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君
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思路
◎徐愛君
自古以來,我國就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新中國成立以后,以農為本的政策繼續實行。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成為一個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其能否合理的解決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同時也關系著能否實現小康社會。由于農村占我國地區的絕大多數,因此,落后的農業的經濟發展逐漸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筆者就我國農村發展的狀況進行詳細的介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的措施。
自古以來,我國就把農業看做是立國之本。新中國成立以后,也一直沿襲著這一政策。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市場經濟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那么,農村經濟發展的緩慢就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我國,農村結構存在著嚴重的不合理現象。農村經濟發展不上去,這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時也關系著小康社會能否順利的實現。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逐漸加強了對三農的重視,同時政府還出臺了很多有利于農村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的經濟取得了些許進步,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可是,農村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農民收入偏低。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的收入低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個現象不是最近才形成的,而是一直就存在的。仔細探究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第一,我國一直是實行小農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分散、單位小,不成規模,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這種模式的長期存在導致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第二,由于我國的農村長期處于消息閉塞的狀態。農民的收入很大部分靠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如果這一年風調雨順,那么老百姓的日子就會好過些,如果這年趕上旱澇災害,那么,老百姓的溫飽都需要靠政府來救濟。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國家有能力來接濟貧困地區,可是貧困地區自身仍然需要加強農村經濟的建設。第三,還有一部分地區,老百姓思想觀念落后,其生活狀態仍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情形,這就給農村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麻煩。
農村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加強了農村地區灌溉設施的配備,可是仍然有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某種原因在基礎設施上達不到。這些地區農業的發展還要靠自然環境,這就嚴重的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導致大片的土地無法合理的耕種。
農業邊緣化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業邊緣化的問題是最近才出現的,這主要和工業化進程有關系。市場經濟在我國取得大發展后,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的地位逐漸在削弱,尤其是在農業稅被取消以后。農業不再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了,這也就導致了國民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市場經濟也逐漸發展成熟。而世界上發達國家也在不斷的發展,在國際全球化的今天,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總結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后,我們得出結論,要調整產業結構,逐漸發展工業,淡化農業的發展。同時,在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引進先進的品種和設施,并且實行全新的農產品流程,使農業的發展逐漸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躍發展。要想快速的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只有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才能促使我國的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過程的目標,切實使我國的農村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使農村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努力做到四個堅持,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是堅持科技興農,促進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過去,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低,技術較少,農民的文化素質也比較低,這是阻礙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所以,國家一定要注重老百姓文化素質的提高,在農忙之余,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而使老百姓的文化素質得到快速的提高。
二是堅持培植龍頭,促進發展方式由分散生產型向規模經營型轉變。以往傳統的農業發展就是各自干各自的活兒,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是建立農業產業化。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堅持扶持農業發展,努力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和規模化轉變,逐漸成為世界上發達農業國家。
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發展方式由資源掠奪型向高效生態型轉變。建設生態自我維持、資源多級循環利用、經濟獲得較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不僅對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意義重大,而且對于加強地方生態環境建設意義深遠。地方政府要深入開展有機農業綜合技術研究和應用,積極探索有機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是堅持品牌戰略,促進發展方式由單一數量型向規模商品型轉變。現在,我國一些地方也在嘗試著走品牌的道路。可是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缺少經驗,品牌戰略還需要再加強,要堅決避免競爭力弱、文化底蘊淺等問題,逐漸打造出過硬的品牌。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農業要取得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國要加大投資力度,不僅在發達地區建設基礎設施,還要在那些不發達的地區建好基礎設施,從而確保農業能夠快速發展。
總而言之,我國盡管一直堅持以農為本,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漸發展成熟,農業的主導地位得到沖擊,這也就暴露出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農民的收入不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這些因素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業經濟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能夠快速解決這些問題,在新世紀,要實現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模式,要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堅持科教興國戰略不放松,把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確保農村經濟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清河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