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佳
遼河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構想
◎左佳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生物體及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它是生態安全和環境安全的基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前提。
生態系統多樣性。濕地、河流、灘區草地等生態系統構成了遼河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人工或半人工生態系統主要有城鎮生態系統、人工林(護堤林)生態系統。其中濕地和河流生態系統儀器條件好、特異性高的特點,為各類生物物種提供了生存發展、繁衍生息的重要條件。
物種多樣性。遼河保護區物種豐富: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丹頂鶴、遺鷗、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海豹及小天鵝、蒼鷹、夜鷺等鳥類;世界瀕危鳥類黑嘴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重要經濟魚類如鯽、魴、鯉、烏鱧、文蛤、遼河刀鱭;水產品如中國毛蝦、中華絨螯蟹等。
遺傳資源多樣性。遼河流域悠久的農耕歷史和傳統文化形成了區域內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中草藥、觀賞植物、柳條、葦席等遺傳資源豐富,同時保護區優良的生境為天然優良物種種質保護及其經濟性狀改良提供了基因庫,其中野大豆是我國難得的種質資源。
機遇。首先,聯合國決議將2011—2020年確定為生物多樣性十年。致力于保持生物多樣性,確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促進《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開展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造福子孫后代。其次,國務院下達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計劃”)。這一“計劃”為我國今后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展開指明了方向,“計劃”制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本原則、指導思想、目標要求以及保障辦法等,并明確必須進一步推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堅持持續發展、優先保護、群眾參與、利益共享的原則,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第三,黨和政府對遼河治理高度重視。《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了要“推進遼河保護區建設”;遼寧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在建設文明富庶幸福新遼寧過程中,要“加強遼河等江河保護,打造沿河生態帶、城鎮帶、旅游帶”;遼寧省政府第178次省長辦公會議提出,“爭取經過兩到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徹底摘到遼河重度污染的帽子,重現遼河生機”;2011年8月2日周生賢部長做出“爭取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遼河保護區建成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重要批示。
挑戰。目前,遼河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暴露出保護意識淡薄、科研基礎薄弱、體系建設不完備、資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限、應對新問題的能力匱乏等問題。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生產開發活動的大力發展,加劇了遼河生態系統的壓力,增加了物種及棲息地恢復和保護工作的難度。另外,在保護區周邊流域,一些人為的環境污染對水生與河岸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及生物棲息地也構成了潛在威脅。主要表現在:遼河兩岸的政府及群眾愛護母親河的自覺意識尚未徹底覺醒,沿河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尚未根本轉變;遼河灘區已封育62萬畝,雖改變了原來玉米等農作物直接種到河邊、農藥化肥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的狀況,但目前仍有大面積灘區未實現封育,農業開發強度依然過大;水質水量沒有完全達到健康河流的要求;遼河口濕地受油田生產作業及旅游開發影響嚴重,鳥類棲息和遷徙停歇環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擾;永久性河閘及臨時性生態蓄水工程對水生生物多樣性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并采取相應措施;管理能力與治理保護的客觀要求尚存較大差距。
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構建穩定和諧的生態環境,以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體制的確立,加強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的能力,提高公眾參與環境和物種保護的積極性,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建設水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應適度優先保護生物多樣性。要樹立環境保護的理念,采取行動,更為有效地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主要生態系統、以及遺傳資源等,以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
持續利用。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生存理念,應當禁止掠奪性使用環境及生物資源,科學、合理和有計劃地開發環境和生物資源,鼓勵并促進相關可持續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自然恢復為主,適度人工干預。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應充分重視并利用這個能力。在此基礎上,適度的進行人工干預,以恢復河流生態環境為著力點,進而改善整個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公眾參與。要重視社會團體和基層群眾的力量,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中來,做到信息公開,建立輿論監督渠道,建立全民參與的長效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
水域生物多樣性和河岸灘區保護的優先區域。在已建立的19個重點監測區域基礎上,擬增設6個優先保護區域,每個保護區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在遼河干流水面較開闊、生境條件較好的區域選址,并盡量減少人為干擾;保護區域面積可視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下同),所在地為:昌圖縣福德店、通江口;新民市毓寶臺、石佛寺水庫;臺安縣大張橋;盤山縣盤山閘。
重點保護國家珍稀動植物,例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遺鷗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夜鷺、蒼鷹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如赤狐、狗獾、黑雁、鸕鶿等。
海岸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在遼河濕地的功能區劃中,將遼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外圍海岸帶區域列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重點保護黑嘴鷗等世界瀕危鳥類的種群及其繁殖地;丹頂鶴、大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斑海豹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及其繁殖地;中國毛蝦、中華絨螯蟹、文蛤等重要水產品;翅堿蓬、蘆葦等濕地植被資源。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制,落實領導責任制。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將保護任務層層細分。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部署與行動計劃實施進展的時時評估機制,對戰略執行情況和行動計劃進行檢查、評價和監督,并定期報告相關執行情況。
落實配套政策。遵守現有法律法規,鼓勵創新有利于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認真執行并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及制度。以優先保護區域為重點,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和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以及技術手段等,加強各項保護政策措施的有效執行。
提高實施能力。進一步提高環境執法能力和水平,重視執法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生物多樣性管理保護能力、生物多樣性調研能力、評估和監測能力。定期組織培訓學習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保護執法管理、調研與評估監管等方面的內容。
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資金投入,增設投資平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引導社會團體、基層組織、群眾、以及國際資金積極關注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多元化多主體的投資模式。加大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對支持生態補償系統建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執法能力建設、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的扶持力度,形成穩定長效的資金投入。
加強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借鑒并學習國外先進方法和經驗;組織開展相關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攜手開展調查研究、宣傳培訓等工作;提高合作水平,豐富合作方式,積極開拓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合作范圍;加強對國內外生物多樣性熱點問題、動態分析以及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研究,通過實地調研、組織培訓或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學等形式,不斷提高遼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執法隊伍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本文為2014年度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遼河流域農村水污染問題法律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 L14AFX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