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慧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社會管理體制的轉變分析
胡曉慧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新中國成立后城市社會管理出現了兩種基本模式:單位制和社區制。單位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整合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位制弊病百出。因此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模式變更的雙重作用下,單位制走向衰落,社會管理逐漸向社區制衍變。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單位制向社區制的轉換過程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致使社區制的發展處在一個后滯的狀態。本文旨在探討社區體制的健全問題,以及如何使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促進社區良性運行。
單位制;社區制;社區建設;居民參與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走上了計劃經濟體制的道路,這種轉變促使社區結構也相應地發生改變,成立了一種以“單位”治理社會的體系,于是單位制就應運而生。國家采用單位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整合城市居民,保證社會穩定的發展。然而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社會變遷的速度也一步步加快,此后單位制不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亦不能擔負重組社會的功能,依賴于單位發展的個人也逐漸脫離了單位,轉向社區謀發展。因此,怎樣加強社區制的功能,實現社會的管制作用,已成為當前我國推動社會變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使命。
單位制的設立從某些層面來說是為了緩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嚴峻的社會形勢而選擇的一種危機處理的組織體系。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盡快擺脫國家的落后局面,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重建國家的工業體系,實現迅速發展,我國學習和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模式,并與自己獨有的國情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單位制”。
計劃經濟的逐步確立,使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模式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在這樣一種形式下,單位就成為社會成員賴以生存的必要組織,是他們獲得各種物質、資源和信息的唯一來源。在后期,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單位型社區”,即單位和社區在同一領域里同時存在;另一種現象是“單位辦社會”,也就是單位的功能替換了社區的功能。在這種單位社區的情況下,社區居民完全依附于單位,他們的各種生活需求及服務需求促使社區功能內化在單位之中,這樣一來,單位就是社區,社區就是單位。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伴隨著這一政策,我國社會在經濟領域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導致所有制的結構也隨著改變,社會中的組織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與此同時,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單位制舉步維艱,步入衰落的結局。下面是導致單位制衰落的主要因素。
1.1所有制結構的變動
我國在未提出改革開放這一政策時,推行的經濟體制是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這一政策提出之后,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也進行著公有制經濟多樣化發展的整改。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一部分成員脫離體制,游離在體制之外,這樣一來,單位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全面管制所有的成員。同一時期,一些獨立組織也具備了市場經濟的成分。因而這些單位的員工脫離了政府行政體系的控制,他們就需要社會來重新組織管理。由于這些員工以社區居住的方式為主,因此,黨和政府的把社會管制的重心也就轉移到了社區。
1.2市場經濟的發展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行使我國國有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進入全面改革的時期;國有企業按照市場規律為基準,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以此來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政府事業單位實行政企分開和政社分開來提高工作效率,把政府和企業、社會分開,不再像以前一樣面面俱到。這一過程的推行,讓大批端著鐵飯碗的國有和集體企業的人員下崗失業,這樣一來城市中的社會成員也就從“單位人”轉向“社區人”。
1.3社會流動的加劇
改革開放后,由于我國制度的改革,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成為可能,依賴于土地生存的農民大量涌入城市,出現了全國規模的“民工潮”,這種情形使城鄉二元結構也出現了松動。“單位制”外的組織也開始大量涌現,如民營企業、外資公司等,單位職工逐漸向市場領域進軍。在單位之間,職工的流動已習以為常,單位幾乎不再采取任何措施來限制人員的流動,社區成為流動人口的匯集點和主要生活的場所。
單位制衰落后,取而代之的社會管理模式就是社區制。“社區”一詞最初是在國外提出研究并應于現實生活,我國是在20世紀30年代引進來的。我國的社區建設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為了完善社會主義的制度,改善國家治理社會的績效,黨和政府通過研究采取了以社區為新的依托的管理服務的方式,想以此種方法來促進城市社會的繼續發展進步。于是,社區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這樣的情形下,接管了城市基層社會整合和重構的重任。
當今時代的社區,應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通過構建網絡信息平臺,引進電子政務系統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這些主要的發展動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網格化管理模式
在網絡化的大背景下,建立網格化的管理模式是必需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就是設置“區—街道—社區”這樣的組織架構,依據轄區的面積或者常住人口的數量等指標,將管理的區域劃分為單元網格,在此基礎上社區利用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實現資源綜合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務提供和事務處置等功能。
2.2社工組織進社區
社工組織的工作人員是具有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人員,他們可以開展一系列活動來豐富社區的建設。例如:通過開展道德大講堂、舞蹈室、書畫室、圖書室等活動來提升居民的道德素質;開展困難家庭愛心幫扶、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大對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關愛服務活動的力度;開展健康知識培訓、心理咨詢、義診、健身與康復等活動;利用居民議事廳為居民搭建議事、說理、交流、矛盾調解的平臺。
2.3建立網絡服務中心
社區可以建立網絡服務中心,對居民反映或咨詢的包括社會養老保險、民政政策、計劃生育業務、老年優待證受理、醫療救助與經濟適用房申請等問題進行答復,給轄區居民帶來便捷和實惠。同時可以將各項工作的業務流程、所需證件及主辦人員聯系方式等在網上對外公開,為社區居民咨詢政策、辦理各項業務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2.4建立虛擬養老院和服務點
目前老齡化問題是社會面臨的挑戰之一,老齡化的問題加重了國家財政預算的負擔,也導致了年輕一代的就業問題,因此社區可以建立虛擬的養老院來減輕社會的負擔。虛擬養老院的特別之處在于不是將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集中起來,而是讓老人依舊居住在自己家,服務中心將社區老人的資料統計登記在案,在老人需要服務時求助社區服務中心,服務人員入戶為老人提供所需的服務。這種虛擬養老的成本可能比傳統養老的費用高,但這樣可以為老人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還能讓老人與家人相處在一起。社區也可以建設服務點,為社區居民提供餐飲、休閑娛樂的場所,這種發展可以讓社區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
3.1社區制實施以來的不足
由于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近幾年社區的建設力度也逐步加大,發展較快的城市基本實現了社區建設的規劃,但是對于一些發展速度較緩且地處較為偏遠的地區,社區的建設在實際中依然存在的很大的問題。
3.2資金管理存在缺口
國家和社會投入到社區建設中的資金并不缺乏,但是在實際建設中經常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首先,社區工作人員的道德素質有待提升,貪小便宜這種市民思想還深深影響著于人們的行為,因此社區工作人員多多少少會出現貪污的行為;其次,社區缺乏監督機制,資金的去向很少有人去詳細了解;最后,就是社區居民的參與性不高,維權意識亦有待提高,明知道資金管理存在漏洞,但依舊置之不理。
3.3基礎設施不完善
一些發展較快城市的社區基礎設施完善且維護力度也比較大,而偏遠地區配置的基礎設施不但不完善,而且維護力度也很小,社區里設置的供居民休閑鍛煉的設施簡陋、陳舊,且使用率不高,如配備的電腦、打印機及復印件等辦公用品幾乎是其他地方更新置換下來的,運行速度慢的同時也毛病百出。
3.4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可能出于對社區建設前景的失望,也可能由于社區居民的建議得不到相應的重視,所以大多數社區居民都不愿意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他們對于社區開展的活動要么推脫不參加,要么就是消極對待,而工作人員處理方法也缺乏專業性,這樣使社區居民更不愿意參與到社區活動中。此外,社區成員并不能真正參與到社區事務中,因此社區建設速度一直停步不前。
3.5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
雖然進入社區的工作人員是以選拔形式進入崗位,但是由于沒有明確的專業限制,導致社區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術,再加上社區也沒有進行相應的社工專業知識的培訓程序,使工作人員并不了解專業的工作方法,也不知道怎樣開展居民活動,而且他們沿襲了傳統的行政化的工作方法,使開展居民工作更加受限。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群剛,孫志祥.中國式社區管理——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2]吳群剛.變革與繁榮:中國經濟崛起的制度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于瑩瑩.從單位制到社區制:增進社區發展的一種努力——基于城市社區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應用[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4]劉天寶,柴彥威.中國城市單位制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5).
[5]劉天寶,柴彥威.中國城市單位制形成的影響因素[J].城市發展研究,2012(7).
[6]張寶峰.論社區制改革的理念、原則和舉措—基于治理理論的視角[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7]白友濤,施碧鈺.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
[8]陳晏.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5).
[9]劉安.網格化管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制的運行邏輯與實踐特征——基于N市Q區的個案研究[J].江海學刊,2015(2).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38
F121
A
1673-0194(2016)18-0200-02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