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澍
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 潘 澍
文化科技創新的目的是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創造出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文化科技產品,形成新的文化科技產業態。文化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通過各種社會支撐條件完成的。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打造出使文化資源與科技資源相融合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要素。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要素是由知識創新主體、技術創新主體、管理創新主體、中介服務主體和文化企業等多元主體構成的。文化科技的知識創新主體主要是指國家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國家級實驗室、國家級研究中心,主要從事文化科技的基礎科學研究,承擔文化科技的知識創新任務,為文化科技的基礎技術研究和專業技術研究的創新提供知識基礎。文化科技的技術創新主體是遍布全國各地的文化科技企業,從事包括出版、印刷領域、傳媒、影視、演藝領域和網絡、動漫領域等等的文化科技的創新活動。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是科技創新成果實現商品化的關鍵,是文化科技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活動主體和創新成果實現商品的主體。政府是文化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創新主體,其主導作用體現在制定和組織實施國家層面的文化科技發展規劃、通過頒布一系列產業、金融、人才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服務,推動和保障文化科技產業化的順利進行。各級各類遍布民間的文化科技行業協會及各類文化科技中介組織也是文化科技創新的主體,通過它們作為中介橋梁,把知識創新主體、技術創新主體以及管理創新主體聯系起來,各多元主體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有效開展文化科技創新活動。
文化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要素。廣義的文化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會對文化科技創新產生影響的投資和政策的一整套設施,包括用于文化科技創新的人力資源和金融資源,用于支持創新的公共政策,目前的整體的科技水平。狹義的文化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是社會供給的、旨在滿足多個文化科技企業應用的、與產業相關的能力集合,強調政府應通過制度創新來促使文化科技企業獲取技術能力。如建立文科科技創新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專業化文化科技創新研發機構和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中心,建設文化科技創新的國家級基地,建立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加強對文化科技企業的孵化,培育文化產業集群。
文化科技創新的資源要素。文化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是指社會上一切直接或間接地為文化科技創新活動所需要并構成生產要素的,具有開發利用選擇性的科學資源和技術資源,以及與創新相交叉的資源總和。從資源本身的特點出發,可以將文化科技創新的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文化科技創新的有形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企業家、生產工人、管理人員、研發人員)、財力資源(風險資本、研發資金、銀行貸款、其他融資)和物質資源(土地廠房等、生產設備、研發儀器、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文化科技創新的無形資源包括創新環境、創新制度、技術支持體系。
文化科技創新的環境要素。廣義的文化科技創新創新環境是指在創新過程中,影響文化科技創新主體進行創新的各種外部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國家對文化科技創新的發展戰略與規劃,國家對文化科技創新行為的經費投入力度以及社會對文化科技創新行為的態度等等。狹義的創新環境是指文化科技企業外部的技術、文化、技能、勞動力市場等非物質社會文化因子。最狹義的文化科技創新環境指培育文化科技創新和文化科技創新性企業的場所。
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科技創新環境是是國家政策與法規、管理體制、市場和服務的統稱,需是指為文化科技創新提供規則和機會的體制和結構因素。它所強調的是文化科技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等之間與文化科技企業間為促進文化科技創新而形成的復雜的網絡關系。
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
以政府為主導。文化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組織和管理,體現國家意志,才能聚集各創新主體的優勢,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政府主要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科技創新中政府為主導體現在如下方面:制定有利于文化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是政府宏觀管理的重要體現;加強促進文化產業新技術的立法工作,為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建立科學、公正、高效的文化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政府發揮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國家要對文化科技企業給予政策、資金的扶持和人力的投入;政府在文化科技創新的產學研結合的合作機制中起著政策激勵作用。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信貸、價格、財政等經濟杠桿,需形成對文化科技企業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傾斜,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激勵與引導作用,政府也可以通過設立文化科技創新風險基金、建立產學研合作獎勵基金等辦法激勵產學研深入合作。
以企業為主體。文化科技創新活動是由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文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各創新主體在文化科技創新活動中相互聯系、協同互動,形成立體網絡化的關系,有效調動各方資源,集中力量攻關,各種不可或缺的要素通過有效機制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健康穩定運行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但是,文化科技創新各主體相互作用的網絡化關系中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是文化科技創新的主體。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直接面向文化市場,將文化科技知識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正是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引導文化科技的方向和知識的創新,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主體作用體現在三方面:①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是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②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③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企業是創新成果的應用主體。
以市場和公益性文化需求為導向。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是指文化科技創新活動要面向市場,通過持續地評估市場需求,創造并滿足市場需要的一整套跨職能的過程和活動。文化科技創新活動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通過市場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文化科技創新最終成功與否,都要經受市場的考驗,最終在市場上體現創新的價值和效益。先進的科技不等于市場需求,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則迫使文化科技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重視市場的導向作用,要求文化科技企業努力協調研發、生產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創新成果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文化科技企業一定要重視文化市場信息,關注文化市場變化,以文化市場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創新,實現文化科技企業創新鏈向文化市場、向社會需求延伸,向創新要市場、要效益、要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要求文化科技創新主體特別是文化科技企業要重視市場信息的獲取、市場信息在組織中的傳播以及組織對市場信息作出的反應。
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還要考慮以公益性文化需求為導向。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公益性文化需求為導向是指文化科技創新活動要不斷滿足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需求,要不斷滿足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以追求實現文化科技創新社會效益的目標。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堅持以公益性文化需求為導向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性決定的。
政、產、學、研、用相結合。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注重政、產、學、研、用結合,是政府、企業、科研、教育、生產、消費者不同社會分工系統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需是科技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其實質是促進科技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首先,政府主導文化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和路線,主控資源和經費投入,政府對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起到一種宏觀指導和搭臺服務的作用。其次,文化科技企業具有技術優勢和設施設備的優勢,文化科技創新的主要實體。第三,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優勢和知識優勢,源源不斷地為各類文化科技企業輸送創新型人才。第四,科研院所是文化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直接利用現有的知識資源、信息資源、物質資源來實現文化科技創新,對文化科技企業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創新起到輻射作用。第五,文化企業是文化科技創新產業鏈的下游,文化企業在文化科技創新活動中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文化企業是文化科技企業生產的文化科技產品的用戶;另一方面,文化企業通過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生產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全社會對文化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業作為文化科技創新的多元主體,其功能、定位、作用各不相同,“政、產、學、研、用”幾個方面共同構成一個系統化的行動網絡。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合理配置各種創新資源,創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高等院校和企業、研究所共同組建科研團隊,建設文化科技創新基地,加快文化科技成果孵化,形成一個文化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文化企業既是文化科技企業的生產產品的用戶,也是向市場提供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文化企業作為用戶不斷對文化科技企業反饋市場信息,提出新的科技創新的需求。如此,文化科技創新實現了“政、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機制。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黨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