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我們圓桌會》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寧
地方治理現代化中的電視問政:價值及其限度
——以杭州《我們圓桌會》為例
◎王 寧
電視問政的過程,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是公眾深入參與社會發展管理、維護自身民主權利的過程,更是政府完善職能履行、提升治理能力、建設新型政府的過程。以杭州《我們圓桌會》為代表的電視問政節目體現了參與地方治理的實踐價值,同時,現階段制約電視問政良性健康發展的限度,也需要我們加以突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政府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的重要主體,地方政府治理能否實現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而地方治理要取得公眾支持,就必須進一步激發公眾對本區域社會事務的參與熱情,在吸納公眾意見中不斷地矯正和完善自己,以提高地方治理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媒體為國家和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途徑,媒體問政已經成為政府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近幾年,許多市縣都紛紛開展了電視問政,堅持讓利于民、還權于民、放權于社會,積極推進地方治理結構優化和治理方式的創新,成為實現地方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
我國電視問政節目始于2002年鄭州電視臺的《周末面對面》,后來又相繼出現了2006年武漢電視臺的《百姓連線》,2007年西寧電視臺的《夏都面對面》,2007年廣東臺山電視臺的《一把手面對面—— 鎮委書記訪談錄》,2008年安徽衛視的《對話江淮》,2010年長沙廣播電視臺的《對話長沙》,2011年武漢電視臺的電視問政節目等。2012年后國內各地爭相掀起電視問政高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電視問政節目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地出現,其中在全國影響力比較大的有武漢、溫州、杭州等城市的電視問政節目,這些電視節目的形式在其他城市也比較普遍,即通過電視節目現場,公眾可以對政府決策、政令執行等提出質詢,充分運用民主監督的權利,對政府作為是否滿意直接表態。也正因如此,通常研究者把電視問政定位為輿論監督類節目。綜觀國內有關電視問政的研究,集中從2012年前后集中展開,盡管起步不早,但幾年間經過眾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在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兩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國內相關研究成果要少得多,大體上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電視問政的內涵特征研究、電視問政的傳播優勢研究、電視問政的實踐意義研究、電視問政完善發展的路徑研究等。隨著電視問政實踐的不斷發展,有關此問題的研究也將持續深入。國內的相關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總體上來說仍然比較薄弱。相關研究成果總體數量不多,專著卻極為少見,電視問政相比其他媒體問政形式來說,受關注度仍然趕不上網絡問政、微博問政等;其次,相關研究絕大多數從媒介傳播的角度分析電視問政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視角相對單一,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再次,對電視問政的本質屬性、內在動力、模式和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缺乏針對性強的、能引導電視問政良性發展的系統制度安排和政策規制。
實際上,電視問政的過程,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是公眾深入參與社會發展管理、維護自身民主權利的過程,更是政府完善職能履行、提升治理能力、建設新型政府的過程。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需具備以下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從治理模式來看,要實現從統治向治理的轉變;二是,從治理范圍來看,要實現從全能向有限的轉變;三是,從方式標準來看,要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四是,從政府職能來看,要實現從管制向服務的轉變;五是,從治理格局來看,要實現從封閉向透明的轉變。電視問政的實現形式是“問”,政府、媒體和社會三者是電視問政的主體。這種問政形式讓公眾對政府行為及其公共政策擁有更多的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極大地拓寬了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聽取并采納公眾意見的渠道,體現了公眾參與地方治理過程中較大的民主價值(王寧.官民協商的傳統媒介再造——電視問政[N].學習時報,2013-04-29.)。
基于此,本文在治理分析框架中考察電視問政的實踐,主要討論這樣幾個問題:電視問政在地方治理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體現了怎樣的治理價值? 在治理現代化的視野下,電視問政存在哪些限度? 三是如何以電視問政為動力,如何促進地方治理實現善治?
2010年1月,杭州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等與杭州電視臺開辦了交流談話類節目《我們圓桌會》,至今已有六年多時間,節目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和理性的運作模式。該節目邀請黨政領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平等對話,給參與者理性討論問題的機會,從而解疑釋惑,促成開放式共識的形成。目前,《我們圓桌會》已成為杭州“民主促民生”工程的一個標志性品牌,其參與地方治理的實踐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參與。地方治理關鍵在于把社會管理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轉變,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并非要求地方政府完全摒棄自上而下的傳統運行機制, 因為在新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必須擔當起公共利益的維護者角色, 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引進社會上的多元的行動主體來參與公共治理,以彌補各類單一治理模式的不足(婁成武、張建偉.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地方治理之內涵與模式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7(7).)。《我們圓桌會》每期節目都邀請來自黨政機關、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媒體以及相關市民代表相聚圓桌會,實現了多方互動、各界交流、相互溝通、彼此理解,有效實現了電視問政涉及問題的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參與。例如,《我們圓桌會》曾錄制過一場名為“市長聽你說”的特別節目。在這期節目中,杭州市市長張鴻銘和60多位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討論市政府民生十件實事工作。杭州市民對一系列民生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而張鴻銘不僅有問有答,耐心和市民探討每一個疑問,而且還邊聽邊記。最后,節目組梳理了40 多個建議,以書面形式遞送給市政府監察室,供政府決策參考。
參與者平等對話和協商。治理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更不同于統治,實踐理念和實現路徑也與后兩者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一理念意味著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元的權力主體,且彼此存在權力依賴,他們形成互相溝通的橫向權力網絡,通過政府與市場、社會的合作來解決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秩序,而不是僅限于政府的發號施令和運用權威。(陳健強、劉師健.論作為地方治理的電視問政[J].文化與傳播,2014(3).)在社會治理過程,各種社會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傳統媒體的運行方式主要是報道和發現,一般的電視問政的形式主要是質疑、問詢和監督,而《我們圓桌會》問政的方式是基于交談方式的平等對話和協商。通過交談,通過公開的交談來正視這些社會難題,其巨大的社會意義不言而喻。同時,《我們圓桌會》與一般的電視問政節目有臺上臺下之分不同,而是讓大家圍圓而坐,這樣就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首先在座位上就非常強調平道,每一位嘉賓不分身份,享有平等的話語權。不僅如此,節目中對那些弱勢群體呼聲強烈、維權意識高漲的選題,幾乎從不把民意預設任何判斷,而是讓質疑方和被質疑方的代表,都有同等的自我辯白機會。
大眾媒體的傳播和互動。在《我們圓桌會》搭建的公共話語平臺上,參與討論的政府官員有解釋權,市民代表或話題相關行業企業有知情權,大眾媒體有監督權,專家學者有質詢權和建議權。這個空間,既是媒體職能和媒體價值的全方位提高和升華,也是大眾媒介時代里社會治理機制良性運行的體現。《我們圓桌會》緊緊圍繞關系民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展開官民之間的對話,如最近剛剛播出的《源頭到水龍頭:如何保障飲用水安全?》、《網約車新政來了 你還能打到車嗎?》,還有G20杭州峰會召開后的《“熱西湖”該如何冷思考?》等等,公開搭建面向全體市民的公共話語平臺。同時,為了使話題討論更加深刻,節目還配以場外采訪、調查發布、背景資料回顧等多種開放式的互動參與形態,供現場的嘉賓參考,這樣極有利于把話題的討論引向深入,嘉賓在發表個人意見和觀點時也更具理性,最終在播出中呈現各方觀點,供觀眾選擇、判斷、思考,同時也供政府決策部門參考(金月成、邵楊.社會治理模式與電視媒介職能的雙重創新——以《我們圓桌會》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1).)。
電視問政的興起,是地方治理現代化實現的應有之義,這一方面與公眾參與治理意識的覺醒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現實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性不足有關。政府及時公開相關問題解決的情況,既是電視問政管理程序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必要舉措,但目前電視問政實踐還存在較大的缺陷。此外,各地電視問政有著明顯的行政推動色彩,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成為電視問政順利開展的主要保障。缺乏行政支持和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保障,問政的效果和持續性將會大打折扣。辯證地看,這些都是現階段制約電視問政良性健康發展的限度,需要我們加以突破。
摒棄“運動式”問政,實現常態化、制度化問政。政府與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的合作共治,是實現地方善治的重要條件。這一過程并非三者之間簡單的合并或聯合,而是各治理主體在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前提下,彼此功能與結構的嵌入。這就需要通過制度化的安排,構建和整合協同機制,促成治理主體合作,達成集體行動,進而實現公共利益。(郁建興、張利萍.地方治理體系中的協同機制及其整合[J].思想戰線,2013(6).)電視問政圍繞具體的民生問題展開,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無疑將能為政府科學決策、科學施政和自我調適、自我糾偏提供豐富的民意資源和民間智慧資源,為此,電視問政應當常態化和制度化,而不是“運動式”的一場活動。電視媒體為問政型的政治討論提供了公共平臺,促進公眾輿論的形成,并把輿論回饋給公眾,而且這個平臺必須為反對意見預留空間,做不到這一點的話,電視問政代表的民主共識便毫無意義。因此,電視問政節目要充分發揮節目的輿論監督作用,注重問政的反饋。對于節目中政府及其官員的承諾的落實情況要定期跟蹤,并及時在以后的節目中反饋給群眾。
構建公民參與規范機制,推動形成高效的公共行動體系。治理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要協調好行為主體各自的多元利益訴求,更為重要的是,治理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公共價值,促進集體意愿,并最終實現共同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行為策略至關重要。政府要從公民政見表達中獲取社會民意的真實信息,可以對既有的政治、經濟、社會管理機制的補充和延伸作用。要想真正解決公眾關心的問題,還必須將電視問政和現實問政結合起來(王寧. 五個方面推動電視問政的價值實現[N].學習時報,2013-05-27.)。此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增加共同意見形成和集體行動達成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對公民參與進行必要的規范,現場觀眾的選擇,應該進行精心組織,如在選取普通觀眾的同時,還要選取一些有“意見領袖” 特征的觀眾,這樣才能讓現場為數不多的觀眾更具有代表性,把公民分散的、單個的政治參與聚合起來,以滿足各種社會利益群體進行廣泛政治參與的要求,促成積極有序的公民參與,避免集體行動困境。
運用全媒體思維,完善公民利益表達和聚合機制。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手機媒體的普及,以電視媒介為主體的傳統媒體生態格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顛覆。電視媒介的生存空間在不斷受到沖擊,因此也有人提出以電視為傳播載體的電視問政,其影響力和價值還能維持多久。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和傳播特征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因此二者并不是完全替代的關系,例如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就是新媒體暫時還不可能替代的。因此,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下,不僅可以實現二者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還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使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對此,電視問政應緊跟發展大勢,順應時代潮流,運用全媒體思維,通過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推行新聞客戶端APP等方式打開新的傳播陣地,提高人們的參與度。同時,電視問政節目的策劃應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APP等收集民意,定位選題,將真實、客觀、全面的現場環節呈現給地方治理各相關主體,同時也擴寬了問政后互動反饋乃至問責的渠道,這樣不但有利于電視問政的建立公民利益表達和聚合機制,更有利于增強問政的針對性、準確性和科學性。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2015年度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地方治理現代化中電視問政的長效機制研究——取樣于浙江”(編號:2015B088);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青年教師學術促進會2015年度立項課題“地方治理現代化中的電視問政:價值及其限度”(編號:QCH201506)。