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伯樞
一個諾獎專家的建議
文/梁伯樞

皮薩里德斯近照,張新偉(vivi)攝影
2月5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專程從英國飛北京,前來參加李克強總理與外國專家的座談會。作為座談會第一個發言專家,他被安排坐在總理旁邊,還在后來共進晚餐時與總理相鄰而坐繼續進行深入交流。
“我和總理聊了很多。他重視我的建議。”皮薩里德斯當面向總理就農業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市場建設等提出了建議。回到賓館,在接受本刊專訪時,繼續對年輕人就業創業、“互聯網+”解決失業問題、引進外國人才等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作為經濟學家,皮薩里德斯對中國并不陌生,他曾經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多次來中國參加活動。他的妻子魏麗華是在香港長大的四川女子,早年留學美國,也是他了解中國的好幫手。他的兒子也娶了一個中國女子。
“總理和我主要探討了農業的相關問題,比如如何提高農業的效率、如何增強城鄉之間的流動性?!逼に_里德斯說。
“從發達國家的標準來看,中國農業生產率還比較低,農業所占勞動力比例在30%左右,仍處于高位?!彼J為目前中國在農業領域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是農田地塊較小,資本投入不足;第二是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缺乏訓練有素的勞動力。他向總理建議,應該通過擴大地塊,更好地分配土地資源,通過農業機械化來提高農業整體的效率。
向國家領導人提供建言,對皮薩里德斯來說并不陌生。他現在仍是自己的國家塞浦路斯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該國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直接向總統就國家經濟相關問題提供建議或作專題匯報。盡管如此,這是他第一次與中國國家領導人面對面交流,當面建言獻策。
“中國自1990年開始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業領域人力資源轉移到工業及服務領域所支持的。”皮薩里德斯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轉型,是以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型,政府應該設法幫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領域,但是目前仍存在戶籍、教育、住房等制約因素?;谝陨纤伎迹豢跉饨o總理提了三個對策:第一,進一步放寬戶口制度,讓農村的流動人口與城鎮的職工享有同等的社會服務。第二,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訓,使他們能夠適應新經濟形勢下對更多技能的要求;否則,這些流動人口無法獲得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就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的割裂。第三,解決他們在城市的住房問題,政府應該采取必要的政策,包括提供保障性住房或者提供住房資金支持,這樣有利于構建好的勞動力市場。

2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與外國專家座談,圖為李克強(右)正在聽取皮薩里德斯(左)的發言(王泱攝影)
“我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他需要雇一些伙計。這些雇傭關系和其中的很多事情給我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后來我發現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這些勞動力市場的很多內在規律和奧妙,我真的很興奮?!痹谝淮尾稍L中,皮薩里德斯說起受父親影響,他從小時候便開始對勞動力市場產生興趣。后來也正是因為在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010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情況,盡管皮薩里德斯并沒有像對歐盟那樣進行過長久的研究,不過,他清楚目前中國大多數的就業機會都是由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所創造的。他向總理建議:中國勞動力應該向有潛力的民營企業傾斜,而不應該將民企放在相對國有企業不利的地位。比如說服務業,他認為,這個行業將產生大部分新的就業崗位?!胺疹I域大多數是私營性質的中小企業,如果管制過多就會減少技能較低者找到工作的機會,從而導致高失業率?!?/p>
“中國失業者,尤其是流動人口失業者,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家庭支持的。在新的城市經濟環境下,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應該發揮社會化支持作用,包括失業保險、低收入保險、養老金?!逼に_里德斯對總理建議說。在他看來,流動的勞動力、靈活的企業環境、政府支持下強有力的社會保障體系三者組合,是構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最佳途徑。
年輕人就業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希臘、西班牙25歲左右的年輕人有一半以上沒有工作。在中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也非常之大。
“人們希望大學生一畢業就找到與所學知識對口的工作,然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皮薩里德斯多次表示,他一點也不擔心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些年輕人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找到他們最適合的工作,他鼓勵年輕大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多接受培訓。
有人批評,中國高校教學與社會嚴重脫節。皮薩里德斯稱自己并不十分了解中國教育的真實情況,同時也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叭绻銓W的是歷史、文學、藝術、新聞,但是你畢業后從事了制鞋業,這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愿意一生都只了解有關鞋的知識嗎?那樣的話就太無趣了?!贝髮W教育或學校教育目的在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中國政府倡導年輕人去創業,有人擔心,連工作經驗都沒有就去創業肯定要失敗。對這個問題,皮薩里德斯的回答是:“根據概率論,創業有60%的可能性會失敗,但是只要不留下創傷,年輕人承擔這種風險并非壞事?!?/p>
在這方面,他認為美國要比歐洲好,甚至連中國也比歐洲要好?!霸诿绹?,年輕人樂于創業,建立新公司,希望最終成為像Facebook這樣了不起的公司。一旦失敗了,他們只是哈哈一笑:我努力做了,然而我失敗了,接著再做別的。但是在歐洲,如果你一次嘗試失敗了,幾乎相當于切斷了其他的資金來源。這給你留下創傷。歐洲的創業環境并不好,歐洲年輕人經歷的風險較少。”
皮薩里德斯接著介紹說,目前世界前20的創業公司,都是由小人物甚至大學一年級學生白手起家發展起來的,這其中只有1家創辦者是歐洲人,而有4家是中國公司?!肮膭钅贻p人創業、承擔風險,也可以說是個好主意?!?/p>
一直以來,全球勞動力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有崗位空缺而找不到合適的人。另一方面,求職者想工作卻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如果實現“互聯網+”,這種現象是否就能夠消除呢?皮薩里德斯稱:“這正是我目前在開展的研究。”
總的來說,他認為,互聯網對求聘雙方的結合會起作用,但不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互聯網不可能像面對面那樣,完完整整介紹清楚一個人或一份工作。
“如果有人需要經濟專家,我對這份工作感興趣,我該如何在網上描述我自己呢?我只能描述我獲得的學位,曾經做過的工作,然后便會開始說那些人們常說的愚蠢詞語:積極性高、工作努力……但是招聘機構又怎么知道我說的是真的呢?我也無法展現在工作中呈現出怎樣的一種工作狀態。所以,我認為互聯網并不能完全解決這一問題,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同理,對工作崗位描述也是一樣,盡管可以在網上發布很多文字,還可以附上圖片,但是仍不能讓求職者完全弄清楚這個崗位的全部含義。
“英國為什么能夠吸引你長久留在倫敦從事研究工作?”
“這個話題說來話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我也有其他選擇,比如美國哈佛大學,最終選擇它是因為我想在歐洲生活。我完成學業以后,自己的國家塞浦路斯的政治情況非常不好,國家四分五裂。于是選擇待在英國,希望看到塞浦路斯的政治狀況能夠有所好轉,后來慢慢地就喜歡上在英國工作和研究。” 皮薩里德斯回憶說,“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國家,前兩三年并不容易。頭兩三年我幾乎是被迫留在英國,因為我自己國家的政治狀況非常糟糕。有一段時間,我曾打算回塞浦路斯。后來我開始了一項關于歐洲勞動力市場的研究,范圍涵蓋整個歐盟。歐洲研究委員會為研究提供的資金支持非??犊拇?,我就留在英國,把時間花在歐洲研究委員會贊助的有關歐洲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上,直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了我目前的主要工作?!?/p>
歸納起來,皮薩里德斯之所以留在英國,主要出于以下考慮:一是自己國家不穩定,二是英國擁有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平臺,三是歐洲有充足的研究經費支持。
那么對于中國呢?中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吸引皮薩里德斯這樣的人才來華工作呢?
談到吸引外國人才,皮薩里德斯認為全球人才存在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如果一個國家能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做研究或課題,或者使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事能在某個方面產生影響,那就能吸引到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包括像他或他認識的同行。
“充足而自由的研究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能感受到其他人真正重視自己的研究,而不是曇花一現,這些條件結合起來,就會吸引到外國人才?!?他笑著說,“我和總理進行交流的時候,他提到了一個當前經濟問題,像這樣的問題就會吸引到關注勞動力市場的專家,但是需要給專家時間來進行研究,比如說6個月等等,因為卓越的研究需要慢慢來?!保ㄆに_里德斯專訪錄音翻譯整理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