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盧大林
摘 要: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還未形成嚴密的公益訴訟法律體系,具體制度規定太粗,缺乏可操作性,影響了公益訴訟制度的推行。通過分析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缺陷,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完善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設想。
關鍵詞:公共利益;公益訴訟;具體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214-02
作者簡介:王彪(1973-),男,漢族,河北陽原人,法學碩士,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法及兵團實踐中的相關法律問題等;盧大林(1978-),男,湖北赤壁人,法學碩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及兵團實踐中的法律問題。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和民眾法律意識的增強,公益訴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一些有“公益心”的人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將政府有關部門及生產者、經營者訴諸法院的案例頻見報端,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2012年,我國《民事訴訟法》修訂后,第55條規定了公益訴訟問題,隨著我國“三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公益訴訟的需求逐漸增大,因此,從保護公共利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應當盡快完善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
一、公益訴訟的概述
公益訴訟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中,所謂的公益訴訟是指除法律有特定規定外,市民均可提起的旨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公益訴訟的涵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公益訴訟指國家機關代表國家提起的公益訴訟,其根據被訴對象(客體)或適用的訴訟法的性質的差異又分為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而廣義的公益訴訟處涵蓋狹義的公益訴訟外,還包括公民和社會組織依法提起的涉及公共利益訴訟。但不論如何理解,公益訴訟制度建設必須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為根本出發點,這也是公益訴訟制度能否具有生命力的根本點。
二、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之間銜接不夠緊密
如《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與我國《憲法》在普通公民的公益訴訟起訴資格上不一致,未與我國憲法銜接;而《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銜接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造成公益訴訟實踐中運行的障礙。
(二)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操作性不夠強
我國一些地方公益訴訟案件在立案過程中受阻,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操作性不夠強。這是由于我國現行公益訴訟制度過于抽象和概括,在實踐中容易造成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不利于公益訴訟的起訴和執行。另外公益訴訟法律體系尚未建立,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健全,影響公益訴訟的推行。
三、完善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賦予公民公益訴訟起訴主體資格
建立公益訴訟制度,賦予一般公眾就公共利益提起訴訟的權利和空間,形成人人參與公共利益保護的機制,不僅彌補了法律的漏洞,而且完善了我國的司法監督體系。
(二)明確我國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在公益訴訟建立的初期,由于理論研究的不足,同時為了防止濫訴,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不宜過寬。法律應當采取列舉的方式明確當前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可以提起公益訴訟,比如國有資產流失案件、環境污染案件、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雇傭勞動案件、壟斷案件、農民工權益案件等。對于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的范圍應當根據國情進行適當的限制,目前可將范圍限定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隨著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的成熟,再逐步擴展到反壟斷、環境保護等領域。
(三)完善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程序
1.明確管轄制度
管轄分為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所謂公益訴訟的級別管轄是指各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公益訴訟案件的分工和權限。筆者不贊同有的學者提出的全部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觀點,應當對公益訴訟級別管轄的標準明確量化,相對簡單的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而對訴訟標的額大,案情復雜的案件應當由中院一審受理。對于公益訴訟的地域管轄,因公益訴訟案件主要是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因而應采取特殊地域管轄,即被告所在地或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涉及不動產而提起額公益訴訟案件,應適用專屬管轄,即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2.設置投訴前置程序
檢察機關、社會團體、法人及自然人提起公益訴訟時,應先向有關部門投訴,有關部門應在法律規定或限定的合理期限內予以答復或處理。當其在規定或限定的合理期限內不予答復或檢察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認為處理不當,即存在訴訟必要時,便可以向法院起訴。這樣做有時可能更直接、更快地提供救濟,也可能對部分案件起到分流作用,從而節約司法資源。
3.關于證明責任
公益訴訟中,處于強勢地位的被告要么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要么掌握著國家的權力,原告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雙方的舉證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應當以“舉證責任倒置”為一般舉證規則,針對具體類別案件分配雙方的證明責任,以便更好地鼓勵知情者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維護公共利益。而對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其舉證責任應由公訴人承擔。因為檢察機關具有公訴職能,享有偵查權,收集證據時處于有利地位,由其負舉證責任更公平合理。
4.實行合議制和人民陪審制審理
公益訴訟的審理方式可與行政訴訟的審理方式相同,應實行合議制,以充分發揮合議庭每個成員的獨立作用,從而確保案件的公正審理。同時,公益訴訟往往涉及社會各階層方方面面的利益,因而應當吸收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充分反映民意,體現公益訴訟的民主特色。
5.確立不調解原則
公益訴訟的對象是社會公共利益,而不單純是原告自身的利益,公益訴訟的這種性質決定,原告的處分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原告一旦提起訴訟,即無權力(利)對其實體內容隨意放棄或處分,因而也就不存在原被告之間的調解問題。
6.關于撤訴保證金的規定
為了防止原告在啟動訴訟程序后隨意撤訴或無故缺席,造成司法資源不應有的浪費,可規定原告繳納適當的保證金制度,從而對原告形成某種制約。訴訟結束后,無論原告是否勝訴,法院如數退還保證金。但在證據不足或者被告主動承認錯誤并接受相應的懲罰的情況下,經法院審查后可以撤訴。
7.關于時效的規定
借鑒我國現行三大訴訟法中的訴訟時效制度,筆者認為對公益訴訟的時效規定不宜過短,可以10年為基準,即公益案件的訴訟時效應自知道或應當知道違法行為時起計算,10年之內可以對公益訴訟提起公益訴訟。除非涉及重大案件,超過10年的將喪失勝訴權。
8.訴訟費用
我國采取司法有償主義原則,公益訴訟以公共利益為對象,同時又涉及公民民主權力的行使,因而可采用有別于傳統訴訟費用制度而給予特殊的規定。首先,應將訴訟費用明確化、固定化。其次,為鼓勵人們提起公益訴訟。當然,在原告敗訴時,應自己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這也是防止濫訴的需要。最后,訴訟費用在公益訴訟中不應預交。這在其他國家亦是有先例的,比如法國,當事人提起越權之訴時,事先不繳納訴訟費用,若敗訴再按規定繳費。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不應交訴訟費用,但是被告在勝訴后有權就其損失申請國家賠償。
[ 參 考 文 獻 ]
[1]周楠.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58.
[2]卓澤淵.法律價值[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