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首先是一種禮,然后是一種儀;先有了禮節之致,才有了儀態之美。古代的禮儀融匯在舉手投足的每件小事中,正所謂“禮者何也,即事之治”。除了禮儀講究,坐還與健康息息相關。坐得不規矩,惹病上身;坐得合適,可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不同人群的“黃金坐法”
不管你是什么人群,坐姿都需做到“兩正一直”。“兩正”是指身正、頭正;“一直”是說脊柱要直。下面就來談談不同人群怎么坐,如何把這些特點融入到日常坐姿中。
學生一族 閱讀時,稍稍拿起書,書距桌面呈一拳仰角,眼與書面保持一尺的距離。寫字時,身體坐直,書本放平,眼距書本一尺,胸離桌邊一拳。
電腦一族 坐下后,大小腿成直角,大腿與軀干成直角,上臂與前臂成直角,眼睛與電腦屏幕保持平行視角。這個坐姿可以防止“鼠標手”,又能防止脊柱過度疲勞。
休閑一族 “以硬代軟”是平時看電視、聊天時的黃金坐法。所謂“以硬代軟”就是用硬凳子取代軟沙發。因為,軟沙發沒有支撐力,會使整個髖部陷進去,久坐會導致肌肉、關節過度疲勞,腰胯酸痛,這和睡軟床腰痛是一個道理。
不過,不管多規矩的坐法,坐久了都會疲勞。所以,坐、立、行等姿態交叉輪換,避免一個姿勢太久,才是健康養生的基本原則。
坐中暗含養生功夫
要說坐的“功夫”,那就不光是一個講究外在姿態正確與否的問題了,重要的是掌握三個技巧,才可以起到養生的保健作用。
鳧浴 這是漢代《引書》中記載的導引法。鳧,指水鳥。做法:兩手在身后交叉,掌心相對,兩臂盡量向身體后方伸展,然后手臂上下震動,模仿水鳥抖動羽翼的動作。震動手臂時要輕盈,先做30 次,然后再分別向左、右后方轉頭,活動頸椎。鳧浴是典型的反序運動,即與日常姿勢相反的鍛煉,可以有效調整身體平衡,舒緩疲勞。
交股 股是大腿的意思,這也是《引書》中的導引法。做法:坐在凳子上,兩腿放松,右小腿橫向抬起,把右腳踝放在左大腿上,就像單盤腿一樣;兩只手自然扶在右膝蓋和右腳踝上,同時向下輕輕按壓右膝,節奏要輕緩勻速,按壓20~30 次,之后換腿進行。交股可使腿部各個關節都得到伸拉,對髖、膝關節有保健作用。
撮谷道 谷道就是肛門,古人把肛門稱為“五谷殘渣的泄道”。撮谷道的具體做法如下:坐在凳子上,身體放松,先上體后仰,深吸氣,小腹用力內收,同時提肛,感受如同把會陰部縮回腹部中一樣的力量;然后緩緩呼吸,小腹放松,會陰部放松。撮谷道對于改善性功能、男女生殖系統和肛周健康都非常有益。而且,撮谷道時采用深呼吸,有利于全身的氣血循環。
古人還很講究坐功養生,通過變換坐姿,動靜結合,從而達到調養身心的目的。如宋代“二十四節氣導引術”“鐘離八段錦”“十二段錦”等功法,都是以坐勢為主要特點,把多種坐法融為一體,并且加入導引、吐納、按摩等方法,長期習練,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價值。
(摘自《 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