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良 譚海文 編輯/韓英彤
?
把握機遇推進大宗商品業務發展
文/王新良 譚海文 編輯/韓英彤
中資銀行應當抓住當前市場時機,加大投入,穩健有序推進大宗商品業務發展,在同業中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2015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影響,原油、銅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波動;國內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大宗商品企業虧損、倒閉事件頻發,銀行授信資產質量承壓。這導致業內對發展大宗商品金融業務的前景產生了疑問。那么,當前環境下大宗商品業務前景如何,中資銀行是否應繼續推動該項業務發展?本文嘗試解答這一問題,并對中資銀行下一步發展策略提出建議。
一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穩健增長。大宗商品作為全球戰略性原材料,是維系全球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盡管當前全球宏觀經濟低迷,大宗商品需求有所下滑,但需求基本穩定。以能源為例,2015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127.6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0.7%,石油、天然氣消費總量分別增長1.8%、2.7%;同年,全球成品油需求總量8177萬桶/日,全球原油加工量7940萬桶/日(同比增長2.7%,創歷史新高)。下一階段,隨著美國經濟強勢復蘇,歐盟經濟逐漸企穩,預計全球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二是中國保持全球大宗商品進口大國地位。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原油、鐵礦石、精煉銅、大豆進口國,2015年進口量分別達到3.4億噸,9.53億噸,368萬噸和816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8%,2.2%,2.5%和14.4%,均創歷史新高。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提升,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鐵礦石、大豆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80%。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在2016年一季度出現企穩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上調了中國2016至2017年的預期經濟增長率,表明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此外,中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進 “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以及大力擴充原油、銅等國家大宗商品戰略儲備等舉措,有利于維持大宗商品進口需求。
三是國內外大宗商品市場逐漸出清。2015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大宗商品行業也經歷了大洗牌。大浪淘沙后,那些負債合理、經營穩健、內控嚴格的企業成為市場主流,而以德正系為代表的高負債、高杠桿經營,以大宗商品貿易之名行融資套利之實甚至以欺詐手段騙取銀行融資的企業紛紛被淘汰出局。隨著非理性經營和投機泡沫被擠出,商品市場得以出清。商品貿易開始向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回歸,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形成筑底,并于2016年一季度出現反彈勢頭:大宗商品的最壞時刻可能已經過去。
四是境內市場經營環境日益規范。境內大宗商品市場在經歷“上海鋼貿”、“青島港”等事件后,各級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均從各自角度出發,推進市場規范的建設工作,打造透明、公開的運作機制。如:上海自貿區提出了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的“交易、托管、清算、倉儲”四分開原則,并引入第三方倉單公示機構,防范商品重復質押、虛開倉單等風險;山東省青島市銀監局推動青島港上線“銀港通大宗商品貿易融資信息系統”,并與銀行進行直聯,傳輸港口貨物狀態,以有效解決銀行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中國倉儲業協會會同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制定了《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國家標準,開展擔保存貨管理企業資質評價,推動建立“全國擔保存貨管理公共信息平臺”。這些新舉措為銀行開展大宗商品金融業務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當前,中資銀行普遍面臨利潤增速下滑,利差空間不斷被利率市場化、網絡金融等新興金融中介所擠壓,過去靠做大資產規模賺取收益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亟需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大宗商品業務涉及商行、投行元素,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從外資銀行實踐來看,具有很高的收益空間。如某外資銀行大宗商品業務條線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達到75%。此外,長期以來壟斷國際大宗商品金融市場的歐美系銀行也因各種原因或壓縮、或退出相關業務,為中資銀行提供了難得的入市機會。因此,中資銀行應抓住當前時機,加大投入,穩健有序推進大宗商品業務發展,努力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搭建業務體系,為業務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從目前看,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未來幾年境內外相關行業低位運行的態勢恐難以得到根本性扭轉。中資銀行應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搭建大宗商品業務體系,為今后相關各項業務的發展打下基礎。一是完善業務布局。中資銀行應優先選擇到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具有成熟市場環境、完善法律體系和眾多參與者的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大宗商品業務。具體可先從一點做起,設立專門機構,引進市場人才,組建由客戶、產品、風險經理和行業分析師構成的專業團隊,完善機構前、中、后臺崗位設置和職責分工,以當地市場為重點進行業務實踐,提升專業化經營水平;在此基礎上,總結和復制成功經驗,逐步推廣至其他地區的專業機構搭建,最終實現業務的全球覆蓋。二是發展多元化業務平臺。大宗商品金融業務既包含實貨融資,又包含紙貨交易。如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外資同業均建立了完備的商、投行平臺,提供大宗商品綜合金融服務。中資商業銀行在開展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的同時,可考慮通過自主搭建或股權收購方式,成立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平臺,成為境內外主流商品交易所清算會員,為客戶提供代客、做市、自營以及市場研究、指數發布等大宗商品投行服務。三是建立商投行協作機制。要在搭建業務平臺的基礎上,發揮多元化經營優勢,加強商投行業務聯動,將投行業務有機嵌入商行業務中,并完善商投行績效考核和激勵措施,促進交易及融資業務融合。
明確發展策略,引導業務循序漸進發展。追溯過往,“上海鋼貿”、“青島港”重復質押等風險事件的出現,除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因素外,也與部分銀行盲目冒進的業務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因此,中資銀行現階段一方面要避免以往大干快上的粗放式發展,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畏首畏尾、自縛手腳的業務困局。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總體原則,明確行業、客戶、產品發展策略,循序漸進推動業務發展:一是篩選目標行業,在油品、基礎金屬、農產品中選取一到兩個終端需求旺盛、期現貨交易活躍、市場流通性強的細分行業,在充分調研并了解了行業整體情況、上下游企業構成、期現貨經營模式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業務實踐,并同步加強對行業信息、市場動態的收集和研判,努力成為細分市場的行業專家。二是確定客戶范圍,應選擇行業內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經營穩健、財務健康、信用良好的大宗商品企業為目標客戶。初期可通過參與外資同業發行的結構化銀團項目,逐步建立、深化與國際知名獨立貿易商等行業龍頭企業的業務合作,并圍繞此類企業,將銀行業務觸角及金融服務向其上下游交易對手延伸,有效擴大大宗商品客戶基礎。三是提升產品服務定制化水平。應針對不同類型商品的交易特點、不同類別客戶的業務需求,評估客戶基礎交易的商業合理性,設計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業務方案,精細化信用證、保函等傳統產品管理,有序拓展貨押融資、信保融資等初級結構化產品的市場應用,穩健推進商品資產池、商品回購、預付款融資等高級結構化產品創新和研發,豐富產品體系。
加強風險管理,確保業務健康良性發展。外資同業近百年的業務實踐表明,大宗商品業務的可持續性發展,離不開卓有成效的業務風險管理。中資銀行在推進業務發展的同時,也應充分重視業務風險防范,多管齊下提升風險管理專業化水平:一是推進業務中臺建設,打造風險管理體系。大宗商品業務強調產品方案的結構化安排和業務流程的交易性設計,銀行應設立專人專崗在貸后階段對每筆業務項下的物流、資金流、單據流進行全流程跟蹤和監控,及時發現、快速處理風險隱患。二是加快業務系統建設,防范操作和市場風險。可借鑒外資同業經驗,搭建大宗商品融資業務處理系統,規范業務操作,并通過系統自動對貨押融資、商品資產池融資等業務項下的基礎交易商品市場價格進行逐日盯市,在價格出現波動時通知借款人落實補償機制。三是加強與第三方合作。大宗商品業務涉及保險、倉儲、物流、法律、稅務等多個業務領域,參與方眾多。銀行應相應建立并加強與保險公司,倉儲公司,外部律師、稅務師事務所的合作關系,借助第三方專業經驗,緩釋業務風險,保障銀行權益。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總行貿易金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