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玲
從形合與意合角度看李霽野《簡愛》譯文歐化現象
◎張文玲
李霽野的《簡愛自傳》是我國第一本全譯本。本文將從良性與惡性兩個方面,運用“形合”與“意合”視角來研究李霽野《簡愛》譯本當中的歐化問題。
“形合”與“意合”均源自句法學,這一組外來概念初為王力先生所譯。所謂形合,是指借助語言形式來實現詞語或句子間的連貫或銜接,也就是在句子的各個成分,包括詞:詞組,分句之間使用相應的連接詞或關聯詞語,表示其相互間的關系。 而意合,是借助詞語本身或句子所含的邏輯關系來實現句子間或句子中各成分的銜接,句子間或句子中各成分的關系往往以語序的先后來表示。英語語言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并且句法結構相當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而漢語語言不注重形式,很少用關聯詞,句子結構相當松散,是典型的重意合的語言。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應是形合與意合之間的相互轉換。
朱自清說:“新文學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語在加速地變化這類變化,一般稱為歐化。”自五四以來,漢語的歐化問題就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主要是要利用翻譯,創造性引進新的表現形式,以彌補早期白話漢語在思維與表達方面不甚精確的缺憾。現代漢語正是由英語向漢語翻譯這一間接接觸過程形成的。隨著中國文化出去,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我國學者開始反思和研究漢語中的歐化現象香港學者謝耀基將歐化現象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認為被歷史所淘汰的是惡性的,現在為我們使用的是良性的,強調了辯證的看待歐化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其實就是漢語歐化現象的產物,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所以,看待翻譯當中歐化問題的研究不應該僅集中于謝耀基所說的惡性的歐化,還應該集中于現代漢語已經接受的那一部分。
李霽野譯本中良性歐化。所謂良性歐化,實際上是指在印歐語的影響下,尤其是英語影響下,已被我們日常所接受和運用的歐化現象。它強調語用方面的運用性,不僅包括漢語原來沒有的歐化現象,也包括在印歐語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歐化現象。在李譯本中主要表現為:代詞,數量詞,以及被動語態的使用。
例1:Habitually obedient to John, I came up to his chair。服從約翰已成習慣,我就走到他的椅子跟前去了。
例2:You are a dependent, mama says.媽媽說你是一個靠人養活的人。
例3:Why was I always suffering, always browbeaten, always accused, for ever condemned? 為什么我總是受苦,總是被人厲聲厲色相待,總是挨罵,總是被咒呢?
分析:例1中,李霽野將“his”譯成“他”,古漢語中的人稱代詞根本沒有性的區分,然而印歐語中卻有陽性,陰性與中性之分。例2中,李將“a”譯為“一”, 按照漢語原來的習慣,“一+量詞”做名詞的修飾語往往是著重指出事物的數量,如果不強調指出事物的數量,只需要用量詞便可。例3中,李霽野的譯本中有的被動語態,還是譯成了被動語態。漢語實際使用中“被”還是表示不幸色彩多。但是,這三種原來是印歐語特點,現已經被現代漢語所接受,將其歸入良性歐化現象中。
李霽野譯本中惡性歐化。所謂惡性歐化,實際上是指在印歐語的影響下,尤其是英語影響下,已被我們日常所不能接受和運用的歐化現象。它強調語用方面的不可運用性,不僅包括漢語原來沒有的歐化現象,也包括在印歐語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歐化現象。李譯本中主要表現為:詞語搭配,語序問題和定語太長。
例1:He was not quick either of vision or conception.他的目光和感覺都不敏捷。
例2:November, December, and half of January passed away. 十一月,十二月,半個一月過去了。
例3:The ease of his manner freed me from painful restraint:the friendly frankness, as correct as cordial, with which he treated me, drew me to him.他態度隨便,使我沒有痛苦的約束;用來對待我的那種友好,正當誠懇的坦白,使我想接近他。
分析:例一中李根劇英語特點,直接將“quick”都譯成“敏捷”,但是漢語習慣搭配中使用的是“目光敏銳”。例二中,漢語習慣運用“一月的一半”這樣的語序。例三中,定語長達兩個句子,不符合現代漢語現象。以上三個例子都是李譯本中的惡性歐化現象。
縱觀前人對李霽野譯文的研究,也有人集中研究他的歐化問題,本質上是惡性歐化問題研究分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的一部分歸根到底是英語影響下的歐化促成的。所以,看待李譯本的歐化問題,不僅要關注他的惡性歐化,也要關注他的良性歐化,辯證的看待歐化問題。本文從詞語與句子方面,對李譯本與原本展開討論,運用現代中國語言學家對現代漢語的研究成果,研論證究李霽野譯文中的歐化問題。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