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約記者 何萬敏 雷怡安
那些花兒
——涼山州彝區教育發展紀實
·文 本刊特約記者 何萬敏 雷怡安
2016年5月,一組學生爬懸崖上學的照片震驚了眾人。而這組照片的拍攝地就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這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處于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15個學生上學必須由3個家長輪流陪護花上2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學校。
相較于大小涼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這里艱苦的生存及教育環境更讓世人關注。懸崖村雖然只是一個極特殊的例子,但它的存在折射出大小涼山教育發展的艱難問題,那么整個涼山州的教育將如何改變現狀?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數不清到底多少鴨,數不清到底多少鴨……”
3月春來,在越西縣林溝村幼教點,42名4至6歲的小朋友,正跟著兩名老師高興地邊跳邊唱、學著兒歌。盡管春寒料峭,東洛梁子腳下的大瑞鄉林溝村還冷風嗖嗖,室外溫度只有零下3度,但小朋友們純真的臉龐,洋溢著幸福笑容,讓人倍感溫暖!
2015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再度聚焦涼山彝區精準扶貧重點領域、突出矛盾,新增17條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即在彝區2586個建制村設立幼兒教學點,省財政出資為每個幼教點選聘兩名兼懂漢彝雙語的輔導員,給予人均每月2000元勞務補助。從當年9月開始,在大涼山彝區10縣啟動了“一村一幼”建設試點。教育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向彝家村寨。林溝村抓早動快,利用村支部活動室率先在全縣建成幼教點,選聘了幼師專業畢業的兩位既懂漢語又懂彝語的幼教老師潘金林和沙麗,負責日常教學工作。“經過4個月的努力,不少孩子已經開始會講漢語,還會說一些簡單的普通話。”潘老師很是欣慰。

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是孩子們燦爛的笑臉。
每天的課程是這樣安排的:早上9點,半小時早操;9點30分至9點40分,在老師的帶領下洗手、上廁所;9點40分至10點20分,老師根據《涼山州學前雙語教育指導用書》要求,教一些簡單的漢語;10點30分開始,教孩子們耍玩具、看動畫片,或者講故事;11點后,教孩子們唱兒歌或進行戶外活動,一直到中午12點家長來接。
這里教室寬敞明亮,墻上繪有五顏六色的卡通圖案,小桌椅板凳、電視機、飲水機、兒童書籍、教具玩具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而適齡兒童在村幼教點上學,不需要繳納一分錢的學費。雖然幼教點暫時沒有食堂,還不能解決孩子們的午飯問題(只能回家吃),但每個孩子可以免費領取一盒牛奶和兩根火腿腸。
“從2016年起,在3年內,涼山將舉債24億重點解決3大教育問題。”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非常明確,第一件事便是學前教育,不能讓民族地區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下決心解決“一村一幼”,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過渡性解決學前教育,使幼兒能適應漢語教學。在今年1月的全州脫貧攻堅決戰決勝誓師大會上,州委副書記、州長羅涼清要求,加快實施 “一村一幼”計劃。
據統計,目前全州已累計開辦村級幼教點2216個,開設教學班2814個,招收幼兒9.1萬人,選聘輔導員5628人。到今年底,建成3342個幼教點等目標,能夠實現。
3月20日下午,在美姑縣巴普鎮基偉村富士康希望小學,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老師們,在為課外活動美術班的孩子上課。
教學樓二樓的一間教室里,十分安靜。十幾個畫架前,學生們在悉心作畫,“平常的觀察和記憶當中,你的小伙伴穿啥子衣服、做什么事,你就咋個去畫,大膽地畫,不要拘束。”美院的老師們分別走到學生們中間,有的彎著腰指點,有的蹲下來干脆握著孩子的小手畫著。
本來,四川美院的老師是到美姑縣寫生的,但消息不脛而走,美姑縣教育局負責人主動找上門,請大畫家們為村小的孩子上課,畫家們一口答應下來。于是有了老師和學生互動的一幕。

“一村一幼”讓彝族孩子走進了幼兒園。
美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沙馬拉林告訴記者,美姑縣教育起步晚,1956年10月才有第一所小學,經過60年的追趕,目前全縣已有174個中小學教學點,學生42006人。全縣小學入學率達99.71%。
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01年實施以來,一所所嶄新的學校成為貧困山區變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標志。
涼山州委、州政府抓住契機,把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作為擺脫貧困落后,實現涼山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治本之策,加大投入,精心組織,全力實施。涼山民族教育事業實現了大跨越,特別是寄宿制教育特色鮮明,管理規范,為全國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樹立了典范,被教育部、國家民委譽為“涼山模式”。有了成功的經驗,第二輪“十年行動計劃”已然展開。
早在1986年,涼山州就把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的奮斗目標,開始實施分鄉(鎮)“普初”,分縣(市)推進“普九”工作。州委、州政府舉全州之力,積全民之智,聚八方之財,強力推進“兩基”攻堅;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族干部群眾發揚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精神,克服山高坡陡、環境惡劣、運輸不便等困難,采取“人背馬馱”的辦法運輸物資,開展“百鄉教育扶貧”活動幫扶學校,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建設學校。隨之創造的是一個又一個奇跡:2003年,全州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目標;2009年,全州17個縣(市)全面實現“兩基”目標;2011年,全州“兩基”高標準通過國檢。
但不是沒有困難,涼山畢竟還是全國成片貧困地區之一。教育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優秀師資的普遍缺乏;教育質量偏低;教育資源的失衡等等。一場新的教育攻堅,需要集合更多方面的力量。
2015年8月19日,省委書記王東明率省級部門在涼山州主持召開座談會,再次對大小涼山彝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部署。四川具體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貧在內的7個方面17條具體措施。就教育發展,涼山州將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支持在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全面免除3年幼兒教育保教費和3年普通高中學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支持大小涼山13個縣開展學前雙語教育;啟動實施五年一輪的中小學教師專項培訓計劃,實現全覆蓋。
2014年以來,中央、省、州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0.6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州累計投入州級以上資金42億元,建設校舍面積254萬平方米,中小學D級危房已全面拆除。目前,全州各級各類學校達2943所,在校生99.87萬人,教職工5.04萬人。其中,有24.51萬名學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全州開展彝漢、藏漢雙語教學學校618所,在校學生超過25萬人。州級財政每年還投入2000萬元用于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和職業培訓,每年選送4000名以上中職畢業生到內地29所優質中職學校就讀。目前,州內中職在校生達近3萬人。
毫無疑問,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乃至一個民族進步的希望,都寄托在教育這個根本之上。正如涼山州民族中學校長曲木史日所說:“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保障民族地區的安定。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精彩人生,走向幸福生活。”(責編:彭納)(圖/何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