差異和不同,相較于法律的全球化,法律的本土化就是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法律的本土化是從本國歷史的法律傳統中去尋找當今時代依舊能夠沿用的政法法律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找尋與本國風俗文化相適應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照搬照抄外來的法律制度。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建立法律制度之初,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是其原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體現。古印度和伊斯蘭法律制度,深深打上其宗教文化特有的烙印,都是自然的,并且只要沒有外力的干擾之下都會自然生存和發展。而本土化所相對應便是非本土化,法律移植便是最主要的形式,比如英國殖民印度之時,就將英國的法律制度帶到了印度,即便到了現代,印度的公法制度還是深深的打上了英美法的烙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法律移植會逐漸和殖民地法律進行某些方面的調試以及磨合,例如印度私法就沒有如公法那般接受英國的私法制度。如果強行移植,不僅會出現不兼容的情況,甚至與受體大規模的排斥性,導致整個法律系統的受損。因此,在法律全球化過程中與本土化變成了一對矛盾的核心。正如蘇力老師所言:“離不開對我國本土資源的充分利用,離不開對外國法治經驗的大膽借鑒,尤其不能丟掉我們傳統中固有的、優秀的法文化財富。”[2]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與法律的本土化產生排斥性,“全球化”與“本土化”必然會出現不自覺的對立。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都擁有自己的法律文化和傳統習慣,如何在當今時代正確處理外來法律與本土資源之間的沖突,則成為問題的核心。近百年來世界的發展都是以西方為中心,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法律制度等都是以西方模式,所謂的法律全球化亦是以西方價值為核心的法律全球化。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法律文化傳統的國家,曾經以唐律為核心的“中華法系”曾經覆蓋了如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一系列的國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近代以來,中國的法律制度大部分復制西方,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的法律制度的改革仍然是以西化為主。然而,在中國幾年前的法律文化制度之中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東西。因此,在法律全球化的趨勢下,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文化價值與現代趨勢相融合,是我們所必須給予思考的。
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
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儒家法律講求“仁”的觀念,“仁”便是愛人,這一思想也滲入到我們的傳統法律思想當中,然而這一思想在當代的現代法治中也是較為匱乏的。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層面,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尋那些我們已經喪失的好的傳統,并且是能夠為現代法治所吸收和借鑒。“法律文化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律意識形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組織、機構的總稱。”[3]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合理因素,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所可以借鑒和援用的。
(一)“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
自從西漢董仲舒的“春秋決獄”起始,儒家的法律思想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此后數千年的法律文化就一直是“儒家”法律化。而儒家強調“德治”,強調“禮法”,一直是幾千年來的法律核心思想,強調“德主刑輔”,更加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在這種思想之下產生了“親親相隱”、“存留養親”等極具人本主義色彩的原則和制度。儒家并不一味強調道德教化,而是禮與法相結合,“出禮入刑”的思想體現了綜合治理的模式,以道德和法律的相結合的教育和懲治手段綜合治理。當今社會我們一直強調法治,但在不少情形道德的約束力反而要比法律更有效用,在一些情況下違反道德但卻沒有違反法律的情況下,強調道德的約束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約束公民的行為。即便在公民違反法律之時,以道德感化而“動心”要遠比僅僅只依靠刑法威懾要更有意義。
(二)重義輕利的核心價值觀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4]儒家思想一直強調重利輕義,在利與義發生矛盾時,主張取義而舍利。逐利是經濟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的人重利輕義,做出許多違反道德卻不違反法律的事情,中國傳統的重利輕義的思想不僅僅是從法律上去約束別人,更是從道德的角度上去約束人們的行為。
(三)集體本位、社會本位的價值觀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注重強調“家庭本位”,強調以血緣間的“尊卑”去考察法律事實。而社會的發展必然是由個人權利的平等取代家庭血緣的不平等。但其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的一種責任意識也是現今中國所強調的一種意識,在思維方式上,強調整體性、和諧性、統一性,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顯著特征。這種思想在維系社會穩定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法律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融合
無論是法律全球化還是從我們民族自身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法律價值,都是為了尋求適合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法律制度。從某個角度上來說,無論全球化亦或是本土化都為了推動法治文明的發展,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會因為本民族的特有文化而打上自己的烙印,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法治文化,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無論中國法律發展如何全球化,都必須站在中國法律傳統的基礎上去發展和深化。法律全球化必然要適應中國人特有的法律文化而融合,而法律的全球化是歷史的潮流,世界法律的發展是朝向全球化流動的。而中國古代很多優良的法律傳統依然是能夠符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的,同樣也是符合法律全球化這個發展流向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合理把握法律全球化與法律本土化的融合而形成創造性轉化,二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 參 考 文 獻 ]
[1]賀鳴,張惠瑤.淺析法律全球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45-48.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劉作翔.論法律文化[J].法學研究,1988(1).
[4]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