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要:近些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許多城市的天氣突變現象變得很嚴重,造成很多地區變暖且出現繁多的極端天氣,例如沙塵暴、洪水、內澇等,這些情況對我國城市發展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并且也對我國國民生活造成了困擾,其財產損失也不計其數。根據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截至到2015年八月份中旬,我國有四十多座城市出現了內澇情況,其中十五座城市尤為嚴重。城市內澇災害是一個迫切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應盡快采取相關措施進行防治。
關鍵詞:海面城市;建設;內澇防治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1—206—02
引言
在2015年,我國最新頒布了《住房和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工作要點》,在這項條文中我國提出“要著力進行低影響建設模式,加快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內澇防治措施”。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城市在不斷地進行經濟上的建設,城市建設在很大層次上取得相當高的成就,但是由于許多城市發展的進程過快,其根基不穩造成城市發展內外差異明顯,由而導致城市中水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不盡快采取相關的應對措施,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將不可想象。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內澇防治需經過層層嚴格監督,根據具體城市的建設兄臺那個相應地進行防治。
1不同國家對海綿城市解釋的主要意義及其內涵
根據海綿城市的字面意義可以看出,海綿,本身的意義就是吸水。海綿的本身就具有雙重性的意義特性,其水分特性以及力學特性也尤為明顯,并且海綿的主要特性就是吸水、釋放水以及保水。其力學的特性除了表現為回彈、恢復等等,在結合各個方面進行解釋海綿城市的意義時,還需要要注意應當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從城市建設方面情況,根據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講,如果想要城市能夠順利的進行建設,就需要通過構建一系列設施來奠定基礎,例如建筑房屋、綠化設施、硬件設施等,促使城市的內部環境能夠更好地被降雨凈化回收利用等。第二,從預防洪澇災害的角度來建設,想要城市能夠和洪澇災害進行斗爭,就需要通過預防、應急措施來降低洪澇災害對城市帶來的不利因素的影響,從根本上減小災害的損失程度,要保證城市建設能夠安穩的度過災害期間并且能夠快速地恢復設施假設工程。第三點,從生態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說,要保證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也就是說海綿城市的建設期間能夠適應各種的自然災害等,在良好的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能夠與洪澇災害進行斗爭。
在國外,也有相關的海綿城市的解釋內涵,經過研究發現,在近些年以來,國外類似海綿城市的詞語“resilience”可以意為“跳回”,也可翻譯成“耐受程度、恢復能力”等,在洪水發生規律與其相適應的程度上,實施相對應的措施能夠改變發生災害內澇程度的危險性等。在追求城市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建設基礎上,需要各個國家以及城市的共同努力。我國各個城市以及其他國家都在積極地進行探索開發,且海綿城市是一種影響較低的開發模式,在2014年的年末。我國城鄉建設部門出版了書籍《海綿建設技術指南》,在進行城市建設低碳引導生態設施規劃以及城鄉建設的綜合應用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城市鄉村建設,城市鄉村內澇災害應該以海綿城市建設的中心思想為主導思想,從城市生態設施以及基礎環境進行入手,系統的把握好城鄉建設,同時控制好環境保護。在多層次上推廣新興技術,對舊的系統進行改造,同時強化工程措施,把城鄉內澇防治災害提升到新的層次上。
傳統層次上的解釋意義,海綿城市與傳統城市的根本區別是在于對自然的態度,海綿城市建設是對自然的尊重,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來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不同于傳統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一改“征服自然、改變自然”的觀點,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進行徹底的轉變,為我國城鄉建設的內澇防治災害提供新型的處理方案。
2如何在進行城鄉內澇的綜合防治中與自然和諧相處
針對城市內澇災害的解決等問題的解決上,應該與城市生態環境進行聯系,城市內澇問題與城市生態環境以及城市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問題存在著不可分離的關系。每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都不盡相同,但是形成降雨以及內澇災害的基本原因都是基本相同的,與城市所在的地質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城鄉內澇災害形成的人為因素也大大存在,人類的作用非常巨大,近些年來城鄉的發展歷史表明,城鄉經濟建設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發展結果。“城市”是各種與商業有關的設施活動的總稱。近年來伴隨城鄉建設的不斷發展,原先已有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同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大范圍的影響。城市建設期間,各個城市中樓房高度不斷增加、房屋密度也不斷進行加密,這種改變使土地的粗糙程度不斷加大,在局部上改變了城市的內部環境。其次,伴隨著一些城市快速的發展變化,城市的建設規模不斷地進行加大,而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建不能夠很好的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所以在城市發展道路上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重短期、重地表、輕地下、輕長遠等;在很多城市中,側重短期發展而忽略長遠目標的現象非常普遍。
因此,導致城鄉內澇災害形成的原因顯而易見,在一方面是因為極端的天災變化,而另一方面則是城市發展中不注重長遠發展目標而破壞生態環境和水環境的建設行為所造成的。而為了有針對性地防止內澇災害,必須要進行原則化的系統整治,要提倡綜合整治,防治為主,對整體進行內澇災害進行防治,對于極端的天氣變化等問題,要大力的扶持植樹造林等工作,為環境建設做出貢獻,避免植被破壞嚴重造成沙塵災澇等環境問題,同時要注意環境的長遠發展,不能專注眼前而不顧長遠發展。首先,要進行對城市環境問題以及產生內澇災害的原因進行徹底的研究分析,例如對大氣流、氣候環境、地形地貌、生態人物等進行系統上的分析。影響因素如此之多,需要研究學者——排除解決,通常情況下需要研究學家采取建模的方式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需要進行建立區域性、局部性的模型進行研究,在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求解。其次,在解決這些方面問題的時候,最為寶貴的資源就是基礎調查數據,依據調查出的數據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依照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看出累積的數據是動態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變化更新,能夠明確的表現出其機敏性。在城市的路網、水網、電網的建設中,相對來說,最為薄弱的就是水網。城鄉水網建設通常是指管網以及泵站的系統組成,從廣義來說,是片面的解釋,還需要進行考慮的是城市的水域以及水系的作用問題。伴隨城鄉的系統不斷進行擴大,新區開放以及舊城改造不斷地進行完善,基于原有資料的數據顯示,不斷提升資料完善程度尤其重要。充分的數據掌握有助于更透徹的分析城市內澇問題的原因等。所謂的災澇就是積水以及洪水的深度超過了城市所承受的最高限度,淹沒了不該淹沒的地區等,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3內澇災害的防治綜合系統應該如何進行落實
在進行排水防治內澇災害的規劃措施中,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規劃,而是如何進行落實實施。一個城市中內澇防止災害系統的建立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并異常的復雜.我國目前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距離差距比較大,許多城市當中的管道設施較為落后,進行改造建設的難度非常大,尤其是其中的建設需要涉及到拆遷以及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等,那么在此情況下要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設施改造要在十年之內進行完善實施就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目前為止,《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已經提出了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標準。要實現徑流總量控制是對規劃內容的一場較為巨大的挑戰。有些研究學者認為需要經過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大力進行植樹造林等相關活動,為我國綠化環境增添新的色彩,同時,對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強力實施建設摒棄破舊的管理制度,實施新政策,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我國國情以及地質情況進行相應的結合,努力改造新城區建設,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內澇防治做出相應的貢獻。
4總結
伴隨著我國氣候不斷的變暖,極端氣候不斷發生的情況,城鄉內澇防治災害工作成為一個長期且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為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較為可行且長期實行的解決辦法。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海綿體行業教育培訓不斷實踐,起到了從根本上解決城市自身的內澇問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