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垚,張乂丹
(四川旅游學院 人事處,成都 610100)
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研究
韓 垚,張乂丹
(四川旅游學院 人事處,成都 610100)
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中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高校將科研、論文指標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無法保障高技能人才得到相應的回報。本文從高技能人才的內涵出發,分析當前應用技術大學中高技能人才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的多元評價機制,探索突破學歷和科研的直接認定方式,建立分類評價、分類考核制度,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建議。
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積極鼓勵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強“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當前一般技能型勞動力相對過剩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形成錯位,急切需要高等院校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就凸顯了高等院校師資隊伍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
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提出,說明未來經濟發展急需大量高水平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類高技能人才應是受過特定的教育、培訓和專門學習,掌握了能夠代表當前較高水平的專業理論、技術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創造性思維和獨立解決技術難題能力,具有人力資本的異質性、高超的動手能力、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突出的創造能力等特點。
應用技術型大學是以應用技術類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和專科院校,它的落腳點在于培養具有一定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適應工業、工程生產第一線現實和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復合人才。它對人才的培養以市場需求、職業需要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更強調的是應用性、技術性和實踐性。
因此,應用技術大學中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任教,同時具備某種高水平專業技能的人才。在應用技術大學中,部分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的教師在本專業具有高超的技能,但在學術研究方面較弱,因此針對這部分人才的評價、考核和激勵應建立適合高技能人才特點的新機制。
2.1高技能人才評價現狀
張慶、王光軍認為高技能人才評價是指對具有高級技能以上的技能人才的考核和職業資格的評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指出,評價、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輕視技能勞動和技能勞動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存在;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因此必須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2.2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評價現狀
應用技術大學中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對具備高技能的教師的職業資格認定、績效考核、職稱評審、薪酬激勵等。目前各高校對于應用型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建設都還不夠完善。現行評價體系往往偏重于考察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主要將科研、論文指標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不能很好地體現評價的“應用技術性”。績效考核、職稱晉升條件也依然著重于考察崗位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忽視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實踐能力和行業工作經歷,忽視了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對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形成了錯誤的導向作用,不能最大限度發揮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重科研輕技能”的評價體系必然使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仍然在科研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踐教育教學和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高技能人才不能發揮其優勢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特點決定了僅通過科研水平無法全面準確評價人力資本價值,職稱評聘和職務晉升作為與教師職業發展、工資收入密切相關的制度,卻無法保障高技能人才獲得相應的回報。大學教師和高技能人才的雙份身份,使得國家職業標準的共性要求與企業崗位的個性要求難以銜接。因此,要準確對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做出評價,需要有一個適用的人才評價機制,不斷提高技能人才的自身實踐技能,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人們必須探索應用技術大學高技能人才的多元評價機制,不僅有利于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也能為國家的經濟轉型升級做出重要貢獻。
3.1探索突破學歷和科研的直接認定方式
長期以來,高校對人才評價的標準都以學歷和科研成果為主,而對具備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缺乏足夠的重視,這些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和價值回報,嚴重制約了高技能人才的發展,遏制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以學術資格、學術業績、科研指標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已不適應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和方向。應用技術大學在實踐中應建立可多種形式相互溝通的、立體型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對于教學水平高、貢獻大、被公認為達到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可由高校直接認定專業技術職稱。國家人事部門應下放權力,高校自主建立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高校可組織專家成為考評組,對高技能人才的教學水平、技能情況、參加重大技改項目或課題攻關的情況、關鍵技術崗位工作經歷、參加技能競賽獲獎情況、被授予技術稱號情況等進行考評,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這一方面是對高技能人才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對高技能人才的重視。
3.2建立分類評價、分類考核制度
建立一套適應高技能教師特點的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薪酬激勵制度,實施分類評價,進行分類考核,突出體現不同類型教師的特長。教師聘用不僅注重理論基礎,還要掌握實踐操作技能,通過參與培訓,進入企業見習或實習,參與其他拓展活動等形式取得一定的技能證書。要改變原有職稱評定標準,對教師的評價要由過去關注基礎研究成果,轉到關注應用研究成果上來,將教師的科研成果應用和社會服務指標納入職稱晉升中去,要從重視科研級別和成果數量轉向注重社會和經濟效益的評價導向上來。高校要進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獎勵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相聯系、以能力和績效為標準、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
3.3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
應用技術大學要完善高技能人才的長效激勵機制,完善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辦法,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將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與待遇掛鉤,在科學的崗位設置基礎上,根據教師所具備的技能支付報酬,并且技能水平的上升或改善將直接體現為薪酬的上漲,例如福建省鼓勵企業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股權和期權激勵,獲“中華技能大獎”可享受正高職稱待遇。對高技能人才在職稱聘任、工資福利、培訓進修等方面,制定相應的鼓勵辦法。對在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可從成果轉化到所得收益中,通過獎金等多種形式給予相應獎勵。通過這種長效激勵機制,來不斷提高應用技術大學中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注:張乂丹,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慶,王光軍.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研究[J].河北企業,2011(2).
[2]呂鳳軍.基于多層面分析的高技能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企業經濟,2012(6).
[3]梁快.論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J].成人教育,2009(6).
[4]于冬梅.高技能人才激勵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2012(11).
[5]邊杰光.關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對策性建議[J].中國職工教育,2010(6).
[6]馬林.健全評價機制,優化高技能人才成長環境[J].中國市場,2007(48).
[7]樊松偉.如何從制度上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J].人力資源開發,2013(9).
[8]劉承偉.山東省人才資源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68
C964.2
A
1673-0194(2016)18-0247-02
2016-08-20
四川省教育廳課題(15SB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