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斌 /甘肅創新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環境影響評價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李子斌 /甘肅創新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摘 要】文章先對環境影響評價與環評制度作了簡要分析,然后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作了分析,最后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對可持續發展的實質作用作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環境;評價;經濟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特別工業革命以來,高速發展的經濟是以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為代價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難題。我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把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從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引入環境影響評價到1979年正式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久高速發展的有力杠桿。
1.1環境影響評價是指一種科學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技術手段,它分析預測擬實施的有關決策、規劃或者開發建設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并提出預防方式或減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對策措施。
1.2環境影響制度是國家通過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規范性文件的形式確立的對環境影響評價活動進行規劃的制度。
可持續發展是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定律,應用到作為有機整體的人與自然環境系統,滿足人類需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閘”、“調節器”和“殺手锏”,同時也是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結合自己從事環評工作的實際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環評對可持續發展的實質作用。
3.1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環境影響評價是規劃制定和項目建設所必須履行的前置性法律手續,作為環評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政策來判斷擬建項目是否符合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政策,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項目堅決不予環評,把好項目選擇觀,從源頭上遏制該類項目建設,避免資金浪費和環境污染。
環評工作要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及時了解國家及我省相關行業準入政策,如當前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出現明顯過剩,我省中藥加工、食草畜加工等行業產能也出現明顯過剩,對上述行業項目進行環評時,要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和我省相關政策,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對與產能過剩行業要限制環評或禁止環評,以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優化,使過剩資金轉入其它薄弱行業。
3.2是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重要“關口”
3.2.1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要依此確定不同區域的環境“準入門檻”,例如我省甘南地區,屬于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就屬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在上述區域進行環評,作為環評工作者要對不利于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開發建設活動限值環評,對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生態平衡的項目要積極予以環評支持;對于禁止開發地區,禁止一切不符合規定的開發活動的環評,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環境,同時可以因地制宜地提高各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3.2.2環評工作者可以通過環評優化項目生產工藝、選線選址,淘汰落后工藝,更好地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西氣東輸工程,作為國家十一五期的重點建設項目,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原設計中管線要穿越阿爾金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緩沖區,按“四不準三限制”的環評要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不準新建項目,使其選線向北移近200公里,避開自然保護區,優化了選線,即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沒有限制經濟發展,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
3.2.3通過環評可以控制新污染源和促進老污染治理,統籌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統籌行業發展與污染控制,統籌“增量”控制與“存量”調整,在改建、擴建項目環評中,要促進“以新帶老”治理污染,實現“增產不增污”、“增產減污”。對不能達標排放或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規定的企業,堅決不批新上項目。在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的區域,新改擴建項目必須提出污染物總量削減的替代方案,在“三同時”竣工驗收中嚴格落實,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準投產使用。例如,我從事的通渭縣集中供熱工程環評,就是“以新帶老”的典型事列,通過新建集中供熱工程,取締縣城眾多環保不合格、熱效率地下的小鍋爐,實現了“增產不增污”的環境效益和節能降耗的經濟效益。
3.2.4通過環評可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目前我省已被國家批準為循環經濟示范區,通過環評可以執行清潔生產標準,推行清潔生產,推廣綠色技術,最大限度地節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控制有害廢物產生,將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落實到具體項目中,體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推動我省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例如我從事的張掖晉昌源洗煤項目環評,洗煤廢水的循環利用和零排放,符合煤炭才選業清潔生產標準,減少污染的排放,實現了清潔生產。
3.3.是防范環境風險,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穩定器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后,國家環保部通過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排查石化企業的環境風險,通過風險評價提出環境風險減緩措施和風險應急預案,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我省今年也重點排查了礦山尾礦庫的風險問題,通過環評對全省十幾個病險尾礦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并提出了風險應急預案,為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添磚加瓦。
3.4是公眾參與的重要平臺
環評中的公眾參與環節,是環境保護與民眾環評意識雙向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公眾參與,使民眾了解擬建項目的污染治理措施和環境影響,使民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結合民眾的合理建議,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完善環評中的污染物治理措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例如廣州番禹垃圾焚燒項目,公眾參與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環評工作者要合理選取公眾意見,摒棄不合理的建議,既不能讓公眾參與成為扼殺好項目的“殺手锏”,也不能讓公眾參與成為一種形式,對合理的民眾意見置之不理。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是密不可分有機整體、協調統一的。通過環評可以有效防治環境污染、實施清潔生產、實現循環經濟和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因此,環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環評工作者,要用好環評這把雙刃劍,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