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軍
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演唱分析
◎魏連軍
本文以舒伯特經典藝術歌曲《魔王》作為研究對象,以筆者實際演唱體會作為依據,對《魔王》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介紹了舒伯特的生平以及《魔王》的創作背景,繼而對演唱進行分析,詳細敘述了四個人物角色的區分與處理,及與鋼琴伴奏的配合。
筆者認為,此論題可以加深自身對該作品的理解,使筆者對此曲的詮釋更加到位、準確。此曲是舒伯特的經典之作,不僅體現了舒伯特經典的創作手法,而且使得詩詞與旋律,人聲與伴奏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可謂藝術歌曲中的經典。研究這個論題,有利于筆者更加透徹的了解舒伯特聲樂藝術作品的風格和演唱技法,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魅力,所以,此論題具有一定的意義。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奧地利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涵蓋了藝術歌曲、鋼琴曲、交響樂、歌劇等多種形式,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在其眾多的作品當中,他創作的藝術歌曲是最為人們熟悉和喜愛的。本文以舒伯特最為著名的經典藝術歌曲代表作《魔王》作為研究對象,以筆者實際演唱的體會和相關資料為依據,對整首作品進行分析。
舒伯特簡介。弗朗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普通教師家庭。由于受其父親和家人的影響,他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并顯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舒伯特一生坎坷,但生活貧困并未阻止他創作的腳步,也正是生活的磨難使得他對生活的認識深刻,進而才有如此大量的優秀作品源源不斷的從他筆尖流出。
《魔王》創作背景?!赌酢肥鞘娌?815年創作的一首歌曲,當年的他僅僅18歲。這首歌曲是根據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的敘事詩創作的,眾所周知,舒伯特一直鐘情于歌德的詩歌,他的很多作品靈感都來自于歌德的詩歌。筆者認為,歌德創作《魔王》這首詩歌的本意是出于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借助文學創作的機會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苦悶,批判社會的不公。詩中魔王代表了統治階級的不平等勢力,無辜的孩子與無助的父親代表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舒伯特讀此詩深有感觸,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曠世經典。
角色的區分與處理?!赌酢愤@首藝術歌曲所用的創作手法是通譜手法。歌曲中包含了四個角色:敘述者、父親、兒子、魔王均有著其各自的音樂藝術形象,當然,一人準確的飾演四個不同的角色實屬不易,因此這首歌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檢驗演唱者藝術修養的試金石。
敘述者的角色多出現在中音區,在在曲子中共出現了兩次,猶如戲劇的開場、謝幕;父親則多安排在相對較低的聲區,從而體現父親的穩重與慈祥;孩子則安排在了相對較高的聲區,體現了孩子的單純與無助;魔王在音色上的處理則需要體現出虛偽、誘惑的色彩。
要想演繹好這首作品,就要正確的把握作品中音量與音色的變化,也就是根據作品中故事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心理的變化進行變化。由于敘述者在開始部分描述的是故事所發生的地點、時間與主要人物(15—32小節),所以演唱者應用平穩的速度和中等的音量娓娓道來,進而塑造敘述者內心的緊張與不安。當敘述者第二次出現的時候(132—147小節),則應當較之前音量加大、音色更為渾厚、速度更為激烈來抒發此時敘述者內心對孩子病情加劇的焦慮與魔王無恥行為的憤怒。魔王這個角色的演繹是這首作品的重中之重,前兩次魔王的出現(57—72小節 86—96小節)需要表現出他的奸詐與陰險,筆者認為要以輕柔、華麗的音色,充滿誘惑的語氣來進行演繹,尤其是魔王第二次出現的時候(86—96小節),演繹者的音量應當控制在極弱的狀態上,音色則由之前的輕巧明亮轉化為鬼魅華麗,由此來彰顯魔王的狡猾。當魔王引誘不成而暴露陰險丑惡的嘴臉的時候(116—123小節),演唱者則應當運用極強的音量、渾厚的音色形象的表現魔王的兇殘陰險、不可一世。對于歌曲中父親這一角色音量音色的把握,我們應當采用一種中等的音量和厚實的音色來塑造,隨著兒子恐慌心理的加深、魔王引誘力度的加強,父親這一角色的音量應當逐步的加強,體現出父親自身心理與語氣的矛盾,表現出父親的慈祥和偉大??傊胙堇[好《魔王》中的每一個角色,除了依據作品已經標識出的力度和速度術語外,還應當細致認真地分析每一個角色心理上的變化,力求從歌曲的情緒變化中來把握角色音量與音色處理。
人聲與鋼琴伴奏的配合。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伴奏音樂的創作不僅是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不僅僅需要恰到好處的渲染、烘托主旋律,而且需要利用鋼琴寬泛的音域、豐富的音色生動準確的塑造藝術形象。
在舒伯特的聲樂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不是演唱的附屬,而是起著情境導入的作用,為演唱者和欣賞者提供情緒鋪墊。舒伯特擅長運用音色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典型節奏型的變化為歌唱者營造氛圍,從而加深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使得詩詞、旋律與伴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賦予藝術歌曲強大的生命力。
《魔王》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奇妙意境的藝術歌曲,伴奏音樂凸顯其能,三連音的節奏織體貫穿始終,形象的勾勒出一幅駿馬疾馳的畫面,伴奏低音的級進,烘托出了陰森、恐怖的氣氛。
前奏部分是鋼琴的solo,鋼琴上的三連音音型連續出現,在g小調主音八度同音反復,好像快馬在林間狂奔,形象地烘托出在深夜的樹林中,一對樸實父子被魔王一路追趕驚悚場面。第6小節開始,右手的三連音逐步融入了豐富的和聲,左手也出現了屬到主的連接,呈示調性。作為演唱者,在前奏進行的過程中需要用眼神、手勢帶領聽眾進入情境。
進入演唱部分后的第一句是在小調的調性上進行的。從第二句開始,旋律轉為大調的色彩,這一問一答是敘述者對故事進入進行的鋪墊。演唱者需要與鋼琴所奏和弦色彩相吻合,用平穩的聲音開始故事的講述。隨著樂曲的發展,伴奏的低聲部仍然保持著音階式上行,而高聲部則由相對單調的和聲織體逐步進行到導七和弦及屬七和弦等的各種和弦轉位。進一步推動了樂曲的發展。
樂曲中父親和兒子的對話。音樂在聲部的低音區,演唱旋律的半音進行體現出了父親的慈祥,伴奏聲部也運用了六級上
的導和弦轉位來配合旋律聲部的半音進行。孩子旋律延續了父親旋律的和聲色彩,隨著伴奏降V級音的出現,孩子的恐懼進一步加深,體現了孩子遭遇魔王的害怕和對父親的依賴。
樂曲中描繪魔王的音樂旋律是全曲最具表現力的段落,其中最有特點是它的調性。正手藝術歌曲的“我”(敘述者)、父親、孩子的旋律都是用小調色彩來表現,g小調本來就具有悲情的色彩,預示著悲劇的發生,而魔王的唱段全部都在大調進行,大調多表現的是歡樂的情緒和明亮的色彩,用大調調式及和弦描寫魔王不僅顯示了魔王的狡猾更體現了魔王的冷酷。因此,所有魔王的唱段都要與伴奏和弦的色彩相配合,演唱的華麗而富于表現。
魔王第一次的出場是由左右手交替的伴奏織體進行烘托的。節奏有彈性、律動感十足。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構成三連音的分解和弦。伴奏者帶出每小節第一拍的節奏重音,演唱者則應該與伴奏者相配合,把這一段唱的生動、靈活,突出魔王的口蜜腹劍。魔王的第二次出現,織體變成了分解的短琶音,旋律的線條較上次更加流動,生動的描繪出魔王口中所虛構的美妙情境,演唱者需要與伴奏者相配合,把演唱的線條拉長,運用輕柔的音色表現魔王的的狡猾。
敘事者是全曲最后一位出場的人物,從伴奏織體力度由強驟減到弱,預示著馬蹄聲的漸漸遠去,父親已經回到家中,隨著向三級和弦離調屬和弦的出現,全曲接近尾聲,兩拍的空拍需要伴奏者也處在此情此景當中,仔細聆聽演唱者的solo,為即將到來的結果做情緒的鋪墊。最后Andante的速度是對全曲的總結,演奏者和演唱者都應該表現的深沉、有力,體現出痛心的同時也要給聽眾留出思索的空間。
舒伯特的音樂不僅繼承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風格,而且體現出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平凡思想。他的作品既有詩歌的內涵和意境,又具有完整的劇情和鮮明的人物性格。他善于從詩歌中尋找靈感,繼而行文于樂譜之中,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化為典型的音樂形象,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舒伯特對藝術歌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首創了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及富于特征的表現手法。新穎多樣的旋律線條、豐富多變的和聲進行、合理貼切的伴奏織體使他的藝術歌曲富于民族色彩,《魔王》只是他眾多優秀作品中的一個,還有更多的好作品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演繹。
(作者單位:山東省桓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