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論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以連云港市海州區為例
◎李青
社區文化中心是是基層宣傳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因地制宜推進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使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得到全面加強和提升是當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如何從社區文化建設特點,建立社區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由政府主導的,作為當地主要文化資源供給主體的,以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為目的,提供全方位文化產品和服務,基層性綜合性文化陣地或組織。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基層的重要抓手,社區文化中心建設是一項偉大的文化惠民工程。
以加快建設連云港市城區“十五分鐘文化圈”為目標,按照連云港市社區文化中心標準化建設標準,通過政府有效的投入、精心的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社區文化中心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和功能得到了質的提升。連云港市海州區100個社區文化中心標準化建設和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已實現全覆蓋,總面積計3.1萬平方米,其中有10余家社區文化中心室內面積超過500平方米;建成社區圖書閱覽室74個、流動圖書館20余個,其中萬冊圖書館6個、社區文化小廣場50余個、健身路徑147套,為豐富和活躍城區83萬社區居民“家門口”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
實施陣地建設基礎工程,增強實效性。當地區委、區政府把解決社區文化中心以及社區辦公用房當成構建和諧社區的一項迫切和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并在實踐中總結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即“因地制宜抓新建、統籌兼顧抓改建、依據規劃抓配套、部門支持抓援建、資金傾斜抓投入、整體推進抓場所”的“六抓工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當地政府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新增社區文化中心用房1.8萬平方米,并建成區政府十件實事之一的30個社區文化小廣場。
實施共駐共建共享工程,增強合作性。在社區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全區上下創新思路,通過轄區共建的形式,與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小區物業公司建立共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變單位資源為社區資源,變單位文化人才為社區文化人才。同時,發動轄區群眾,自愿捐書捐物和購置演出服裝等文化用品,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形成多贏的局面。全區社區文化中心室內平均面積由5年前的幾十平方米增加到200余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平均面積則達到800平方米,取得質的突破。
實施社區文化品牌工程,增強特色性。在社區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積極培育“文化品牌社區”,按照“點上突破、面上推進”和“成熟一個、扶植一個”的思路,引導各社區多年來傾心培育的民俗文化、鄰里文化、關愛文化、廉政文化、“雙擁”文化、家庭文化、科普文化、休閑文化等社區文化不斷向?“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方向發展,打造一社一品、一社多品,全區的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路南街道立足2000平方米社區文化小廣場,建設矛盾談心區、圖板宣傳區、文化活動區、健身休閑區,打造法制文化特色社區;蒼梧社區憑借人才多的優勢,編印《蒼梧人家》小報,開辦社區宣傳畫廊、蒼梧論壇、讀書會,成立蒼梧社區藝術團、氣功站、乒乓球隊、門球隊、柔力球隊等;藝北社區以“幸福美滿家庭”為主題舉辦“全家福”攝影展,展現了社區居民“和諧、人文、綠色、美滿”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薔薇社區大力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科學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三百平米的乒乓球俱樂部人頭攢動,凸現健身型社區特色;玉帶社區建立腰鼓、太極扇、秧歌等多支社區文藝隊伍,利用萬冊圖書室、千平米活動廣場、百平米乒乓球室、戲劇排練室、棋牌室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彰顯休閑娛樂社區特色,玉帶社區文藝骨干作詞、作曲的《玉帶社區之歌》構架社區和諧文化建設的新橋梁;星化社區整合文化資源,利用閱報欄、“樓道文化”畫廊、社區書屋、棋牌室、溫馨聊天室、多功能活動室,架起學習交流新橋梁,打造學習型社區,被評為全國學習型社區;龍尾社區成立愛心助學協會、周末愛心學校、愛心家園,譜寫和諧發展新篇章;公園社區推出“科普文化大篷車”,對社區居民流動宣傳,較好地提升了群眾的科學素養等,積極培育社區文化品牌。
經過前期調研摸底情況,全區100個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室內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建成社區圖書閱覽室74個、市圖書館分館4個、社區文化小廣場50余個,但是仍與省級建設標準有很大差距。一是從硬件設施上,大部分社區室內和室外面積達標,但存在為二室合用或三室合用的多功能室,非獨立空間。部分社區由于辦公用房面積有限,功能設置和基本服務不夠到位,多功能室、中老年文體活動室、圖書室、婦女兒童文體活動室、健身路徑等配備不完善。如江化社區、文化社區、東山社區、萬潤社區、新橋社區等社區普遍存在面積小,房間少,設備少,文化氛圍差,不能正常對外開放的,離創建標準還有較大差距。二是從軟件配備上,部分社區標識牌,文化宣傳櫥窗(長廊)、免費開放時間表等配備不健全,缺乏專業干部及文化輔導員,文化干事均身兼多職,沒有固定的專職專業人員,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如幸南、幸中、雙龍、鼓樓、市東、站北、龍苑、鹽河、薔薇等社區軟性指標較為欠缺,宣傳文化氛圍渲染不夠。三是從活動開展上,社區組建文體社團,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文化志愿者舉辦社區文體活動,但普遍停留在“豐富業余活動”、“鍛煉身體”上,居民對參與社區文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社區文化中心宣傳教育培訓不到位和活動開展不到位。
建議進一步整合社區宣傳文化、圖書閱讀、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建設社區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按照面積、功能、服務三個標準要求,在現有資源功能完善和內容豐富上下功夫,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共建。
強化社區文化服務功能。要不斷推出便民化服務,發動廣大群眾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發展,以清單式的方式,讓社區群眾自主參與、選擇和決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項目設置、活動安排、內容取舍等,實行雙向互動,盡可能做到“群眾點菜、市場做菜、政府買菜”。要拓展服務對象,通過對服務對象的細分和活動時段的調整,增強社區文化服務的針對性。
豐富社區文化服務內容。一方面,立足現有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小廣場,組織好社區文化活動,在社區舉辦慶春節、中秋、“七一”、“十一”廣場演出、“八一”軍民聯歡會、農民工夏季納涼晚會等廣場演出,豐富社區居民業余文化生活。另外一方面,積極引導各社區文化中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上力求創新與突破,每年舉辦“社區鄰里節”、社區體育節、社區才藝展演、社區攝影展、市民課堂、居民論壇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極大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拓展社區文化服務對象。要積極引導各社區文化中心,通過對服務對象的細分和活動時段的調整,在繼續吸引社區廣大中老年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如“綠色閱讀”讀書會、假日課堂、青少年歌手大賽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項目,不斷滿足青少年求知求樂、成人成才的文化需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部分社區外來農民工、外來人口較多的特點,開設農民工文藝演出、送電影進工地等文化活動,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們不僅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而且成為社區文化成果的受益者。
加大各類文化資源的配送力度。發揮社區中心的輻射作用,進一步加大市區文化、教育、科普、體育、工青婦等領域的大文化資源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配送的力度,為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提供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要發揮社區文化中心的孵化功能和輻射效應,整合轄區文化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共用。
提升文化隊伍服務水平。積極探索社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有效途徑,提高人員素質,建立廣泛持久的人才支撐機制。要加強社區文化骨干培養,要扶持壯大社區文化團隊,要建設社區文化志愿者隊伍,為社區特色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要建成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文化人才網絡,建議出臺海州區鼓勵扶持社會文體團隊發展的暫行辦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議通過文化骨干的“傳、幫、帶”作用,擴大社區文化的影響力,提高社區文化中心的品位和檔次。同時,為所有社區文化中心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文化指導員,引導群眾開展自編、自導、自演的文體活動,使社區文化得到居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和廣泛參與,讓群眾真正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主人。
建立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要堅持政府投入為主,保障基本經費來源。此外,建議省市文化部門出臺有關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扶持政策,或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予以補貼。
建立規范高效的管理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凝聚作用,建好、管好、用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必須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管理有序、運作專業、保障有力”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機制,建議出臺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辦法以及激勵機制,鼓勵先進、樹立典型、鞭策落后、催生服務,突出發展社區文化,更好地滿足社區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海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