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興
資源開發與業態拓展相促進,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帶
◎胡林興
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民生產業,已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甌海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產業基礎雄厚扎實,如何整合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甌海特色文化產業,對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區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逐步加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區文化產業總產值約為20.3億元,占GDP比重的4.5%;實現產業增加值5.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比全市高出3.1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的1.17%。
大羅山和澤雅紙山坐落甌海東西兩端,溫瑞塘河橫貫甌海全境,在地理形態上恰成啞鈴狀,許多文化資源散落其間,自然形成獨特的“兩山一水”地域文化。因此,我區文化產業布局和資源開發可融古于今,順勢而為。建議組建甌海文化產業發展課題研究團隊,圍繞“兩山一水”的啞鈴狀地理形態和地域文化特點開展專門調研,進一步理順“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思路,規劃打造各有側重的環大羅山國學文化產業帶、沿塘河休閑文化產業帶和紙山生態文化產業帶,以此進行資源開發和業態拓展。
以環大羅山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溫州大學城人才資源為基礎,打造環大羅山國學文化產業帶。這個產業帶重點挖掘國學文化資源,主要有永嘉大師的溫州禪學、以陳傅良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孫詒讓為代表的后永嘉學派、以弘一大師為代表的現代律宗、以董每戡為代表的戲劇學以及大羅山歷代詩文等。建議以頭陀寺、寶嚴寺、仙巖寺為中心,以禪修文化為基礎,延伸發展心靈關懷產業;以陳傅良祠為中心,加強與各大高校的文學研究合作,深入挖掘永嘉學派的精髓實質,推動永嘉學派國學文化的發展;以盤云谷文化創意園和青燈山舍為起點,改造大羅山古村落,建設大羅山國學小鎮;借助朱自清、琦君等文學名人的影響力,開展文化論壇、作品展覽、文學研究等文化活動,挖掘民俗鄉情內涵,推動文學產品的產業化;以溫州大學城的人文、藝術、設計師資和學生為核心力量,打造一個初具規模的國藝文化產業園。
以塘河沿線的高品質生態環境和豐厚歷史文化為依托,打造沿塘河休閑文化產業帶。溫瑞塘河甌海段沿線有老街、民間工藝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目前正在運作的有梧田老街創意街區、國智9號創意街區、塘河公園民間博物館群、歐尚文創園等項目。建議以現有的文化項目為基礎,加強塘河沿線的資源整合,打造特色鮮明的塘河休閑文化產業帶。如對東部梧田和白象老街,沿街縱深約50米范圍內的原有建筑進行大部分保留,結合房屋使用權進行市場化運作改造,恢復水鄉風貌,集合老城區歷史上的各種老店鋪,使老樹開出新花,打造文化消費聚集地。利用塘河沿線民間博物館群初步建立的優勢,以原有的工業區資源為基礎,發展博物館經濟,大量集合民間藏品和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形成市場化運作的博物館產業集群。利用新橋至瞿溪一帶的工業區資源,籌建溫州“百工之鄉”文化產業園,集聚溫州傳統工藝,賦予現代氣息,并延伸百工集市、工藝博覽園、百工演藝廣場、手工體驗作坊、大師工作室等多種業態。
以澤雅古造紙作坊群和古村落人文資源為核心,打造紙山生態文化產業帶。紙山文化是我區獨具特色的優勢資源,紙山文化的生命線在于原生態的保護,紙山的原生態一旦遭到破壞,紙山文化將不復存在,紙山的優勢也將蕩然無存。因此,挖掘和開發紙山文化,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為先,謹慎有序開發。建議對紙山生態文化產業帶的業態布局進行謹慎規劃,有序推進紙山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可以澤雅古造紙作坊群、澤雅造紙生態博物館、紙山民俗博物館等為核心,規劃建設溫州傳統造紙文化產業園,全方位展示紙文化的活力與魅力;規范澤雅工業園的功能改造,協調發展紙農菜、農產品、手工藝品、生態餐廳、生態客棧等業態;結合老工藝、老工匠、藝術村、古村落、山居改造等內容,整體開發具有清末建筑風貌的吳坑古村落,嵌入人文小品,融合紙山的農耕文化和原生民俗風情,發展紙山文化休閑旅游,形成溫州市民休閑旅游的首選目的地。此外,還可利用西部瞿溪等原古代紙市的資源,通過老街改造恢復紙市風貌特色,與澤雅紙山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甌海區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