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病又稱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或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人畜共患傳染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我國養羊業也常常發生這種疾病。本病會引起羊生長發育緩慢和體重下降,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我國已經把本病列為三類動物疫病。
一、流行病學
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羊均可感染發病,主要危害5月齡以內的羔羊,病死率較高。病羊和帶毒羊為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粘膜侵入機體。被病羊和帶毒羊污染過的飼料、飲水、牧地、用具等可成為傳播媒介。本病病毒的抵抗力較強,在羊群內可連續存在多年。本病多發生于冬末和春初。
二、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周左右,最長可達3周。病程一般為2-3周。本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是:病初食欲下降,精神不振,齒齦紅腫,眼周圍、口角、上唇和鼻鏡上出現散在的小紅斑。小紅斑逐漸變為丘疹和小結節,繼而成為水泡和膿皰。水泡和膿皰破潰后結成黃色或棕色的硬痂。若病變部位沒有繼發感染,1-2周后痂皮干燥、脫落,留下紅斑而逐漸康復。若病變部位繼發感染或病羊抵抗力下降,病情則越發嚴重,病變不斷擴展,繼續發生丘疹、水泡、膿皰及痂皮,并互相融合,形成大面積的潰瘍或龜裂,引起深部組織化膿和壞死,進而形成易出血的污穢痂皮,伴有肉芽組織增生。嚴重的病羊,病理變化會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致使病情惡化。病羊常因嘴唇腫大外翻,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難,日趨消瘦,最后機體衰竭或并發其他疾病發生死亡。有的病羊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膚上發生同樣病變,形成水皰、膿皰,破裂后形成由膿液覆蓋的潰瘍,常常波及深部的肌腱、蹄骨和關節,影響肌腱和關節的運動,跛行或長期臥地。如繼發感染則病變部位發生壞死,加重病情,愈后多不良。少數病羊還在生殖器官的皮膚和粘膜上發生同樣的病理變化。母羊乳房、陰唇發生腫脹,乳房和乳頭的皮膚發生膿皰、爛斑和痂皮,陰唇及附近皮膚發生潰瘍,陰道流出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公羊陰囊、包皮發生腫脹,出現膿皰和潰瘍。
三、治療
羊群一旦發生本病,應立即隔離治療。死羊尸體應當深埋或焚毀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病羊污染過的圈舍、運動場和工具等,要用3%的石炭酸、2%的熱火堿或20%的石灰乳等消毒藥物進行徹底消毒。病羊接觸過的墊草和吃剩的草料,一律焚燒處理。接觸病羊的人員,必須做好自身的保護工作,以防感染。
(一)局部療法
局部治療應以殺菌、消炎、干燥、收斂、防止進一步擴散為原則。用藥前對水皰或膿皰用消毒針穿破,用無菌棉球吸出皰液,注意不要把皰液溢到正常皮膚上。然后用3%過氧化氫或0.2%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部,除去膿痂,涂以3%的碘酊,再涂2%龍膽紫或10%的魚石脂軟膏或磺胺類軟膏,每天2-3次,直至愈合為止。如果病羊患處已經結痂,先涂抹水楊酸軟膏,待痂皮軟化后用刀片等工具輕輕刮掉干硬痂皮,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治療。剝掉的痂皮要集中燒毀,防止病毒傳播。眼結膜患病時,可用1%的硫酸鋅溶液或0.5%的鞣酸溶液治療。
(二)全身療法
病羊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藥,但對癥狀嚴重,伴有全身發熱性疾病的病羊,則需要使用抗生素制劑,進行全身性治療。可選擇下列藥物: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15-2毫升,首次劑量加倍,每天1次,連用3-5天;
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1毫升,每天2次,連用2-3天;黃芪多糖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1毫升,每天1次,連用3-5天。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肌肉或靜脈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05-0.1毫升,每天1次,連用2-3天。
四、預防
羊場應盡量不從場外引進羊,做到自繁自養。特別注意不要從疫區購入羊、飼料和畜產品。從場外引進的羊,要進行嚴格的檢疫,隔離觀察20天以上,同時蹄部要經過多次清洗、消毒,證明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羊群每年定期進行本病的預防接種。出生15日齡后的羔羊,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10天后即可產生免疫力,保護期1年左右。有條件的羊場可以采集當地發病羊的病料制成活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免疫效果會更好。鄰近發生本病,還要注射疫苗進行緊急接種。
平日要加強羊群的飼養管理,及時清理圈舍和運動場中的有害因素,撿出飼料、墊草中的堅硬刺物,減少對羊皮膚、粘膜的損傷。飼喂羊的草料以松軟的青干草或青貯類飼料為好,避免引起口腔粘膜損傷。要經常打掃羊圈,保持圈舍和運動場的清潔衛生,并定期進行消毒。糞便要定點堆放,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疾病的傳播。
集安市畜牧獸醫站 張春燕
程樹林 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