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當代軍校學員的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及培養途徑
◎張濤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軍校加強學員生態文明的教育與培養,對于促進軍校學員全面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軍校學員的生態教育現狀并給予培養途徑合理建議,以期培養合格的新型軍事人才。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五位一體”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高度,并強調要將其放在突出建設的地位,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作為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院校,軍校必須緊跟黨的要求,大力加強學員的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員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意識、養成綠色的生活習慣、具備一定的環保技能。
筆者以走訪調查和網絡問卷的形式在軍校中展開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學員的環保基礎知識、生態意識與情感態度、環保行為及生態教育等,共包括29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經過統計分析,目前軍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如下:
生態環保基礎知識薄弱。在接受調查的學員中僅有20%的學員正確選擇出世界環境日的日期。對于軍校而言,世界環境日無疑是一個增長環保知識、提高環保技能、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的教育良機。學員關于“臭氧層的作用、工業三廢的組成、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地球之腎’的含義”這四個問題的答題正確率分別為91.4%、61.9%、35.2%、66.7%,可見學員對生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樂觀。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學員對于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的認識,只有近1/3的學員選擇正確。數據顯示,僅有34.3%的學員正確選出環保部門的舉報電話“12369”。結合走訪所了解的情況,大部分的學員并沒有舉報破壞環境行為的意識,同時也不清楚在發現破壞環境的行為時可供舉報的機構或途徑。
生活行為習慣有待改善。調查顯示,一直堅持“隨手關燈、關閉電源或水龍頭”行為習慣的學員約占總人數的67.3%。在飲水方面,有58.2%的學員經常飲用瓶裝果汁或碳酸飲料,而不是最環保的白開水。此外,訪談中,一些學員反映由于感到學校食堂口味單一或味道不好,從而食材吃不完浪費掉的情況時有發生。
缺乏參與生態環保活動的主動性。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可知,有9.5%的學員經常參加環保志愿活動,59.1%的學員偶爾參加,有約1/3的學員表示從不參加這類活動。從參與環保活動的主動性而言,僅有少部分學員是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積極投身環保活動的。結合訪談與校園生活的實際觀察,筆者了解到,部分學員認為保護環境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和自身關系并不密切。此外,另一部分同學只注重生態意識和觀念的養成,而忽視了實際參與環保實踐的重要。更有甚者將環保行動當作應付的差事,并沒有意識到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是自己份內的責任。
環保實踐活動為主,相關課程建設為輔。由于國內生態教育還未成體系,課程建設也較為復雜和困難,師資配置更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軍校學員生態文明教育應以環保實踐活動為主,相關課程建設為輔,以此加強對學員的生態教育。豐富多彩的環保實踐活動既能豐富學員們的校園生活又能培養學員的動腦及動手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喚起學員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以及對環保事業的熱情。
除了參與環保實踐活動,學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對于學員的生態教育顯然也離不開相關課程的建設。結合調查、訪談不難發現,大部分學員對于生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興趣十分強烈,非常期盼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因此,軍校可設置些有針對性的課程來培養學員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軍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等。通過課堂教學使學員深入了解“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發展戰略和思想。
多元評價學員,健全獎懲規章。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其本身有著引起評價對象變化的作用和能力。由此可知,教育評價可影響學員的價值判斷。學校在評價學員時,除了學習成績、身體素質、動手能力,還應加強對其環保基礎知識、生態意識、環保行為的考察,如是否在校參加過環保志愿活動以及參與時間等,都可以作為評價一名學員整體素質的標準,以此引導學員關注生態、支持環保。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對于為環保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支隊予以表彰,對于學員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對于有破壞環境衛生行為的學員則給予一定的懲罰。通過獎懲制度培養學員關愛生態的良好風氣。
建設綠色校園,倡導低碳生活。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學員的生態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建設綠色校園包含對校園環境的綠化、校園衛生的管理、校園生態教育氛圍的營造等。校內應設有充足的環保宣傳標語、標志,時刻提醒師生關愛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倡導低碳校園生活。
學員的自我教育與相互監督。生態教育離不開學員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與相互監督。首先,學員自身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活的點滴做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在積極參與環保宣傳行動的同時用自身行為感染身邊的人一同加入保護生態的行列。其次,對于生活中見到的不文明行為(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等),應當勇于上前制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學之間應互相監督,對于有益環保的生活行為習慣予以堅持、表揚和相互學習等。
(作者單位:武漢軍械士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