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淼鋒 蔡堅幸
摘要:建筑設計是建筑工程中最基礎也十分重要的工作,為了使設計師更好的進行建筑設計,本文研究了建筑設計的原則以及方法。
關鍵詞:建筑工程;建筑設計;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1—123—02
前言
建筑設計的合理直接影響到建筑的施工質量,設計師需要在設計理念中賦予建筑以靈魂,以人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采取融入系統科學的設計方法。
1現代建筑設計的特點
1.1先進理念的指導
在對現代建筑進行設計時,首先要對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研究,并且與周邊的環境做好協調。在設計方面,建筑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盡可能減少建筑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要盡量使用可再生資源。同時,要按照綠色生態建筑的要求,科學設計建筑的結構,使整個建筑在景觀創造和能源利用上,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1.2經濟合理性特點
在工程建設中,設計是第一要素。因為對項目投資影響最大的就是設計階段,因此只有從建筑設計階段開始實施對建筑的經濟管理,才能很好地控制建筑經濟方面的各項問題。在建筑的技術設計階段,首先要確定工程設計的可行性、合理性,而這一部分工作對整個工程造價的影響占到工程總造價的35—75%。
1.3功能多樣性特點
受結構和體重限制,傳統建筑的功能單一、智能系統缺乏,多元化功能和綜合性不是很強,現代建筑的設計采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建筑物的空間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而使現代智能化設備和多種功能的需求得以運用。
1.4合理的結構設計
現代新型建筑設計,是經過合理的設計、科學的計算,用新型的墻體材料和建筑材料,同時采用框架式的建筑結構,來使建筑的機械化程度和抗震性能得到提高。新型的建筑結構,不僅可以減輕建筑本身的重量,改善建筑本身的面貌,還能自由分割空間,大幅度地提高使用面積,從而使整體設計的科學合理性也得以提高。
2現代建筑設計的原則
2.1有序性原則
高層系統是由低層系統組成的,低層系統對高層系統具有構成性關系,同一層次的系統之間存在相干性關系。因此,系統都是有序、分層次的,是層層相關的結構關系,而層次越低,結合度越強;反之層次越高,結合度越弱。結合度遞減,層次結構更加穩定,由此可見,使用房間對功能區、單體對群體、基地對環境都具有構成性關系,其結合度應遞減,方能促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如果一個功能區過于依賴于它的上層系統,一旦上層系統中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勢必會影響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會癱瘓。因此,正確地確定各部分的關系,有效地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地組織各種流線和空間序列,是建筑設計中應認真對待的重要環節。
2.2聯系性及動態性原則
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要考慮到相互聯系的諸多方面,不僅要考察研究對象這個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還要考察系統的環境。環境是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發生、維持和發展的,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有著種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包括:環境給系統提供的資源和壓力、系統給環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動態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尤其要立足現在,兼顧未來,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
2.3綜合性及整體性原則
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要對整體的建筑構想和建筑要求進行綜合考慮,絕不能片面思考。建筑設計一般都是分部分進行,建筑設計師在初步設計時,要從整體角度考慮,不能“斷章取義”。只有對建筑進行全面的研究與解讀,才能把建筑的美觀、功能以及實用性進行完美的結合。并且部分與整體是緊密相連的,必須將其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互增色彩,使整個建筑的設計更加完美。
2.4結構性及最優化原則
結構是要素在關系作用下的結合方式,是性能的載體,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結構決定性能,性能表現可以反作用于結構。要素是結構的賴以結合者,要素運動的穩定與否、發展方向將影響結構的穩定和方向。關系是將要素連接起來的作用,是構成系統的紐帶,關系質和量決定結構性能的穩定性。因此,必須了解它的結構,遵循結構性設計原則。同時系統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差異整合的過程,差異的事物能夠整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優勢互補,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礎。要通過差異的整合使建筑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激發出正的整體效應,促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就必須注重最優化設計。
3現代建筑設計的方法
3.1設計前的思考規劃
現今,從我國建筑設計所常采用的方法與模式來看,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改善與完善的地方。好的建筑設計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建筑設計理念之上的,而這一切又需要設計師在展開設計前有理性而系統的思考。既要綜合考慮項目的定位、項目所處環境以及項目的實際情況,也要明確建筑設計的價值取向。許多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對于設計都過于執著,或者會忽略或是忘記許多實際的客觀因素,尤其是在我國目前市場化的大環境下,許多項目都有著很強的商業背景,也背負著投資商的投資期許,設計方應當綜合考慮這些實際因素。既要以良好的建筑設計價值取向作為依托,同時,也要考慮到項目的可行性與實用性。此外,在現今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及格局下,還要綜合考慮項目的商業化背景及各種相關因素。要將所有這些現有條件都進行系統的思考,并且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設計規劃,只有明確了方向與目的后,才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展開后期的建筑設計,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設計出的產品也才能夠更好的符合市場需求。
3.2平面布局的方法要點
居住者層次不同,審美意向和價值取向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對住宅要求就不同;同居住者在不同時期對空間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與選擇。因此,在住宅設計時,除了提供豐富多樣的套型平面外,同時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適應這種變異性和差異性。“部分靈活”的單元大開間雖有固定的廚房、衛生間、入口和單元的形狀,但可劃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如建筑面積90m2的單元大開間,可以劃分成三個不同的套型平面,在考慮4套住宅內部的靈活與多樣性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套”與“套”甚至“層”與“層”之間的靈活性,在套與套之間的適當部位預留足夠尺寸的墻洞,必要時可打通,或在適當部位樓板可以抽掉,形成躍層式住宅,以解決住宅套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落后的現象。
3.3建筑中“內”的設計
此處的“內”是指建筑生成的內在邏輯,這既包括建筑建設的場地,也包括建筑自身的用途以及相關建筑所特有的歷史或文化背景。對于一個特定的項目而言,在展開設計前,首先有必要對其內在的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首先,應當研究具備相似功能、用途以及特征的建筑設計方法,這不僅是非常寶貴的設計參照點,這也是保障建筑物能夠承襲一些優良的建筑文化傳統與文化積淀的方式。其次,要全面衡量建筑物周邊的各種環境,既要考慮到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地理環境,也要一定程度掂量其周邊的商業環境,這是現今許多建筑物在設計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此外,對于項目自身定位要仔細分析研究,無論是古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商業綜合體或者是工業化建筑,針對每一種不同能的建筑物,在建筑設計的方法與方式上也會有較大差別。只有很好的把握住建筑物內部的這些需求,并且做好這種內在的設計,才能夠讓后續工作更好的得以展開。
3.4建筑中“外”的平衡
對“外”的平衡在展開具體項目的建筑設計時同樣十分關鍵,一些最重要的外在因素集中表現為:生態環境、周邊環境以及相關的人文環境。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被推崇,人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會越來越關注項目與周邊的生態環境是否能夠和諧共存,是否能夠很好的和自然環境實現良好的融合。這是生態化建筑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這種尊重環境的設計思路也很好的凸顯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一方面,建筑物周邊的環境也需要很好的進行參考與平衡,例如項目所處的區域,是在熱鬧繁華的商業區還是在居民聚居的居住區,這些特定的地理環境都會給項目在后期的設計提出很多具體要求,這也是很有必要平衡的一個外在因素。此外,考慮建筑物所處的人文環境也很有必要,這既是對于悠久的文化傳統的一種尊重,也能夠讓新的建筑物更好的融入到這片環境中,在這樣的理念下產生的作品顯然更具實用價值與審美價道。
4結語
建筑設計是一項復雜繁瑣的設計過程,設計者需要有足夠豐富的建筑知識才能完成此項工作。建筑設計中應該體現合理性與全面性,以實現對建筑設計效率、質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