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女子大學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科浦 龍卓華
抗戰時期婦女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與啟示
——以中國女子大學為例
◎張科浦 龍卓華
抗戰時期,在毛澤東同志的提議下,經黨中央批準,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了一所“中國女子大學”(以下簡稱“女大”),這是黨內第一所女子高等學府。從1939年7月正式開學,至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學,她在歷史上獨立存在的時間較短,卻成為抗戰時期延安女子高等教育的典范。在兩年多的辦學時間里,女大共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的婦女干部,在抗戰建國、婦女解放以及女子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詳細介紹了婦女干部在女大求學期間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為教育歷史研究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同時也為當代的干部培養提供有益借鑒。
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大學,于1939年初籌建,5月開始招生,7月正式開學,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學。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女大先后辦了十三個班,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的婦女干部。雖然當時的辦學條件很艱苦,生活物資匱乏,但學員們都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畢業后被分配到各條戰線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多年之后,她們中的許多人都成長為本行業的領導和骨干,在抗戰建國、婦女解放以及婦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如今,距離女大建校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前進的同時,回顧歷史,再現當年女大學員們堅苦卓絕而又充滿激情的戰斗經歷和學習生活,將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女大成立之初,完全是為了抗戰需要。毛主席在女大開學典禮上講話時說:“全中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這也成為了女大日后的辦學指導思想,即為了抗日戰爭和婦女解放運動培養婦女干部。但是延安的經濟十分困難,為資助女大辦學,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黨中央的領導同志捐獻了錢、書和一些物資。在中央領導和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黨的第一所新型女子大學在延安誕生了。1939年7月20日,女大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中國女大從1939年3月著手籌建,5月開始招生,到7月舉行開學典禮之前,共有五百多名學員報到,人數最多時曾達到一千余人。除陜甘寧邊區外,還通過各種渠道將招生簡章分發到其他抗日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學員中的一部分人由中共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轉入;一部分人由陜甘寧邊區和各地方組織選派的,包括一些長征干部。還有許多知識女青年通過八路軍辦事處、中共地下黨的介紹,穿越敵占區艱難跋涉而來。
據統計,學員成分中,學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工人占百分之十,農民占百分之六,其他占百分之四,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14歲。她們來自全國22個省份,還有印度尼西亞、緬甸、新加坡、馬來亞回國參加抗戰的愛國華僑。難怪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記》中感嘆道:“在這么僻遠的角落里,有這么一個全國性的大學已夠詫異;而其中的女性還在兵荒馬亂中來自中國所有的各省,那就顯得格外驚人了?!?/p>
延安的中國女子大學是為滿足抗戰需要而專門設立的學校,她以“培養抗戰建國的婦女干部”為宗旨,以“緊張的學習、艱苦的工作、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風”為校訓,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辦學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實行軍事化管理
為了適應艱苦的戰爭條件,學員入校后的作息時間,以延河對面八路軍留守兵團的軍號聲為準。每天從早4點半起床到晚8點熄燈,其間出操、吃飯、學習、休息等一切活動均實行軍事化管理。建校初期,女大的同學和男同志一樣,都要上山開荒種地,到十幾里外去收割莊稼,背運糧食。后來,在黨中央關懷下,將女大學生的勞動項目改為適合女性操作的手工勞動,開辦了被服廠和制鞋廠,并為前方戰士編織毛衣。1940年3月,女大開辦了手工業工廠,每月可制鞋300雙,日制衣180套,此外,還參加幫廚、整修校園、修復山路、挖防空洞、挖廁所等校內勞動。僅在1940年3月受到邊區政府通報表彰的勞動模范中,女大就有3人榮獲模范婦孺工作者稱號,有99人當選為模范婦女。在參加勞動過程中,特別班和陜干班的學員表現最為突出,并體現出互助友愛的精神,她們中當選勞動模范的人數也最多。
2.突出形勢政策教育
女大特別重視學員的政治素養,把形勢政策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學校經常組織學員出席邊區的大型會議和政治活動,學員們曾參加過為百團大戰祝捷、悼念白求恩、慶?!叭恕眹H婦女節等大型活動;每當毛澤東發表重要講話或著作時,立即組織學員們學習討論;每兩周開展一次黨日活動,曾請劉少奇四次到校講《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提高學生黨員的黨性觀念;為了讓大家關注國際形勢,學校還開展了時事教育活動。從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全校共組織政治問題的報告28次,討論11次,國內外形勢研討16次。所有這些活動、報告和討論都被學員稱為“活的知識泉源”。此外,學校還經常為學生組織時事報告,每周邀請名人舉辦講座,討論各種專題。據統計,在辦校的兩年多時間里,女大共組織學員聽報告達五十多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洛甫、博古、鄧發、葉劍英、鄧小平、蔡暢、吳玉章、徐特立、張鼎丞、王鶴壽、韓光、趙毅敏、帥孟奇、羅瓊等中共高層人士都為女大做過報告。報告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形勢、黨的戰略策略、對敵斗爭、黨員修養、革命氣節、革命人生觀、革命傳統、革命戀愛觀以及婦女運動等方面。
3.強調社會實踐
根據黨的號召和中央婦委的要求,學校適時組織同學參加社會活動和實際工作,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方針。其間比較大的社會實踐活動有:
(1)成立婦女憲政促進會。1940年初成立“延安各界婦女憲政促進會”,發出《告全國姊妹書》,將延安婦女要求參政議政、男女平等等意見公之于眾。并組織了多次專題座談會。1940年5月19日在女大舉行了憲政辯論會,就“實施憲政,還是繼續訓政”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女大及延安各機關千余人旁聽了此次辯論。(2)參加民主政權選舉工作。為配合抗日根據地的“三三制”政權建設, 1940年底,女大抽調出高一班的四、五十名同學參加民主政權的選舉工作。參加工作團的女大學員在各地黨組織領導下,深入群眾進行宣傳動員,耐心講解選舉工作條例。她們的工作,不僅喚起了廣大農村婦女的政治覺悟和參政熱情,也取得了較大的實際效果。(3)組織婦女工作團。1940年春,女大23名學員分赴陜甘寧邊區開辟基層婦女工作,她們深入農村幫助婦女解決生活疾苦、發動組織婦女起來為抗戰出力。(4)參加政權建設工作。1941年初,女大高級班的章巖、路巖、李蘊輝三位同學被抽調到安塞縣政府協助開展工作。由于婦女當縣長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所以她們剛開始工作時遇到的阻力較大。但三名女大學員知難而上,深入基層,從經濟工作著手,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破了“女人不能干大事”的傳統舊觀念,受到縣里干部群眾的好評,被譽為“三個女秀才”。
除此以外,女大學員還參加了許多抗日救亡的公益活動,如慰問傷員、捐錢捐物救助災民、認購救國公債、援助國統區人民的抗日愛國斗爭等等。被派出參加社會實踐鍛煉的學員,絕大多數是第一次做基層工作,而且很多人來自外地,對陜北方言還不熟悉。但她們以吃苦耐勞的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使自己受到最深刻的實際鍛煉,也得到當地群眾特別是婦女們的愛戴,對陜甘寧邊區的婦女運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員們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和提高。那些來自城市的學員,從思想感情上貼近了農民群眾,并掌握了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她們在實踐中磨煉了意志,增長了才干,增強了婦女參政的信心,樹立了新型婦女的榜樣,為邊區的婦女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經過女大這個革命熔爐的鍛煉,學員們最終成長為忠誠勇敢的民族解放戰士,其中絕大多數學員成為共產主義戰士。她們的一生,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建設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各個歷史時期,在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在新中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其獨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顯示出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為抗日戰爭的勝利集合了重要力量,為新中國建設培養了大批婦女干部
中國女大是為了適應抗戰需要而專門創辦的學校,始終秉承為抗戰服務的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培養了一大批適應抗戰需要的婦女干部。女大學員畢業后,被分配到各機關單位,如中央婦委、中央統戰部、中央社會部,從事行政領導工作或政治工作,這些女同志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貢獻了巨大力量。其中,從前線或敵后到延安女大學習的同志,經過理論武裝,認清了抗戰的形勢,從而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并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一批來自東北的學員畢業后很快返回了戰斗的前線,堅守在對敵斗爭的第一線。當然,女大的目光不僅僅局限在目前的抗戰,還著眼于未來的建國,女大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培養出的大量婦女干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解放后,她們中的好多人擔任了黨和政府的各級職務,在各條戰線上為新中國努力工作。有的在不同層次的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中擔任領導職務,有的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女大的革命精神,正如《新中華報》所指出的那樣:女大是中國婦女的一盞明燈!
2.培養了一批婦女運動骨干,為婦女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女大的創辦是中國共產黨為適應抗戰需要而培養婦女干部的一個創舉,推動了抗戰時期婦女運動的開展。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里,黨中央把培養婦女干部、開展婦女運動放到高度重要的位置,在當時就引起了黨內外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在中共黨內,“由于女大的成立,轉變了某些不注意婦女工作以及輕視婦女工作的不正確的觀點,提高了全黨對婦女工作對女同志的愛護關心與幫助”。黨中央對女大的工作不斷給以指導和肯定。1941年2月5日,中央為紀念三八節,在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中說:“根據女大的經驗,辦專門培養婦運人才的學校,對開展婦女的工作是有極大幫助的。”延安《新中華報》經常以重要的版面和大量篇幅, 報道女大的學習、勞動和社會活動。重慶《新華日報》在1939年發表了《革命女戰士的熔爐——延安中國女子大學》《中國女子大學》等專題報道。
中國共產黨重視婦女運動,并著力培養專職婦女干部,對整個中國的婦女運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女大學員不斷地被輸送到婦女干部隊伍中,不僅是為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促進婦女解放做了實實在在的努力,而且使婦女干部隊伍的知識層次、工作能力和政治水平都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從而推動了婦女運動的開展。
3.為婦女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女大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成立之初,她就“以培養具有革命理論基礎、革命工作方法、婦女運動專長和相當職業技能的,有抗戰建國知識的婦女干部為目的”,認為“女大培養出來的干部,不僅在革命事業方面是婦女的榜樣,而且在個人生活方面、家庭生活方面,也應該是新時代、新女性的模范”。因此,女大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加強對婦女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女大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也就是革命理論課,選修課實際上是專業課,包括職業技能、婦女運動、醫藥衛生等。經過學習,女大學員們既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又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這就為她們以后的深造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我黨首創的女子高等學府,中國女子大學在辦學方針、體制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推動了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她理論結合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當今婦女干部的培養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1949年5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宋慶齡、何香凝、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輩,仿照中國女大創辦了一所旨在培養婦女干部的“全國婦聯婦女干部學校”。 為進一步加強黨對女性人才和女干部的培養教育,于1995年擴建,后更名為中華女子學院。六十多年來,這所學校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為新中國婦女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婦女人才、婦女干部,她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她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為一體,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唯一本科層次的女子普通高等學校。在很多方面,中華女子學院都是以中國女子大學為借鑒,雖然時代不同,學校的很多內容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但中國女大的精神將永遠被繼承下去。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