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小波
天津市“十三五”時期國稅收入形勢展望
◎文/顧小波
該文以天津市經濟總體保持穩定發展態勢為前提,總結分析“十二五”期間經濟與稅收相關變化特點,考慮未來經濟稅收方面重大改革事項可能帶來的影響,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分析預測“十三五”時期稅收收入形勢。
十三五;國稅收入;形勢
“十三五”時期,天津市國稅收入將會延續規模持續擴大、增速保持適度、質量逐步提升、對地方財力貢獻比重增加的良好發展態勢。預計2020年國稅收入可達到3000億元左右,約是2015年稅收收入的1.8倍;國稅征收的天津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超過1000億元 (其中增值稅地方收入根據 《關于印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后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26號)測算),是2015年收入的2倍以上,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17.6%升至2020年的25%左右。
“十二五”時期,天津市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多年積蓄的能量持續釋放,為天津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和稅源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一)“三駕馬車”創造持續需求,拉動稅源稅收增長動力充足
從“十二五”時期來看,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動力結構逐步優化,消費與投資逐漸成為拉動經濟稅源增長的駕轅之馬,消費與投資增幅均超過經濟增速,年均增速基本保持15%左右。“十三五”時期,天津市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趨勢,預計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左右,擴大需求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方式,消費對經濟貢獻比重穩中有升,投資貢獻保持基本穩定。消費需求持續擴張、前期投資效應逐步顯現都將為稅源稅收持續增長提供基本保障。同時,保持出口穩定也將促進天津市稅源稅收的有效增長。
從重大項目稅源支撐來看,3D打印和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國產CPU及操作系統研發;海工裝備研發制造;空客A330及零部件配套建設;國能、恒天、華泰、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一汽-大眾、一汽豐田、長城汽車等節能整車研發制造;現代物流設施建設;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服務業基礎設施投資等一大批項目已陸續在津落地,從而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稅源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二)產業轉型升級,優質稅源創稅能力增強
“十二五”時期,天津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革成效明顯,“三二一”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優質稅源建設格局不斷優化。其中,服務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服務業稅收增速達到11%(剔除“營改增”因素,如含“營改增”稅收,平均增速15%),超過傳統制造業3.2個百分點。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十大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科技型小巨人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累計實現稅收1300億元,占全部稅收的16.6%。民營經濟稅源彰顯活力,對全市經濟總量貢獻超過4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30%。
隨著天津市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筑現代產業新體系,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和稅源建設,預計到2020年,創稅能力較強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55%;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強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逐步成為稅收來源的支柱產業。5個超5千億元產業集團、10家千億級總部企業、100家百億級龍頭企業,5000家小巨人企業,5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產業集群構成的優質稅源主體,成為帶動稅收增長的主力軍。
(三)五大機遇疊加優勢逐步顯現,地域稅源比較優勢突出
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試驗區創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濱海新區開發發放、“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等五大戰略深入實施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相比而言,天津市五大機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疊加,區域比較優勢明顯,能夠吸引其他地區稅源落戶天津,為稅收增長提供后續動力支撐。濱海新區依然是天津經濟稅源發展的強大動力引擎,龍頭帶動地位牢固,2015年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達到12.4%。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域,彰顯旺盛創新活力,2015年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達到29.1%。同時,中國(天津)自由貿易區蓬勃發展,自2015年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運行后,截至年末注冊登記稅源企業達到2.8萬戶。其中,掛牌后新增登記戶數1.2萬戶,累計實現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7億元,占全市比重12.5%,同比增幅達到25.6%,高于全市同口徑收入增幅20.1個百分點,成為天津市經濟稅源建設新亮點。
(四)稅制改革減稅激勵效應,加快潛在稅源轉換現實稅源
“十二五”期間,隨著稅制改革穩步推進,鼓勵創業、支持創新、改善民生等減稅優惠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企業納稅負擔明顯減輕,僅2015年天津市國稅累計減稅 424.4億元,20.7萬戶納稅人獲益,減稅激勵效應有效發揮,對經濟貢獻增量218.5億元,增加就業6.1萬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稅制改革的攻堅階段,伴隨“營改增”全面實施和其它稅制改革措施逐步落地,減稅規模將超過“十二五”時期。從長期來看,短期減稅能夠更有效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促進潛在稅源形成現實稅源。如“營改增”全面落實,打通了相關產業的增值稅稅收抵扣鏈條,
減少了因稅制不同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輕了企業納稅負擔,促進了服務業經濟稅源發展。
“十三五”時期,天津市既面臨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同時也需應對國內國外的嚴峻復雜環境的挑戰。但總的來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保持良好向上的發展態勢,發展的內涵和條件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國稅稅源建設基礎將更加堅實,稅收與經濟間關系更趨協調,稅收收入將保持適度增長,稅收規模將邁上新臺階。
(一)從定性角度判斷,“十三五”時期稅收收入將在波動中保持適度增長
1.經濟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稅收增長形勢基本面總體向好。“十三五”期間,全球經濟復蘇態勢難以明顯顯現,國際需求低迷現狀也難以迅速扭轉,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延續,國內外的嚴峻經濟形勢增加了天津市重化工業結構調整艱巨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稅稅收增長,稅收收入高速增長景象將難以再現。但由于天津市經濟總體上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支撐稅收收入增長的動力逐步轉換接替等有利環境,稅收收入依然可以保持中速增長態勢,增幅呈現總體回落且起伏波動加劇狀態,預計會呈現先低后高逐漸回升趨勢。特別是隨著一汽大眾整車制造、減速器制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投產形成有效稅源,2018年前后稅收收入預計會有接近甚至超過經濟發展的增幅,成為區分前后兩個時期的拐點。
2.稅制改革步伐加快,國稅稅收征收范圍擴大將增加稅收收入。“十三五”時期,國地稅征管職責范圍將根據稅制改革進程進行調整,相應增加“十三五”稅收收入形勢預測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但從總體上判斷,調入國稅系統征收范圍的稅收總量遠大于調入地稅系統征收的稅收總量。如現已全面實施“營改增”,將建筑安裝、房地產、金融保險、生活服務業等行業轉為繳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部分稅目消費稅、車輛購置稅等稅種征管工作也有可能會在國地稅之間進行調整。預計企業所得稅調整會增加國稅部門征收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均屬于中央級收入,預計調整不會減少國稅部門征收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基數。
(二)從定量角度來分析,稅收收入 (不考慮稅改因素)將會保持略低于經濟發展的中速增幅
1.根據經濟稅收歷史數據間的關聯規律推算,“十三五”時期稅收收入增幅區間大體在5%至7%之間。“十三五”稅收收入趨勢展望主要參考經濟發展趨勢、宏觀稅負水平、經濟稅收間內在相關系數、稅收收入歷史增長規律等依據。根據天津市“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的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速度等指標,同時綜合分析天津市稅收運行特點,遵循從經濟到稅收的原則,利用天津市歷年經濟稅收間的數量邏輯關系,選擇運用符合經濟稅收間關聯規律且能夠更貼切反映“十三五”稅收變化趨勢的計量模型對稅收收入進行預測。具體方法包括宏觀稅負測算法、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法等方法。
“十三五”稅收收入增幅測算結果如下:依據宏觀稅負測算法預計稅收收入平均增速為6.8%;依據經濟稅收間歷史關聯規律測算(回歸法)的平均增速不足6%;采用時間序列方法中的指數平滑法測算的稅收平均增速為3.4%。綜合分析上述測算結果,充分考慮各模型的優劣性,按照可參考程度賦予各方法測算結果不同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最終測算得出2020年預計稅收總量為2148億元,平均增速5.8%。
2.綜合考慮稅制改革因素,“十三五”末期國稅收入有望達到3000億元。根據稅制改
革總體安排,2016年5月1日取消營業稅,建筑安裝、房地產、金融保險、生活服務等行業改征增值稅,從而形成國稅稅收的重要稅源。2015年,上述四行業征收營業稅491.5億元。此外,如果地稅征收的部分企業所得稅轉由國稅部門征收,也會有效擴大國稅征管稅源基礎,2015年,地稅征收的企業所得稅149.1億元。依據上述測算結果,綜合考慮稅制改革影響,充分估量優惠政策減稅規模和期間也會有部分稅源轉由地稅部門征收因素,預計2020年國稅部門稅收收入將接近3000億元,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對天津市地方財力貢獻率由2015年的17.6%提升至25%左右。
上述預測主要基于對當前經濟稅源發展趨勢的判斷和經濟稅收間關聯規律的總結。隨著深化改革進程加快,國際國內總體環境可能將更加有利于天津市經濟發展和稅源建設。因此,國稅稅收收入很可能會隨之實現更快更好的增長,稅收收入總量跨越3000億元新臺階存在較大可能性,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有可能突破1100億元。
(一)嚴格依法征稅,切實提高稅收收入質量
嚴守依法行政主線,嚴格貫徹組織收入原則,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杜絕虛收行為,努力將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稅收收入,保證經濟發展與稅收增長相協調。全面落實國稅總局構建新型稅收收入管理體系的基本思路,實施稅收收入目標管理,完善機制,健全制度,強化預測,加強監控,提升對稅收收入的管控能力。進一步完善收入質量評價制度,加強收入質量監控分析,進一步提高稅收收入質量,促進經濟稅源與實際稅收相契合。
(二)貫徹稅制改革,積極促進經濟稅源建設
深入分析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稅收收入的影響,認真落實、穩步推行“營改增”等稅制改革措施,積極主動發揮和拓展稅收調控引導職能作用,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推動天津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天津市經濟發展,優化稅源結構。同時,全面貫徹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依法依規進行減免稅管理,應退盡退,應抵盡抵,最大程度地減輕納稅人負擔,全力扶持小微企業成長,支持創業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涵養培育稅源。
(三)強化稅收征管,有效堵塞稅收管理漏洞
進一步提升稅收征管水平,持續推進稅收征管改革,總結稅源管理的基本規律,深入分析稅收征管工作存在的問題根源,以防控風險為主要目標,針對重點稅源、大企業、國際稅收等不同類別納稅人和涉稅事項,制定完善風險指標體系,提升風險分析識別的準確性,提高風險應對管理的有效性。建立稅收征管綜合信息應用系統,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獲取和利用第三方涉稅信息,深化涉稅數據分析,準確查找稅收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運用納稅評估、專項核查、稅務審計、稅務稽查等措施,加強事中、事后環節風險管理,促進堵漏增收。
(四)開展國地稅合作,全面構建優良納稅環境
全面貫徹《國地稅合作工作規范》要求,切實加強與地稅局的深度合作,優化和整合辦稅服務資源,聯合為納稅人提供涉稅服務,實現宣傳、服務、執法的有機融合。進一步落實國家簡政放權政策,簡化辦稅流程,減少審批程序,提高辦稅效率,減輕納稅人負擔,暢通辦稅渠道,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要按照稅制改革的進度要求,及時開展稅收政策宣傳輔導,確保納稅人依法合規申報納稅,充分享受政策優惠。
責任編輯:傅延懌
F812.42
A
1006-1255-(2016)10-0011-04
顧小波(1960—),天津市國稅局副局長。郵編:3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