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慧怡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瓶頸與突破
◎康慧怡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商化這種全新的銷售方式也迅猛發展起來,為農業經濟發展創立了全新的發展模式,打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是,我國農產品電商化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本文強調了農產品電商化發展面臨的時代機遇,分析了當前發展遇到的瓶頸,為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商化發展尋求突破途徑。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電商發展顛覆了傳統的貿易模式,省去了諸多中間渠道和環節,打通了農戶與消費者的隔閡,改變了農民談判的弱勢地位,使雙方共同受益。互聯網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降低了生產的盲目性,使農業生產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降低了農產品市場交易風險,有助于避免信息不對稱和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從而極大地激發農民的積極性。而且,網絡營銷有助于拓寬市場,推動農業生產和管理的規范化,使農產品生產形成規模效應。農產品電商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農業生產與消費大國,更應重視農產品電商化問題。
我國是傳統農業生產大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電商化起步較晚,仍然面臨許多瓶頸:(1)規模偏小。以小農戶為主、分散種植、規模偏小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電商組織方式松散、運行效率低且缺乏有效管理,這種碎片化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2)產品同類化。我國農產品同類化現象較為嚴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尚未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品牌發展思維,品牌建設未能與農產品質量同步發展。(3)人才限制。農業電商化發展需要既精通網絡知識又熟悉農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一直忽略對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導致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出現了較大的人才缺口,嚴重阻礙了農產品電商化的健康發展。(4)物流制約。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產業鏈跨度大、時間長,而農產品本身保質期較短,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容易受到溫度、環境等因素影響,更易發生腐爛,這就給農產品儲存運輸帶來了嚴重困擾。另外,我國物流業發展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也嚴重制約著我國農產品電商化的快速發展。
農產品規模化發展。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商實現規模化發展是必然的路徑。筆者認為,可通過農業合作社模式將零散生產力進行集中,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專業化程度,然后利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推廣,這樣一方面能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能大幅縮減傳統模式的宣傳推廣費用。電子商務與農業合作社模式相結合,不僅能節約農產品生產成本,還能有效提升合作化規模效益。農產品電商規模化發展可有效促進農產品供給、需求的匹配,特別是在農產品交易量上升的情況下,合作社規模化效益將進一步凸顯。農業合作社這種規模化農產品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對農產品的質量、規格要求,更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
加大品牌建設力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觀念也發展了重大變化,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更加看重品牌的重要性。例如,褚時健的褚橙這一成功營銷案例,讓人們看到了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力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是我國農業電商化發展以及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應從如下方面入手: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品質是打造農產品品牌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技術指導和品質管理,實行標準化生產,從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建立質量監管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國家資金支持。我國大部分地區有著特色農產品,只是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這些農產品尚未被人們知曉。在新形勢下,政府部門應充分調動多方面力量,形成以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優勢樣板產品,加大優勢產品品牌培育力度;農產品生產企業必須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強化品牌創新意識,從多方面努力,提升品牌美譽度。
積極引入電商人才。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電子商務企業應與高等院校、研究院加大交流協作力度,積極建立電商實踐培訓基地,推動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與此同時,積極組織面向下崗職工、農民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全面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滲漏率,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與此同時,規模化電商可積極組建物流團隊,加強冷鏈物流人才建設,綜合自身的資金、技術優勢制定物流計劃,全面提升物流專業化程度,全面促進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另外,還應積極引入電子商務、農業經濟人才,為農產品電商化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建設倉儲物流系統。在信息化時代,建設倉儲物流系統,全面提升農產品物流水平、創新物流發展模式,是全面推動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關鍵。物流專業化發展應從如下方面入手:積極出臺電子商務物流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商體系,全面推動流通的標準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技術,完善以物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環節,大力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及時更新冷鏈物流設備體系,在農產品物流運輸全過程中使用冷藏箱或冷藏車。政府部門還應加強資金、技術支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推動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多元化發展。在農產品集中區域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打造一批集散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批發市場,進一步推動直銷配送、連鎖超市等流通方式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市場需求瞬息萬變,消費者對有機食品和特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農產品市場面臨著全新的格局和發展機遇。廣大農戶必須適應網絡時代的變革,轉變傳統小農觀念,把互聯網融入生產和營銷中,建立直接面向終端的模式,實現農產品產銷的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從而降低市場風險,打通流通環節,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的升級轉型。
(作者單位:武漢市蔡甸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