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楊柳搖曳舞東風。春暉氣暖,土地濕潤,正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光。這個時候,樹液流動,楊柳枝條入土即可生根。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在房前屋后遍插楊柳。幾年之后便能成蔭,既美化了環境,又解決了農具上的用材需求和生活中的其他問題。
楊樹和柳樹在千百種林木中是微不足道的。它們既不象棟梁之材的蒼松翠柏那樣亭亭玉立,也不似柴薪之類的矮小灌木那樣匍匐在地。在深山里,既不為高大的喬木遮擋所屈服;也不被野藤荊棘的纏繞而倒下。于平原中,更顯出了它們那堅韌頑強的性格,在廣袤的農田上生存著,繁衍著。
霜凝大地報春曉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每當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冰雪消融,天氣開始回暖,地溫逐漸升高,冬眠的草木和百花還在黯然無息的時候,報春的使者——楊樹和柳樹便率先吐翠發芽,展葉生枝,在春寒料峭中搖曳起舞,向人們渲柒春光,裝點大地,把秀麗的春色帶給人間。喚起農田的主人,趕快耕耘土地,施肥播種;告訴青年學子,春光一刻值千金,勤奮攻讀;提醒科技人員,趁白晝漸長,氣候宜人,努力登攀科學高峰。楊樹和柳樹不但是報春的樹種,也是綠化環境,裝飾園林、供人觀賞的佳木。它們的適應性極強,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都可以繁茂生長。從黑龍江的北國邊陲到南海諸島,從西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哪里沒有楊樹和柳樹的蹤跡?不論是幽靜美麗的山林田園,還是風狂日酷的沙漠海灘,在神洲大地上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見到楊樹和柳樹的倩影。
人們喜愛楊樹和柳樹,不僅因為它們“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更重要的是楊樹和柳樹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它們的生命力強,生長迅速,楊樹耐干旱,不怕風吹日曬,新疆的胡楊樹沙埋數日也無防。柳樹耐水濕,不怕浪打,河套里柳通即使被洪水期淹沒數月之久,也能安然無恙。所以人們常把它們做為防風和護堤的樹種,由于它們根系發達,側根能扎到幾十米遠的地方,使樹體生長茁壯、堅固。楊樹可以固沙防風,是農田抗災奪豐收的衛士;柳樹能固堤防水浸,使堤壩堅固,不怕風浪拍打堤面,成為江河堤壩的保護神。
楊樹和柳樹發葉早落葉晚,是綠化和美化環境的優良樹種。據有關方面經科學測定,得出的結論是:在炎熱夏天樹陰下的地溫,比空曠地要低3-5℃;冬季嚴寒時節,樹林里比空曠地要暖和許多。所以對樹林有“調溫器”之稱,同時它們還是空氣“過濾器”。1畝林地每星期可以吸收二氧化硫1公斤,粉塵400-1000公斤,二氧化碳近500公斤,而呼出的氧氣達350公斤。因此,在樹林中散步,會使人感到心情愉悅,精神暢快。年年歲歲,無論春夏秋冬,楊樹和柳樹始終是人們的伙伴。在寒冬臘月里,它們用肌體為人類遮風避寒;炎熱酷暑中,它們用綠葉給人們撐起大傘使其消暑乘涼。它們默默無聞地給人類過濾塵埃、凈化空氣、殺菌吸毒、減少噪聲,為人們創造出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不斷的奉獻于人類,造福于人類。
楊花柳絮不是花
“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唐·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九)我國古代許多詩人都把楊樹和柳樹的果實看成是隨風飄舞的花,并對此做了大量的吟詠和描繪。除劉禹錫這首《楊柳枝詞》之外,唐朝韓翊在《寒食》中寫道:“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意思是說春天的京都沒有一處不飛那象雪花一樣的柳絮,一陣東風襲來,把御花園里的楊柳樹都吹歪斜了。宋代詩詞大家蘇軾在《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揚花詞》上闋開首兩句:“似花還似飛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的意思是說楊花柳絮飛揚有致,也無人愛惜它,任其飄來墜去。宋代田園詩人范成大在《碧瓦》絕句中吟詠“碧瓦樓頭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是說春到人間,溪水都變綠了。柳絮不待風雨漫天飛舞,棠梨不經雨而滿地開花。清朝舒位在《楊花詩》開篇就寫”歌殘楊柳武昌城,撲面飛花管送迎。“是說在武昌城看完戲曲以后,走下歌樓撲面飛來的楊花柳絮,好像伴隨他一路相送的樣子,身前身后圍繞他飛來飛去。
楊花和柳絮雖然都會飄飛,但卻不是花,而是楊樹和柳樹的果實。那么,楊樹和柳樹有沒有花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植物沒有花,怎么能結籽呢?沒有種子便沒法進行后代的繁衍。楊樹的花,像一串串帶有黃點的麥穗,長在濃密的樹葉間;柳樹的花,就是在春柳剛一放葉時,便掛滿枝頭的一條條長而柔的“毛毛狗”。楊花和柳花都屬于柔荑花序,是一簇圍繞著柔軟的花軸而叢生的小花。每朵小花只有苞葉而無花冠和花萼。它們都是單性花,雌雄異株,花里只有單一的雌蕊和雄蕊,屬于風媒花。
楊樹和柳樹的果實,是一種多籽粒的蒴果,成熟時會自然干燥而裂開,分成數瓣,種子便隨之散出。由于在種子基部周圍有一簇絲狀長毛,借風之力飄落四方,而一代代地繁衍下去。每當春季來臨,和煦的春風乍起,楊樹的花在樹枝間綻放的時候,柳樹的“毛毛狗”便也掛滿了枝頭,孩子們的柳哨吹響,引來了池塘草叢中的陣陣蛙鳴,辛勤的密峰在花枝間奔波采粉,閑適的蝴蝶在草叢中游來蕩去,使恬靜的農家村舍活躍起來,田野間布谷鳥嗚叫,于是農事大興。
隨意扦插可成蔭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維《送元二使西安》)人們喜愛楊樹和柳樹,并在宅前院后隨意壓枝插條,幾年過后即可綠樹成蔭。每當外出歸來,離老遠觀望即可見楊柳翠綠,景色魅人;臨近再看,青堂瓦舍,氣象清新,使村莊增添了不少的氣魄,環境秀美,賞心悅目,令人生活快樂稱心。真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語的由來,就是因為楊樹和柳樹,栽植后極易成活的特點而感發的。
那么楊樹和柳樹為什么很容易成活呢?這是由于它們的生物學特點所決定的。楊樹和柳樹的組織是由表皮、木栓層、皮層、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和髓射線等許多部份所構成的,并且各有不同的分工。表皮、木栓層和皮層是保護組織;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是樹木的主體部分;中間的髓是貯藏養料的倉庫,從髓向四周發射的線狀組織就是髓射線。在形成層和髓射線的中間有許多分生能力很強的薄壁細胞群,這些薄壁細胞能迅速分裂繁殖,形成根的“原始體”。如果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條件適宜,這些“原始體”細胞就會逐漸發育長成新的根,有了根就能不斷的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料,供給枝條各部分組織開始發育,生成芽苞鉆出地面而長成新的植株,因此,楊樹和柳樹就具有了很強的生命力。再一個特點,楊樹和柳樹對于土壤條件,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不論土壤貧瘠,還是肥沃;沙漠或是農田。栽植在什么樣的土地上都很容易成活并很快綠樹成蔭。
栽樹不須連根刨,一枝插地更繁茂。楊樹和柳樹的栽植方法非常簡便,除了可以用播種育苗或分根繁殖之外,楊樹多采用壓枝,而很少用插條。壓枝是先用犁或銑開溝,把粗枝埋入土里;插條的接穗用枝條截成15-20厘米長,頂部留2厘米左右,要保證有1-2個飽滿的芽苞,插在地里背風面,以防風干。栽植季節宜在初春,當日平均氣溫達5-7℃,土層化夠深即可進行。這時正是土壤返漿期,水汽足成活快。原則是先栽萌動快的枝條,后栽萌動慢的枝條;先植平崗地,后植低洼地;先插向陽坡,后插背陰坡。
古往今來的千百年問,有多少名人志士愛樹栽樹,與樹結緣傳為佳話。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稱柳樹為“中國之偉木”,并在宮庭院內親自種樹一株,還經常精心管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辭官后回到了故鄉尋陽柴桑,在家中他親手栽上五株柳樹,常在柳蔭下銜觴賦詩,終生與樹相伴,人稱“五柳先生;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更是愛樹成性,他在任忠州刺史時,率先帶領人民在低洼地方遍植柳樹,給后人栽樹造林做出了榜樣;在清朝倡導植樹最積極的要數左宗棠了,他在任陜甘總督時,東起潼關,西到新疆沿途栽植樹木,在新疆戌邊時又命令士兵,自玉門關至烏魯木齊、阿克蘇沿途植樹,長達數千里,曾有“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門”的描述。
楊柳一生為世人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宋·冠準《書河上亭壁》)楊樹和柳樹渾身是寶,既是早春很好的蜜源植物,嫩葉還可飼喂牛羊。“只要給人以溫暖,何惜一身化塵灰”。它們不但是速生豐產的薪炭用柴樹種;而且在建筑和制器上也都是很好的材料;同時在醫藥方面還有著重要的價值。可見它們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楊樹的木材除供建房的柁、檁、椽、房芭板、車鋪板、綁粉板、晾菜板外,還可做衛生筷、火柴桿以及造紙等。因樹皮含單寧達5.16%,性味苦寒,能治感冒發燒、結核發燒、風濕熱、瘧疾、咳嗽、牙痛、口瘡、高血壓、回蟲癥、消化不良、腹瀉、痔出血、蛇咬傷以及疥癬等諸多疑難雜癥。
柳樹的木材雖很少用做蓋房搭屋,在農業生產上的用途也很多,從土籃、扁擔、銑把、鋤等小型農具到拖犁架、圈桿、馬槽、磨盤、井傲等大型器件無一不是柳木制成;農村的笸籮、簸箕、柳罐以及家庭主婦們所使用的切菜板、燒火棍等也都離不開柳條、柳板和柳枝。柳樹不但是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而且對人類身體保健也大有裨益。柳樹的皮、根、枝、葉和絮均可入藥。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鋼目》中說:“柳性味苦寒、無毒、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可祛風、消腫等。柳蕊在《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說有”驅風、明目、聰耳、烏發、駐顏、堅齒、健力、益壽、輕身、壯筋骨”的功效。
據現代科學分析,柳枝、葉、根和皮內含有鞣酸、柳酸、水楊酸、糖甙、碘等藥物成份,不僅有收斂、殺菌、利膽、解熱、止痛的作用,而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大名鼎鼎的“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就是柳酸。近年醫學界又得出在對癌腫進行化療時,若配服柳根液,則能扶正固本,使白細胞回升。柳葉中的碘含量高于海帶,比一般食物多數千倍,是治療單性甲狀腺腫的良藥。用柳葉煎膏外敷還可以治療丹毒、癰疽、燙傷等癥。柳枝嫩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食用,太行山區有用嫩柳葉制成酸菜食用的習慣。用柳芽代茶沖泡,色清氣香,還可祛風活絡,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柳絮白如絨,飛如雪,用它填充枕頭,柔軟清涼,對失眠和患頭痛的人很有裨益。用柳白皮燒成炭灰,加枯礬、冰片外用,可治中耳炎。
我們的祖先,培育了楊樹和柳樹,它們在神州大地上生長繁衍,也在涵養著華夏的子孫,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舉目皆是楊柳綠,春來無處不飛花。它們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類的甚多。生為碧玉樹,死作爐中薪;無私捐軀,奉獻世人。它們的品格,正是勞動人民的情操,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那種質樸、堅強、力求向上的進取精神。這樣好的造福于人類的益木,我們怎能不為它們贊美、謳歌、頌揚!祝愿它們永遠碧綠、萬古長青!
當前,正是植樹造林的黃金季節,勸君多栽楊、廣植柳。人人動手,負出艱辛,今日扦插,明年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