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年以來,創業板市場健康發展,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有效推手,目前也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創業板公司呈現良好的高增長態勢。盡管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發展速度進入換擋期,但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收入規模年均增長23.9%,凈利潤年均增長12.9%。其中,在2015年前上市的公司中,15家公司上市后凈利潤復合年增長率超50%,55家凈利潤年增長率超30%。這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業板上市企業通過增發,實現股權再融資,從而獲得發展的后勁與動力。截至2016年10月,已有254家次創業板公司進行非公開股票發行。在通過股權融資大幅降低負債比率之后,創業板公司增大了銀行信貸額度和開始了公司債券發行,進行杠桿融資。截至2016年10月,46家次創業板公司發行了公司債。這些融資舉措,為公司做優、做強、做大提供了堅實基礎。在為部分創業板投資者提供了不菲的回報的同時,也帶來了資金資本向優勢高增長型的企業聚集,優化了資本資源的配置。
創業板營造了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塑造了“創者致富”的制度環境,創造了資本與人才激勵的堅實紐帶。創業板切實服務于創業創新,為創新提供資本,為創業砥礪精神。創業艱辛,需要榜樣,創業板是創業者成功故事的集合,需要確定目標,需要典范激勵,而創業板上市將創業者的成功資本化,將其企業發展未來的現金流的當期化,讓創富者的示范效應得以充分發揮,樹立了非上市公司和創業者的奮斗標桿。目前,創業板有38家公司的在職員工入選國家或地方“千人計劃”;其中,歐比特等7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入選“千人計劃”。79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任職,25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有高校或科研院所入股。創業板建立了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和高效的價值發現機制,為資本和人才牽線、為技術和市場搭橋。截止2016年10月,546家創業板公司中,503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資格,463家擁有核心專利技術,219家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63家擁有國家863計劃項目,54家為國家創新試點企業。2009至2015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達5%,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創業板為戰略新興產業插上了資本的翅膀,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助力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調結構的必由之路,創業板直接推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絕大多數創業板公司是在戰略新興產業中,廣泛覆蓋于新一代信息技術(152家)、節能環保(56家)、高端裝備制造業(54家)、新材料(43家)、新能源(26家)和生物(53家)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板塊特色。創業板新興產業分布契合了我國產業升級的現狀,充分反映了現階段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創業板響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支持節能環保公司發展。截至2016年10月,創業板共有56家公司從事節能環保業務,首發募集資金389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521萬元。公司業務涉及高效節能、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業務涵蓋水處理、大氣處理、固廢處理、環境監測儀器、余熱利用、爐窖節能、變頻節能、工業節能、節能照明等多個領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以及文化產業已成為創業板發展的引領行業。上市后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前100名的公司中,計算機、醫藥生物和傳媒行業占據前三名;除此之外,在增速前100名中的占比高于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的占比的行業,還包括電子和公用事業。創業板的發展切實助力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創業板發展也是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在供給側改革攻堅中,要發揮金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作用,關鍵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創業板有效地配置了資本資源,創業板的設立和發展恰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國金融市場不斷深化、更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切實舉措。供給側改革亟需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升企業公司治理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業板通過股權融資和再融資,進而撬動債權融資,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企業運營和創新發展提供相對低廉的資本來源。特別是在“深港通”實施之后,創業板公司還要接受國際資本市場的監督和海外監管當局的監管,這將有助于上市企業公司治理的提升。總之,創業板市場應通過改革與制度創新,加強監管,更好地服務于創業創新,為實現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發揮更大的作用。(文/田利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