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行跨區域管轄案件是對傳統法院管轄的創新,同時也保證了法院審判權的獨立。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區域管轄的發展進程,其次對新《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第18條規定進行了詳細討論。
關鍵詞:跨區域管轄;中級法院;行政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6.22;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270-01
作者簡介:張玲瑜(1998-),湖南衡陽人,湖南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一、“跨區域管轄案件”的發展進程
(一)1999年的司法解釋
在1999年出臺的司法解釋當中,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問題作出了調整。在1989年的刑訴法規定中,管轄法院為原告所在地法院;1999年的修訂對該條作出了調整,為“具體行政行為”所在地,同時還規定了管轄權的異議制度、設定了專門法院的概念。
(二)2002年司法實踐的創新
2002年的司法實踐對案件的管轄問題有重大突破。1989年《行政訴訟法》發展到2002年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但是“民告官”的愿景始終未安全實現,地方政權嚴重干預法院審判權,導致群眾的維權舉步維艱。為了突破這個限制,浙江省臺州市在2002年的時候進行了司法改革,當地的中級人民法院開始推行異地交叉管轄的方式。當原告人數眾多(通常情況是超過10人),或者被告是縣級以上政府的案件,中級人民法院要求基層法院提交,再由中級法院指定到其它基層法院管轄,避免地方權力對審判權的干涉。
(三)2008年司法解釋的創新
2008年出臺的司法解釋,對行政案件的管轄實踐的創新作出認可。在2008年出臺的《管轄規定》當中,僅僅從第1條對行政訴訟法14條作出了解釋,其它的規定條文都與法律的規定有所出入,《規定》對司法實踐中采用的交叉管轄制度予以認可。除此以外,《規定》還提出了:當事人對制定管轄存有異議的情況下,仍不適用管轄異議的相關規定,這也就意味著中級法院的制定管轄擁有強大的約束作用。
二、新法中對跨行政區域管轄案件規定的解讀
(一)不應直接理解為異地交叉管轄案件
在2015年新出臺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第18條對法院管轄權作出了修改,即認可了跨行政區域的管轄。對這條的理解,不可簡單地理解成是對異地交叉管轄實踐的認可。2002年的時候浙江臺州市率先開展了異地交叉管轄的司法實踐,該項實踐雖然是對傳統法院管轄的重大突破,但是很快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因此在2006年的時候又下發了通知,通知中提出在實行交叉管轄的基礎之上,中院可以行使管轄權。
對于異地交叉管轄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弊端,臺灣陳新民學者曾經提到:法律應當限制異地交叉管轄權的使用,只有在原審法院無法審理該案件,或者無法按照預期公正審理該案件,才可以通過中級法院指定的方式,將管轄權移交給其它基層法院。內地也有很多學者提出,采用異地交叉管轄的司法實踐,使法院裁定管轄與法定管轄之間的主次關系發生顛倒,打亂了法律既定的管轄秩序,在實踐中也導致了部分基層法院相互推脫案件、或者相互爭搶案件的情況,破壞司法審判的秩序。
目前我國的跨行政區域的法院并沒有完全建立,因此如果單純的通過《行政訴訟法》對異地交叉管轄進行認定,就注定了該種立法是短暫的。
(二)通過擴大選擇管轄的適用,來實現跨區域管轄
各國各地區都在通過立法的方式,來擴大原告起訴時選擇管轄的范圍。在近幾年新出現的行訴案件當中,法律給予了原告更多選擇管轄的空間。在我國臺灣的行訴法當中,第15條對社會保險糾紛的法院管轄作出了規定,規定了管轄法院既可以是原告的居住地、也可以是原告職業活動所在地。美國的立法中,并未將行政糾紛和民事糾紛作出嚴格的區分,但是法律明確規定了,除了不動產案件只有由該不動產是專屬管轄只改,其它的案件中原告都可以選擇在行為發生地、原告居住地、被告居住地等多個法院中某個來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將行政訴訟當中的選擇管轄范圍進行擴大化,已經成為全球多個國家的立法趨勢,我國的行訴法修正也應當順應該趨勢,但是結合2015年新出臺的行訴法,以及司法解釋來看,并且對選擇管轄的適用進行擴大。但細觀新法中第1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語言文字中有擴大適用范圍的趨勢,但仍需要以下幾項措施加以輔助:一是通過出臺司法解釋的方式,規定高級人民法院所指定的管轄行政案件的基層人民法院,同樣有權利管轄中級人民法院轄區中其它行政案件;二是每年應當對有權跨行政區域管轄案件的法院作出適當調整。
三、結語
2015年新出臺的行訴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的跨行政區域管轄案件,是對傳統法院管轄區的突破,同時也是對公民依法行使起訴權的保障。但目前我國跨行政區域法院建設還不夠完善,該項條文的實現還需要更多的措施加以輔助。
[ 參 考 文 獻 ]
[1]胡肖華,謝忠華.論行政訴訟目的的多維性[J].湖湘論壇,2010(5).
[2]秦倩,李曉新.國家結構形式中的司法權配置問題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