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財經
“與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首席執行官(CEO)相比,更多的中國CEO認為創新是實現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這是畢馬威最新發布的《中國首席執行官2016展望》調查報告中的主要結論。畢馬威國際主席JohnVeihmeyer認為,盡管面臨著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社會環境,受訪的CEO仍然以企業業務的增長為重心,通過轉型、高新技術和專業人才來增強其業務能力,以應對未來挑戰。中國CEO對自身業務的增長前景充滿信心。報告顯示,近半數的中國CEO將“新產品”列為未來三年最重要的增長來源。此外,中國的受訪者把“開發新產品”、“提高數據分析能力”、“物聯網、機器對機器技術、工業互聯網或其它技術”作為未來三年進一步投資的前三大領域。與此同時,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CEO認為國內市場是其最重要的市場,緊隨其后的是東盟(37%)和美國(33%)。(摘自經濟參考報)
近日,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2016年度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工作的通知》,旨在促進外貿回穩向好、提質增效,改善外經貿發展環境。通知提出,2016年度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其中,在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領域,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及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鼓勵擴大先進設備和技術、關鍵零部件產品進口等。在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領域,將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包括鼓勵試點地區進口國內急需的研發設計、節能環保和環境服務等。在引導有序開展重點領域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資等業務領域,將鼓勵根據國家有關重點規劃,圍繞鐵路等交通運輸、電力、通信設施、礦產資源 、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農業、林業領域,開展互利共贏的對外承包工程及境外投資業務。(摘自中國證券網)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要求,財政部制定了《法治財政建設實施方案》,力爭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財政法律制度規范體系、高效的財政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財政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財政法治保障體系。方案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推進法治財政建設,對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方案提出了深入推進財政行政審批改革、推行財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收費清單制度、完善財政宏觀調控、加強重點領域財政立法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摘自財政部網站)
新華社7月18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完善企業自主決策、融資渠道暢通,職能轉變到位、政府行為規范,宏觀調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資體制。意見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資項目審批范圍大幅度縮減。意見明確了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一是改善企業投資管理,充分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二是完善政府投資體制,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三是創新融資機制,暢通投資項目融資渠道。四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綜合服務管理水平。五是強化保障措施,確保改革任務落實到位。(摘自新華社)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7月19日在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透露,經過2個多月積極推進,廣東東莞市、上海浦東新區等12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的實施方案完成報備,標志著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工作全面啟動。各地試點實施方案充分體現了中發13號文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市場配置資源新機制、經濟運行管理新模式、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工作目標。在探索推進國際投資合作新方式方面,各試點地區積極推進外商投資項目“簡放服”改革,改革招商引資工作機制,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探索國際產能合作新路徑。在探索形成各類開發區(園區)協同開放新機制方面,試點地區普遍對各類園區先行先試政策進行整合,創新園區發展體制機制,釋放改革試點的“集成效應”。(摘自經濟參考報)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明確了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政策措施,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到2020年,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重點領域融合取得重大進展,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領域資源共享體系、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軍隊保障社會化體系、國防動員體系。(摘自證券日報)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7月23日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稅收高級別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正通過營改增和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以及加快所得稅和房地產稅改革等措施,不斷推行兼顧創新和共享的稅收政策。對于鼓勵創新的稅收政策,重點在兩個方面推進稅制改革,一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即把遺留的金融、建筑、房地產、生活服務業等行業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鼓勵行業細化分工和創新;二是推出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包括給予研發企業和研究機構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同時,他強調中國的稅收政策還力求兼顧公平和共享,如實施起征點政策將稅收優惠惠及更多小微企業。不過,樓繼偉坦言,目前這一政策執行過程中尚有漏洞,從兼顧包容性和公平分配的角度看,更有效的稅收政策還是推進所得稅和房地產稅改革。(摘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7 月28日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稅務總局日前修訂發布《出口退(免)稅企業分類管理辦法》,將從今年9月1日起對出口企業實行差異化管理,一類企業出口退稅可獲得優先辦理并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據悉,新辦法對出口企業的分類認定標準進一步細化、明確,通過納稅信用級別、稅收遵從、凈資產等一條條“硬杠杠”,將出口退(免)稅企業分為四類。據稅務總局貨物勞務稅司負責人介紹,新辦法還明確,將納稅信用為C級或尚未評定納稅信用級別等五種類型的企業評定為三類;將納稅信用級別為D級、列入國家聯合懲戒的失信企業、海關企業信用管理類別認定為失信企業等九種類型的企業評定為四類,發揮分類管理督促先進、鞭撻后進的作用。(摘自經濟參考報)
記者7月29日從國家工商總局獲悉,工商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國務院法制辦等五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加快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確保10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根據通知,在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基礎上全面實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整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加載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不再另行發放。2018年1月1日前,原發證照繼續有效,過渡期結束后一律使用加載統一代碼的營業執照,未換發的證照不再有效。取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的定期驗證和換證制度,原有驗證和換證要求企業報送的事項經整合后納入企業年度報告內容,由企業自行報送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摘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8月2日介紹,1-5月,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試驗區共設立企業69177家。其中,內資企業65117家,注冊資本19520億元人民幣;外商投資企業4060家,合同外資3086億元人民幣。4個自貿試驗區各項試點任務全面鋪開,總體方案實施率超過90%。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備案新設的外商投資企業4030家,占比達99.3%。這也意味著,自貿區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幾乎均采用了備案的方式。另據介紹,四個自貿區也形成了新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目前,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已會同有關部門及四省市總結形成了新一批改革試點經驗建議,將在經過第三方評估,并履行必要程序后,推廣實施。”沈丹陽會后對記者表示,新一批試點經驗的復制推廣時間有望在1-2個月內。(摘自中國證券網)
DOMESTIC FINANCE &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