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英
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開展初中數學教學
◎杜德英
本文中通過詳要敘述了在初中數學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制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安排課后任務、實施評價教學等教學策略。旨在以此幫助學生得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不斷進步、優化學習質量、形成良好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引導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能得到良好的進步與發展。
在新課改要求各階段的數學教學應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目標,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意識到尊重學生個體化差異,將應試教育目標轉向個性素質教育。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個性鮮明、心理敏感的重要階段,此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意識可見會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形成較直接的影響。而由于初中學生學習基礎、生活環境、學習意識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學生在心理、學習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相關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并就其差異深入探究可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共同發展的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可對教學活動起指示、約束、評價等作用,因而教學目標的制定可對整體教學形成一定的影響。在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實施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其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學習態度等因素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意義等幾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以此不但能夠使個體化差異較大的學生均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并由此直接調動起學生的知識學習內驅力。還能讓學生在不同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得以真正參與至學習當中,從而使其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優化自身學習質量。例如,在制定《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節教學目標時,針對學習基礎好、學習意識佳、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教學時應在要求其充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解題方法的基礎上,還要能夠對相關知識舉一反三,并在解題時能靈活運用相關公式與定理。在針對學習基礎、意識、能力中等的學生應制定要求其能夠充分掌握相關知識,并能以其公式進行題型解析。而在對學習基礎等方面較弱的學生制定教學目標時,則需首先要求其能夠理解相關知識,并能作基本應用即可。
教學活動是課程教學過程中最直接的執行部分,而此過程中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等對相關課程開展質量與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都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教師在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也應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首先考慮教學方法的靈動性,以確保能夠引導各差異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至課程教學中。其次,教師應注重教學形式的開放性,借助多媒體技術、分組討論等形式來讓學生根據自身認知水平來進行學習、研討、提高。從而可使學習較優的學生能夠不斷發展,使學習較差的學生能夠不斷進步,還可讓各層次間的學生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以實現共同進步。例如,在進行《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這一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以展示3個難度等級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根據自身認知水平進行解題。學生在此過程中首先會從難度較低的開始解析,當順利解析完成后即可探究難度更高的題目,以此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開放、明確的學習方向。在完成相應題型解析后,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進行分組,讓組中難以完成問題解析的學生進行相互探討,能成功解題的學生則需幫助組內無法解題的學生作思路分析,教師則需切實做好指導工作,以確保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教學目標。
課后任務作為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教學環節,其在出中教學中可見存在著更為重要的應用價值。而教師在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作教學過程中,也需重視根據其差異進行課后任務的安排,以確保能夠真正通過課后任務來了解學生知識學習程度,并幫助學生學會應用自身所學知識。還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真正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能在相關知識的引導下激發自身知識探究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自身所學知識,并在積極探索知識過程中真正提升了數學學習質量。例如,在完成《因式分解》這一課程教學后,教師在課后任務布置中可設計附加題、提高題、基礎題此三種題型。附加題是要求學習基礎較佳的學生列出解題過程與解題思路,提高題是要求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闡明解題思路,并嘗試對普通難度的試題進行解析,基礎題則是要求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解析因式分解的定理、應用方式等即可。
評價教學是通過教師客觀評價以指導學生了解自己學習不足之處,發現自己學習優秀之處的教學環節,而教師的評價水平對學生的學習意識形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在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開展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不同學習、認知差異的學生進行激勵性、鼓勵性、引導性的評價,以確保能夠引導學生真正發展自身個性,端正自身學習意識,且教師需在評價中引導學生對個體化差異形成正確的認知,例如在針對學習優的學生進行評價時,應以激勵性的語言,激勵其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主動去探究在自身認知范圍內的知識。而在針對學習較差的學生進行評價時則需以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其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鼓勵其積極進行改善,以激發其學習潛能。在此評價過程中,才可確保能夠真正地引導學生對學習形成正確的認知意識,以為優化學生學習意識奠定了良好的主觀意識基礎。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以安排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課后任務、評價教學等,由此確保使學生在符合自身知識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調動起對學習的興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才可確保真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學生學習質量,幫助學生在“學有所得”的認知基礎上真正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意識,并使其在學習、生活、心理上得以積極、全面地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郭家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