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永春 郭曉穎 李雨桐
國有文化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文/林永春 郭曉穎 李雨桐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和人均GDP的逐漸提升,居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文化企業步入發展的大好時期。文化企業具有輕資產、重創意的特點,這使得融資能力成為其取得競爭優勢,獲得長足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深入調查國有文化企業,發現其存在融資過于依賴傳統融資渠道、股權融資形式仍顯單一、內源融資匱乏等問題,提出拓寬國有文化企業融資渠道,促其轉型成長的對策建議。
國有;文化企業;融資渠道;拓寬
黨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設擺在“五位一體”戰略突出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近五年,我國文化產業規模增加值同比增長幅度均大于10%,漲幅速度也已經超過了 GDP。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5829億元,同比增長14.74%。與此同時,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連年呈上升態勢,截至2014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超1.3萬戶,同比增加9.5%;從業人員近130萬人,同比增加7.8%;資產總額近2.7萬億元,同比增加18.1%。全國國有文化企業2014年利潤總額實現1122.5億元創收,比上年增加3.8%;凈利潤達到977.7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3%。總體來看,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經營范圍不斷擴大,收入和利潤連年增長,發展前景總體較好。
然而,文化產業有其獨特之處,向來以輕資產、重創意為特征,存在著大投入大產出,小投入無產出的現象。另外,國有文化企業面臨眾多挑戰,首先是其總體發展固然較快,但“散、弱、小”的問題還沒有獲得根本的解決,規模范圍、自身實力不僅與國際知名文化企業有很大差距,還與部分發展較好的民營文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其完成
轉制時間不長,還沒諳熟市場經濟,經驗不足。第三是其重點發展領域在傳統文化上,與目前的高新科技融合程度不佳,迫切面臨著改造技術和升級轉型的任務。由此,融資渠道的拓寬成為國有文化企業可連續發展的主觀動力和客觀需要。
(一)過于依賴傳統融資渠道
資料顯示,中央財政從2011年到 2015年共四年時間,一共支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為37.91億元,助力中央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從而促進文化產業全面振興。中央財政于2015年10月安排文化產業發展資金50億元。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一共支出242億元,扶持4100多個項目。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十二五”期間一共支出202億元,扶持3500多個文化項目。其中,國有文化企業占很大一部分。為加強保護以及合理利用,2015年11月12日,中央財政共支出文化遺產保護補助資金81.1億元用來保護國家文化遺產。11月18日,財政部又發布政策,中央財政再次支出2015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7.31億元用來大力支持67家中央文化企業著手開展的九十多個項目。前前后后將近百億。可見,國家對于文化產業尤其是國有文化企業的資金支持非常可觀,但這也使得很多國有文化企業過于依賴國有資本金補助。
(二)股權融資方式仍顯單一
在股權融資中,整體上市、剝離或者借殼是國有文化企業普遍采用的三個方式。由于文化產業自己想要在資本市場融資有一定的產業限制性,所以一般采用借殼上市。和直接上市相比,借殼上市能夠規避相關部門一系列審查,因此也減少了上市的時間,降低了交易費用,能夠迅速上市,得到大量資金支持。例如筆者從證券之星網站了解到部分國有文化企業上市以來的融資情況:新華傳媒總計募資27.59億元、湖北廣電總計募資8.97億元、時代出版總計募資6.18億元、浙報傳媒總計募資共25.68億元、博瑞傳播總計募資13.26億元。可見股權融資有效解決了國有文化企業長線投資的部分資金缺口。但是,文化傳媒企業自身擁有各種局限,使得很多方面的融資方式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不管是和外國的文化產業還是我國的其他行業比較,它的融資方式和渠道都仍顯單一。
(三)內源融資匱乏有待增強
基于文化產業具有“輕資產”的特殊性質,不像生產企業等用廠房設備等來抵押的獲取信貸融資,雖然銀行貸款也是國有文化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籌資方式,但它現實的籌資規模有一定的限定。而且文化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資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很多條件的局限,這樣使得國有文化企業大范圍的融資效率不高,造成內源融資無資可融。筆者從證券之星網站了解到的電廣傳媒(000917)和新華傳媒(600825)負債與總資產直方圖,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新華傳媒最新負債 137850.09萬元,總資產 395937.78萬元,負債占總資產比例高達34.8%。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電廣傳媒最新總資產1996425.13 萬 元 , 負 債862744.84萬元,負債占總資產比例高達43.21%。這是現在很多國有文化企業面臨的問題,其自有資金在資本總額中占比一般低于30%,預示著企業的內源融資能力十分低下,新的生產經營資金很大一部分依靠外源融資,而且渠道方式單一,導致很大部分資金都是靠負債融資實現的,負債比例甚至高達50%以上,企業擁有太多負債,造成內源融資機制形成困難較大。
(一)拓寬國有文化企業融資渠道
1.資本市場再融資
并購重組有混合、縱向和橫向之分,它是企業成長中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方式。縱覽全球的文化產業發展,迪士尼、威望迪等文化產業的全球引領者已經在并購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典范,它們是文化界的航空母艦,而這一切大都是經過了一系列的混合并購慢慢發展起來的。利用已經上市的國有文化企業這個平臺,增發、配股調動市場資本金,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動企業的并購重組,實現資本市場再融資。
2.利用債券市場融資
滿足資格的國有文化傳媒產業可以發行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籌資工具等方式增加籌資規模,使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債券比貸款的成本要低,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比信貸更有優勢。而且它的發行利率一般都低于貸款的利率,對于規模較小,經營狀況佳的國有文化企業來說,將企業債券作為一種融資模式是一個很好地選擇。而對于大型國有傳媒企業,它規模較大,資信較好,可以將資產打包發行債券,帶來的融資資金也十分可觀,有效解決企業發展壯大所需的資金。
3.引入國外資本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起點低,文化企業以國有為中流砥柱,我國應加快轉制改革,積極促成國有文化企業上市融資。中央企業想要打造大型企業集團,可以整合全國各地的地方國有企業,通過投資參股等方式聯合各地的國有文化企業,形成頗具規模、資信良好的國有文化集團。另外,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也應及時跟進,政策激勵大型文化集團發展國際商業市場,美國的好萊塢和迪士尼等成熟的經營軌道和成功經驗都值得我國的文化企業認真學習和效仿。
(二)創新國有文化企業融資方式
1.巧用眾籌融資方式
國有文化傳媒公司有良好的形象和保障,如果大膽巧用眾籌平臺融資,可撬動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解決自身的融資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風險,更加在融資上減少了成本、降低了難度。例如眾籌產品《狼圖騰》,它背后的投資者就是每一個購買此產品的觀眾。阿里巴巴與國華人壽共同開發眾籌產品,僅用了幾天時間就籌集到上億資金,有近20萬人參加,其中最大的眾籌額是900元。還有音樂創作,書籍出版等很多文化創意缺乏資金支持,都可以通過眾籌平臺,撬動大眾資本,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2.創新金融機構融資方式
金融機構可大力創新其融資方式,開發新型金融產品。例如,可加大訂單融資、并購、知識產權抵押、供應鏈等貸款業務的推廣,加大對文化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一是務必重視創新者和管理者,重點審核公司管理能力、經驗業績、專業團隊以及核心人員的情況,把不同的電影打包起來,利用聯合貸款、版權抵押擔保和實際管理者保證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資金貸款。二是聯合中心企業,聯合中心企業產業鏈上的上家下家中小型文化傳媒企業提供支持。例如:可以將電視劇組對于電視臺的應收賬款進行供應鏈融資,工行創新推出的“影視通”產品就為《借槍》、《木府風云》等眾多電視劇組進行融資貸款支持。
3.創新引入PPP模式
依靠未來預期收益這點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是非常好的切入點,輕資產重創意,就是靠著對項目創意的預期收益來做資本融資。對于國有文化產業來說也是一個契機,國有文化企業可以更好的拿到政府項目,在國家大力扶植中小文化企業,私營企業的時候可以借助他們的力量或者民
間財力的支持,共同完成項目。公私合營可有效避免社會資本的短視行為所帶來的風險,政府看中文化和商業的均衡發展,社會資本也可得到長期穩定的收益,實現共贏。
4.創新嘗試資產證券化
電影的特許權使用費也有融資先例,但在我國還屬于摸索起步階段。對于國有文化企業來說,可以大膽嘗試,將企業應收賬款、特許權使用費、無形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等重組形成資產池,經過LPV中介打包增信后資產證券化。2016年,在國家提倡一帶一路的大環境下,資產證券化將有望助力供給側改革,引導實現實體經濟和金融資金的無縫對接。資產證券化能夠幫助國有文化企業規避資產負債率限額,有力的規避財務風險,實現“去杠桿”;資產證券化的資產—證券現金流匹配籌資模式,能夠使得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實現“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做到“降成本”。
(三)注重國有文化企業內源積累
增強國有文化企業資本運營。當今企業發展壯大的路徑之一就是資本運營,對于國有文化企業來說它的好處在于能夠使得其資產結構優化,大幅提高投融資的效率,促使企業迅速壯大。按照優序融資理論不難得出我們應當重視內源積累,它成本低且風險小。常用的內源融資方式有以下三種:一是保留盈余,拿出本期的未分配利潤中的一部分資金用來發放現金股利,以實現資金再利用的融資方式。二是定額負債,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常態化的中短期負債,可轉化為企業流動資金的融資模式。三是計提折舊,既遵循會計的謹慎性原則又符合資產使用的規律,還可以增加當期現金流。筆者認為應給予國有文化企業留下更多的留存收益以及更多的資金自由支配權,讓國有文化企業內源有資可融,并成為其重要的融資方式之一。
[1]李慧.提升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途徑[J].理論探索,2012(2).
[2]胡惠林,王婧.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CCIDI)[R].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
[3]苗輝.傳媒公司如何突破發展瓶頸[N].企業家日報,2015-1-12.
責任編輯:解忠艷 曲 寧
F276.1
A
1006-1255-(2016)10-0061-04
林永春(1964—),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郵編:300222
郭曉穎(1993—),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郵編:300222
李雨桐(1995—),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大三學生。郵編: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