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玲
“互聯網+”模式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侯曉玲
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互聯網+”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其對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認為,應將“互聯網+”模式與農業經濟發展相融合,以促進傳統農業市場向規?;?、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發展,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穩步增長。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聯網+”模式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在國家各項惠農、強農政策支持下,我國農村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648元,同比增長9.0個百分點。雖然農村經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許多不足。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當前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比較薄弱,水利設備設施比較陳舊,直接影響了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增效。二是農業經濟類型較為單一。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業生產比較分散,種類也較為單一,生產規模也較小,質量普遍較低。此外,農業生產周期性較強,且極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也較弱。三是農民的弱勢地位。大多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專業的農業知識及技能,獲取知識的渠道欠缺,不利于農業的規?;⒖萍蓟l展。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高。近些年來,農業生產效益不斷下降,而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材料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的升高,大大降低了農村經濟收入的增長速度。五是農業金融、科技等支持體系不夠健全。土地流轉、產權制度、農村金融體制等改革不到位,導致農村家庭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較低。
互聯網平臺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推動互聯網模式仍面臨很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缺乏完善的農村物流體系。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物流體系建設仍比較薄弱,各快遞公司往往只能配送至市縣一級,無法滿足農村網民的網絡銷售及網絡購買行為,農村網民只能借助中間商與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對接,而中間商的加入會導致農民在經營行為中喪失了話語權及定價權,并且這種間接對接也會增加農產品的成本,從而導致農產品競爭力的下降。
農村的互聯網建設較為薄弱。由于地域的限制,農村的網絡建設存在工程難度大、成本高、工期長等缺陷,導致農村互聯網基礎較低。此外,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互聯網的應用意識及應用能力均不足,加之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導致農民對互聯網的消費意愿及消費能力均比較低,嚴重影響農村互聯網的發展。
為“互聯網+”模式在農業經濟領域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在“互聯網+”背景下,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為發展農村經濟制定具有戰略性、指導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戰略規劃。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策及法規意見中,應鼓勵農村互聯網發展,以推進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戰略規劃下,各省級、市級、縣級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制定符合實際的實施辦法,為“互聯網+農業”發展及農業銷售、流通、經營、發展等環節提供便利。
積極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意向及使用率。第一,繼續推進互聯網、寬帶“村村通”工程,積極研發出適合農村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網、寬帶的村村通。第二,加大對智能終端的研發力度,智能終端設計應以操作簡單、成本低為主,有利于提高智能終端在農村的應用率。第三,加大對農民互聯網知識的培訓力度,以提高農村市場主體的技術水平。第四,積極引進互聯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重視互聯網人才的引進及培養,積極培養引進互聯網人才的農業生產經營知識,使之成為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生產經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從而為“互聯網+”模式在農村經濟的推廣奠定基礎。
創新“互聯網+農業”模式的監管方式。第一,努力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將農作物的生產狀況信息與生產區域的光照、濕度、溫度等自然因素有機結合,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大數據有效的整合,同時對整合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并將分析的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指導,從而實現農業活動向標準化、精準化、智能化發展。第二,加強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督,盡量做到“從產到銷”全程實時監控。同時建立實時資訊及交流平臺,在平臺中可以及時回答消費者的咨詢,并及時受理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及監管,從而實現與消費者“零距離”交流。第三,完善農業生產信息披露及共享機制。積極提升農業資源環境、生產要素、成本收益、供給需求等監測預警水平,完善農業信息的發布制度。第四,建立互聯網-農業產業誠信懲罰機制。在“互聯網+”模式下,樹立誠信經營理念,同時建立清晰的獎懲機制,以推動互聯網-農業市場的長遠發展。
建設多樣化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多樣化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有利于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供需矛盾,提高農民的收入及農業的收益,實現農產品流通率的提升。第一,鼓勵各互聯網平臺借助自身的優勢,積極進軍農村市場,爭取最大化的將無公害、獨具特色的、優質的農業產品推向全國。第二,建立專業化、精細化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的信息流、資金流、產業鏈均應符合“互聯網+農業”模式的實際,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可通過該平臺對農產品進行推廣及銷售。第三,利用“大眾創業”的發展契機,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等項目,加速成果轉化,以促進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
隨著“互聯網+”模式在農村經濟領域應用的深入,應通過積極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創新“互聯網+農業”模式的監管方式、建設多樣化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等方式,以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產品的銷售率,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即墨市金口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