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彭納
當音樂邂逅產業
· 文 彭納

漆黑的舞臺之上,一束追光燈突然亮起,站在舞臺正中的幾位工作人員,手拉手朝著觀眾席深深鞠躬。此時臺下,是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非常感激大家今天來到這里,和我們一同慶祝音樂之家三周年的生日!我們經歷過一開始只有幾個觀眾的演出;經歷過不分晝夜的裝臺,只為給大家呈現幾十分鐘的精彩;也經歷過自己動手裝飾劇場、制作道具、修改演出服,我們經歷過絢麗、經歷過孤獨,同時也在收獲……”
盛夏7月,滾滾熱浪席卷著整座城市,在東郊記憶這間叫“音樂之家”的小劇場里,掌聲和尖叫聲將火熱推向更高點。這個樂迷心中的“家”在7月16日這天迎來了自己三歲的生日。不僅如此,在此前文化部發布的《2016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手冊》中,“音樂之家”成為我省25個入選項目中的其中之一。然而,在這雙喜臨門的背后,卻是音樂邂逅產業的一次漫長探索。
為普及高雅藝術,讓更多老百姓走進音樂這個殿堂,三年前,四川交響樂團開始策劃一次全新的探索。他們要為音樂和樂迷們建一個“家”。經過考察,這個“家”最終落地東郊記憶,與“音樂之家”相同,三年前的東郊記憶也同樣處在尋求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良好接軌的十字路口。就這樣,兩個帶著同樣目的的項目,在成都這座城市扎下了根。
“其實最早,‘音樂之家’是朝著旅游產業這個方向發展的。”“音樂之家”的負責人道出了他們最早對于產業發展的構想。如同“麗江印象”等旅游產業品牌,“音樂之家”也同樣希望依托旅游產業,發展成為代表成都的一張藝術名片。“但構想之初,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旅游商演,必須風雨無阻,確保每天的演出。但對于歌舞劇的演員來說,嗓子卻需要充足的休息。”

熱情的樂迷。
這樣的矛盾,讓大家意識到調整項目發展方向勢在必行,最終“音樂之家”定位于“高雅藝術推廣平臺”堅持每周平均兩場演出。當舞臺搭建起來后,團隊又遭遇了新的困境。
對于音樂來講,觀眾才是滋養其茁壯成長的營養劑。為了吸引觀眾,建立固定的客戶群,“音樂之家”運營團隊的10多個工作人員,對園區進行了一次摸底,然而,摸底結果無疑給這個團隊重重的一擊。當5個小組匯總下來,整個東郊記憶園區內,只有30多人。這樣的現實并沒有擊垮這個團隊,相反激發出了團隊更大的熱情,在一邊使用微信和qq等社交媒體進行推廣的同時,他們還走出園區,到處發傳單,拉客人,將公園附近閑逛的市民一個個請到“音樂之家”來。為了迅速擴大影響力,“音樂之家”還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在推廣階段,憑借惠民卡,觀眾可以免費領取演出票,這樣的推廣不到一個月就見到了實效。漸漸地,到“音樂之家”窗口詢問的人多了起來,劇場里的空位也一場比一場少。基于此,“音樂之家”再次做出調整,開始銷售門票,項目的運營逐漸走上了正軌。
保守估計,“音樂之家”現在的粉絲數量已經達到5萬人。積聚起人氣的這個“家”,醞釀出了更大的發展計劃。
進入“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動力、速度結構將持續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需要有新的突破與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方面,音樂產業是聯動性最強、關聯度最大的產業,音樂產業的先導性、基礎性使其成為文化發展的重點產業,因而要以音樂產業帶動各個文化產業門類的全面繁榮發展。
——省文化廳廳長 鄭曉幸
僅300平米,容納200名觀眾的“音樂之家”,三年已帶給觀眾300多場視聽盛宴,“我們的演出都是要求不插電的。”“音樂之家”負責人解釋道,“這對表演者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功底不夠的演員,在這個臺上是會露怯的。”在帶給觀眾高水準演出的同時,“音樂之家”也從更深層次考慮了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展現的,不僅僅是高雅藝術,還要讓觀眾懂這些藝術,特別是下一代。”
因此,每逢有大戲要上演時,后臺就變成了現場教學的場地。觀眾們提前入場,走進神秘的后臺,看演員們如何一絲不茍將油彩涂滿整張臉;看“戰袍”如何一件一件披上身,這樣的互動,觀眾最“買賬”。隨后,更有觀眾提出,希望劇院能夠開課講授一些樂理知識,就這樣,交響樂團每一次演出前,指揮不僅要排練節目,還要“備課”,為樂迷講解演出曲目的創作故事等。隨著開課次數的增加,課堂內容逐漸豐富起來,除了講音樂之外,在欣賞音樂會時應該注意哪些禮儀、如何著裝等相關知識,也讓觀眾們大為滿足。
隨后,劇院以公益活動、精準扶貧為主,推出了“云端夢想”“用我的一天點亮一個希望”“親子義賣”“一家之言”等系列活動。還培養起了一批文化志愿者,許多音樂之家的會員,帶著孩子主動報名要求成為文化志愿者,一支幾百人的志愿者團隊逐漸成型。
在取得一系列突破后,“音樂之家”如何滿足觀眾更大的需求?這又成為了劇場面臨的新問題。這時,時任川交團長、文化廳副巡視員的石勇提出,“如果有個惠民聯盟就好了,僅靠我們一個團演不過來。”隨后,經過“音樂之家”團隊的爭取,省直五大院團牽頭,聯合其他演出場地和院團單位,“四川文化·院團聯盟”應運而生。


資源整合以后的各大院團和各演出單位都嘗到了甜頭,院團聯盟川劇院負責人喜上眉梢:“之前,我們演出常常遭遇上座率低的尷尬。但是院團聯盟成立以后,幾個院團可以聯合演出、場地也可以互通使用,大大節約了演出成本不說,還頗受歡迎,現在我們出去演出,基本場場爆滿。”
不僅如此,“音樂之家”還將惠民卡“賣”到了全省,目前,簡陽、南充、內江、遂寧、達州等地已經實現惠民卡全省聯網。以后,更多的觀眾有機會在家門口就欣賞到高水準演出。
夕陽西下,“音樂之家”的演出已經到了尾聲,意猶未盡的觀眾或坐或站,直到演員的背影徹底消失在舞臺上,大家才慢慢散去。這一場的演出對于“音樂之家”來說再普通不過,但藝術的種子已經播下,誰也不知,這顆種子會在誰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從文化部發布的《2016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手冊》來看,除“音樂之家”外,“集林演藝鎮”“花木蘭之游戲嘉年華”等也被列為重點演藝項目。
一個產業從生根到發芽再逐步開花結果,除了找準定位,用心經營以外,還離不開諸如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省已經將音樂產業作為龍頭文化產業大力發展。今年,省政府不僅專門召開了音樂產業發展專題會議,還成立了四川省音樂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而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更是推動這個產業前行的動力。
7月30日至8月3日,第五屆紅原大草原牦牛文化節暨紅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樂季“開唱”,活動上,杭蓋樂隊、黑豹樂隊、零點樂隊等160位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及樂手,齊聚最美紅原大草原為本次音樂季助陣表演。紅原雅克藏族少兒童聲合唱團也登臺亮相,向世界唱出草原上最純凈的好聲音;四川交響樂團也生動演繹出高雅經典與游牧草原的跨界交融之美。這項活動的開始也拉開了四川省春夏秋冬四季音樂節系列活動的序幕。
系列活動不僅讓世界聆聽四川,還伴隨著露營、美食、“名特優產品”展示展銷、文化活態展示等民俗體驗活動,讓大眾更了解四川。音樂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滲透力強,如果將其發展壯大,對我省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