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裴佩
將綠色福祉厚植在巴山蜀水
·文 本刊記者 裴佩
7月27-28日,中共四川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召開。“綠色發展”是這次全會重要的關鍵詞。
全會作出了“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總體部署。可以預期,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綠色發展”將成為四川未來跨越發展的重要基調。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推動綠色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要將綠色發展理念植根干部群眾心中,把推進綠色發展作為四川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全會上,省委書記王東明發表了重要講話,用大段篇幅闡述了關于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萬里長江在四川留下了最長的印跡,讓四川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為我們涵養了2.61億畝的廣袤森林。此外,她還是全國三大林區、五大牧區之一,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區,水能蘊藏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賜,必須倍加珍惜,世世代代傳承、守護好這份寶貴財富。”王東明書記強調。
“四川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樹多一棵,進入長江的泥沙就能少一點。”全會上,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給出數據:四川的森林、濕地兩大生態系統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1億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出臺了《四川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四川省霧霾污染防治辦法》,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護,壯士斷腕化解落后產能,推進綠色轉型發展,堅決守護綠水青山。
“推進綠色發展,首先要轉變觀念,從過度重視GDP的傳統發展觀念中跳脫。”不少與會代表都有類似觀點。全會提出,要推動發展觀念向生態優先轉變,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集中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正成為我省回應時代命題的創新實踐。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綠色經濟支撐綠色發展,這是四川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支撐點。
全會提出,要推動產品供給向優質環保轉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要推動生產方式向節約高效轉變,切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我省超前部署、強力推進,做好“加減”兩道題,持續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最嚴厲的舉措防治污染。
增加生態產品供給。我省先后啟動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繼續實施石漠化巖溶區治理和天保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
減少環境破壞。“十二五”期間,四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減排量全部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去年底,全省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比2013年降低10%,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90.9%,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一加一減,讓綠色四川更加美麗。
森林更多了!近3年來,全省造林2706.5萬畝,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位。
水土流失減少了!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年減少水土流失1億噸,固定碳量7542萬噸,涵養水源864億噸,相當于86個大型水庫蓄水量。
生態旅游產業崛起了!上半年全省實現生態旅游直接收入374.8億元,同比增長16.4%,年內將突破750億元。
綠色生產方式生根發芽了!2013年至2015年,全省累計關停小煤礦和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264戶,四川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7%左右,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綠色產業體系初步建起了!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打造蹄疾步穩。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車等“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健康養老服務等“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快馬加鞭。

分組討論會場。圖/廉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以綠色理念推進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
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環境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以川西高原地區甘孜州為例。甘孜是四川省土地沙漠化趨勢最為嚴重的區域。全州沙化土地974.4萬畝,超過全省總量的七成。甘孜州是全省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重合的典型,全州貧困人口多達40余萬,形成了“過度放牧-土地沙化-草場減產-農戶貧困-過度放牧”的惡性循環。
針對問題,把脈開方。去年11月起,省林業廳分兩批組織省林科院、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專家團隊對綠化甘孜進行調研指導,明確2016年-2020年間,甘孜將治理沙化土地300萬畝,綠化道路507公里,其他地區造林16.5萬畝。如今,州財政已安排下達綠化資金1.6億元,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下達防沙治沙資金2.6億元。
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對此深有體會:去年當地啟動全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全面限制礦產、水電開發,經濟發展并未因此放緩。“去年,稻城沒有挖一粒金,也沒新建電站,但生態好了、游客多了,全縣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首破億元,是2010年的10倍。”
如今,四川全面打響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三大戰役”,重拳出擊,防污治污。新一輪綠化美化熱潮在巴蜀大地蓬勃興起。
成都主城區,通過城市中軸線、水系、道路以及生態用地構成基礎骨架體系,以重要景觀點(節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特色街巷為集中展現點,構筑“一軸一區一帶、五環七河多廊、園巷點網密布”的總體綠化美化布局。
資陽市擬用3年時間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通道綠化、水系綠化、產業綠化、集鎮村莊綠化、森林精準提質和森林資源保護“七大重點工程”,實現城市、集鎮、農村“三位一體”全域綠化,林網、水網、路網“三網同建”,生態林、產業林、景觀林“三林共造”,最終把“綠”字做足,使森林覆蓋率達到41%以上。
東坡故里眉山,全市新增綠化面積3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4.08個百分點,達到48.08%,比全省高出10個百分點;城鄉綠化覆蓋率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50.81%;兩區四縣“一城一水體濕地”全面建成,水域面積達550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的8%,是全省占比的3.4倍。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下旬,全省完成營造林502.65萬畝,為省政府下達600萬畝營造林目標任務的83.8%,同比增長56.4%,其中人工造林306.64萬畝,同比增長81.2%。
在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平的發展,還有賴于方式方法的轉變。全會提出,要推動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轉變,不斷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內江市市長任曉春建議,“要提高破壞環境者的違法成本,尤其是經濟上的處罰要有‘痛感’”。“進一步完善機制體制,讓我們在保護生態環境時有本明白賬。”廣元市委書記王菲說。
綠色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綠色GDP,更是讓民眾得實惠。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相融共生,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是廣大川人的美好愿景。
全會提出,要推動城鄉建設向和諧相融轉變,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城與鄉和諧相融的表述,讓資陽市市長陳吉明眼睛一亮,“鄉鎮夾在城市和農村中間,過去在城鄉建設中常常是‘被遺忘環節’。”
他說,因人口集聚,鄉鎮成為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生態“短板”。之所以如此,源于“形”和“神”的缺失——一方面城鄉建設失衡,撐不起綠色發展的“形”;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理念、綠色生活方式沒有形成,聚不攏綠色發展的“神”。
如何才能“形神兼備”?就“形”而言,全會提出,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加快建設美麗城鎮,讓城鎮生活更加貼近自然生態。
遂寧市委書記、市長趙世勇介紹,近年來當地為保障生態功能區建設,婉拒逾60個環境不友好項目。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倒逼遂寧率先轉型發展,實現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
就“神”而言,全會提出,要推動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風尚。全社會都要動員起來,大力開展綠色健康生活行動,把綠色低碳理念滲透進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才能讓綠色發展可持續。”與會代表有這樣的共識。
理念、行動向“綠色”轉變的過程中,政府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全會提出,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推進綠色發展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層層壓緊壓實責任,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
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認為,政府不僅要“管”,更要“引”,引導公眾提高環保意識和知識,引導企業在環保產品上攻關。成都市委書記、市長唐良智表示,將通過提供綠色公共服務助推轉變。到2020年,成都市民出行的70%將靠環境友好的公共交通承擔。四川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汪明義認為,要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推廣垃圾分類等綠色發展理念。廣元市利州區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區黨委書記黃巧則表示,將通過搭建舉報浪費行為的公共監督平臺、設置垃圾分類裝置等,讓綠色發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綠色發展的方向已定,生態文明體制正在建立,一幅美好的“綠色”藍圖正在巴蜀大地鋪開。我們相信,經過持續努力,四川山清水秀的底色定會更加鮮明,美麗四川的魅力定會更加顯露,百姓的幸福指數定會持續提高。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